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孫龍珍民兵班:鑄就西部邊陲鐵脊梁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12日 04: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疆生産建設兵團農六師北塔山牧場畜牧三連的群眾護邊員與北塔山庫甫邊防派出所官兵一同巡邏在中蒙邊境。

  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攝

“孫龍珍民兵班”的姑娘們。

  王德江攝

馬軍武夫婦在哨塔守護邊境。

  資料圖片

項瑞芝(左)在查看人工草地生長情況。

  資料圖片

  “孫龍珍民兵班”的姑娘們,擔負著祖國最西端120公里邊境線的巡邏任務;雪海孤島上的“夫妻哨”,20餘年巡邏總里程近20萬公里;邊境牧場老支書,31年堅守富邊、固邊、守邊——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屯墾戍守的每一寸土地,都能講出一段動人的故事。

  他們,是邊境線上的生命界碑,半個百姓半個兵,種地就是站崗,放牧就是巡邏;他們,是邊陲熱土開發建設的脊梁,在亙古高原上開墾出韆鞦偉業。

  屯墾戍守的新“木蘭”

  人物:農九師一六一團十二連“孫龍珍民兵班”

  在祖國最西端中哈邊境線的巴爾魯克山之間,有一個以孫龍珍烈士命名的民兵班。民兵班的姑娘們紮根邊疆,忠實履行戍邊維穩的神聖使命。

  “孫龍珍民兵班”擔負著120公里邊境線的巡邏執勤任務。這裡地理環境複雜,長途巡邏要翻越幾座大山。為保證邊境安全,她們沿鐵絲網巡邏,邊境線上佈滿了駱駝刺和扎人的索索草,沾在衣服上、刺入肌膚無比痛癢,冬天巡邏時,還常常會掉進雪坑。即使這樣,“孫龍珍民兵班”每月都要配合邊防連隊進行一次長途巡邏,每年還到邊防部隊進行一次冬季聯防聯訓。

  近年來,這個班走過5萬公里巡邏路,沿途開展“‘孫龍珍民兵班'國防教育邊境行”活動,把國防教育課堂設到田間地頭、高山哨所、中小學校和居民點,累計為當地群眾宣傳邊防政策8000多場次。

  2007年冬季,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從巴爾魯克山上傾瀉而下,正在與邊防官兵聯訓的女民兵被風雪包圍,帶隊訓練的邊防連幹部説:“風雪太大了,女孩們根本受不了,全體帶回!”姑娘們卻堅持把課目訓練完。回到宿舍時,姑娘們的雙腳凍得連襪子都脫不下來。

  女民兵楊燕剛到民兵班時是一個白白凈凈的長頭髮姑娘。到民兵班3個月,皮膚曬成了小麥色,長髮變成了短髮,一隻手能拎起滿滿一桶水往返于水井與大棚菜地之間。現在仍然在邊境團場工作的老一輩女民兵周繼紅説:“民兵班訓練騎乘射擊,牛、馬、牦牛都要會騎,跟男人一樣趕著牛馬羊群浩浩蕩蕩去幾十公里外放牧,晚上還要學習。每天下田勞動,到牧場放牧,去邊境巡邏,大家忙得根本沒時間打扮自己。”

  “我愛祖國,我愛邊疆,富饒的巴爾魯克山是我放牧的地方,這裡是毛主席給我指定的戰鬥崗位……”“孫龍珍民兵班”是邊疆屯墾戍邊大軍的縮影。他們戍邊強邊、永不退役,他們鑄劍為犁、開荒種田,為這片美麗土地的明天奉獻自己的青春。

  國境線上的“夫妻哨”

  人物:馬軍武、張正美 農十師一八五團林管站職工

  農十師一八五團地處我國西北端的國境線上,因這裡有“路到頭、人到頭、水到頭、電到頭、田到頭”之説,也被譽為我國“西北邊境第一團”。

  在距“第一團”團部25公里、位於邊境線上的桑德克哨所裏,有位不平凡的守邊人,一八五團林管站職工馬軍武。

  1988年,馬軍武成為一名軍墾戰士。就在這一年的4月23日,我國和哈薩克斯坦的界河阿拉克別克河發生特大洪水。為防止國土受損,185團軍墾戰士們迅速投入到抗洪守土的戰鬥中。5月8日淩晨,經過16天的晝夜奮戰,防洪大壩勝利合龍,國土安然無恙。

