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譚明建:做一名經得起檢驗的共産黨員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2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大眾日報,時間為2012年4月24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24年,他一直堅守在接待群眾來訪第一線,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24年,他信守“群眾説好就是‘名’,群眾受益就是‘利’”的名利觀,想方設法支持群眾的合理訴求;24年,他視上訪人如親人,累計接待上訪群眾數萬人次,一件意外事故也沒發生過……24年,經過時間與實踐的檢驗,他用忠誠與擔當,向黨組織遞交了一份優秀答卷。

    他,就是山東省紀委信訪室副處級檢查員、接訪幹部譚明建。

    小事幹好了就是大事——老百姓對我滿意,就是對紀檢監察機關滿意,這就是大事!
  譚明建今年58歲,1976年加入中國共産黨,1988年起在省紀委從事接訪工作。

    每一天他的工作都是這樣的:早晨提前半小時上班,登記、核查、接談、協調、交辦,其間電話鈴跟著響個不斷,有時一天要接待上百人次、接聽幾十個電話,連口水也顧不上喝。為了能多接待一位上訪人、多接一個電話,他總是自帶午飯不離座位,常常忙得連飯都來不及吃。他告訴記者:上訪人沒把話説完你出去了,他就可能認為我們不耐心聽、不尊重他,就會火氣更大,容易激化情緒。 

    長期的接訪經歷讓譚明建知道,很多時候,傾聽就是一種理解,傾聽也是一種化解。有的上訪人,一次又一次地重復他的訴求,講一個小時、講兩個小時、講半天,他總是不厭其煩地聽著,直到對方講夠了為止。

    一位母親來省紀委上訪,哭訴反映十幾年前她的兒子在濟南上學期間,被同學帶到黃河邊上發生爭執死亡,法醫鑒定是死於溺水。母親不相信這個結論,為了給兒子申冤,多年來不停地到各處上訪。譚明建了解,十多年來案子經過公安部門多次調查,沒有充分證據能夠改變案子的結論。但是,為人父母,他感同身受,深深理解這位母親失去兒子的巨大悲痛。她反反復復地講,他就認認真真地聽,讓她的情緒在傾訴中得到盡情地釋放。走的時候,這位母親拉著譚明建的手錶示感謝:“俺走了這麼多地方,就你對俺最好,俺忘不了!”

    有位要好的同學曾問譚明建:老譚,這麼多年你整天凈管這些婆婆媽媽的小事,不煩得慌嗎?譚明建説:小事做成了也是大事。我們紀檢監察的工作,辦大案要案是大事,但接訪這樣的小事也得有人管。一個接訪事項辦好了,給機關添不了多少光彩,但做不好,卻能給領導增添許多麻煩。同樣,接訪工作做好了,只是解決了當事人的具體問題,沒辦好可能引起一片群眾的意見。老百姓上訪,都是衝這塊牌子來的,他們對我滿意,就是對我們紀檢監察機關滿意,這就是大事!

    坐到了群眾堆裏,群眾心裏就會有你——一根火柴的溫暖,也能給上訪群眾三分春意!

    上訪是有成本的,到縣裏上訪,還是到省裏上訪,首先受經濟條件的制約。為什麼花那麼多錢跑許多路到省裏來上訪呢?這裡面既有老百姓傳統觀念“往上走”、“見領導”、“告禦狀”的問題,更大程度上,還在於有些群眾確實受到了冤屈,利益受到了損害,到省紀委來上訪,希望能給主持個公道。24年來,譚明建對上訪群眾待如親朋——笑臉相迎、和氣作別。接訪時,他從不面對門口坐,總是把來訪群眾讓到上座。他説:“你坐到了桌子後面,就坐到了群眾對面;你坐到了群眾堆裏,群眾心裏就會有你”。遇到集體上訪時,他就走到人群裏面,或者和群眾一塊兒坐在臺階上。他相信,人的距離近了心就近了,感情就近了,信任也就有了,問題也就好解決了。

    一位農村婦女來上訪,反映在一家人外出打工期間,村支書以其大伯哥欠他4萬元不還為由,剋扣了自家應得的8000元拆遷補償款。譚明建將此事交由當地縣紀委辦理,經協調,村支書答應10天后歸還。沒想到,十幾天后,婦女又來反映:村支書不但不還錢,還要打人!譚明建想,這件事情如果我們不管到底,恐怕就難辦成。他通過電話詢問情況,縣裏面又説,這是民事糾紛,應該由法院來解決。譚明建明確告訴辦事的同志:這件事情看起來是民事糾紛,其本質是村支書利用職權侵犯群眾的合法利益,必須由紀委來糾正!事情很快得到解決。

    作為紀委的信訪幹部,必須有心有膽。有心,就是對人民要有同情心、善良心;有膽,就是對事業要有正義膽,敢於堅持原則。有一位縣裏的幹部,受到處分後,對自己被安排到一家瀕臨破産的企業不滿,到省裏上訪。經省紀委安排調查,發現他的家庭確實非常困難:一家4口人,岳母癱瘓在床,妻子因工傷也失去勞動能力,兒子正讀高中,一旦他再下崗,家庭將失去經濟來源。譚明建建議當地有關部門重新考慮,但是反饋回來的信息是:這個事情是市裏