  此後,為了防止類似災害再次發生,上級決定在界河邊建立桑德克民兵哨所,19歲的馬軍武走進了桑德克哨所。

  冬天,桑德克哨所是雪海孤島,氣溫達零下50多攝氏度,由於積雪阻隔,這裡的人出不去,外邊的人進不來;夏天,這裡是世界四大蚊區之一,一種學名叫蠓的小蚊子,最多時每立方米能達到1700多只……

  遠離城鎮、遠離村莊、遠離人群,沒有電、沒有電視、沒有廣播,幾個月見不到外面的人。剛到哨所的時候,馬軍武帶著幾分好奇,每天觀察河水、檢查河堤、巡邊護林,重復著規定的工作和巡視。可時間長了,做完每天必做的事,餘下的就是孤獨和寂寞。

  就在快要不能承受寂寞之重的時候,1992年馬軍武迎來了他的愛人,同是軍墾第二代的姑娘張正美。從此,對馬軍武而言,哨所又多了一重含義:“在邊防線巡邏,看到遠處懸挂的五星紅旗,就看到了家。”

  有人給他們算過一筆賬:20餘年間,馬軍武與同是戰友的妻子張正美在中哈界河阿拉克別克河桑德克20多公里長的邊境線上,走了近2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赤道5圈,磨破了270多雙膠鞋,穿爛了40多套軍便裝,記錄了27本邊情值班日誌。

  31年守邊的老支書

  人物:項瑞芝 農七師一三七團阿吾斯奇牧場黨總支書記

  在農七師一三七團阿吾斯奇牧場,職工們常説:“下雪了是雪災,不下雪是旱災,颳風了是風災,這裡是個無災也是災的地方。”

  1981年,項瑞芝從部隊轉業到阿吾斯奇牧場,一幹就是31年。31年來,他自學畜牧養殖技術,從放羊開始,當班長、排長、連長,一步步走上黨支部書記的崗位。31年來,牧場先後有八任場長離開,而他卻依然堅守在這裡。

  2009年12月下旬以來,阿吾斯奇牧場遭遇了60年不遇的風雪災害,草原平均積雪0.4米。牧場黨總支一班人分成4個組,對分佈在420平方公里範圍內的48個“冬窩子”挨個進行走訪,了解牧工們的受災情況。項瑞芝一組負責的是距離場部最遠的十四連。他帶領5名幹部和15名民兵,採用馬馱、人背等辦法,給這個連隊送去麵粉、被褥、大衣。

  2010年初冬的一天,項瑞芝接到報告:牧工陶小兵和他的羊群被風雪吹散,下落不明。他立刻帶領10名黨員幹部,冒著暴風雪開始尋找,終於在距離牧場十多公里的一個小山溝裏找到了陶小兵和他的羊群。這時,陶小兵已被凍傷,而在風雪夾裹中的羊群怎麼趕也不走。項瑞芝派人送陶小兵回牧場,他自己留守羊群。整整9個小時,待風雪減弱後,他才把羊群趕回牧場圈舍。

  近年來,一三七團在阿吾斯奇牧場實施了危舊房改造工程,先後建起了82套住房。“當時,妻子希望我能留一套冬天背風、便於拉卸飼草料的房子給自己。”項瑞芝回憶道,“可是我清楚,這是牧工們盼了多年的安居房,不能因為照顧自家影響大家利益。”最終,他還是選擇了位於上風口的房子。

  多年來,項瑞芝帶領支部一班人開展致富幫扶活動,許多牧工家庭年收入都在5萬元以上,最高的達到60萬元。想走的職工留下來了,外出務工的職工子女也回來了。牧場職工富裕了,邊境線也更牢固了。

熱詞:

  • 巡邏
  • 大棚菜地
  • 孫龍珍民兵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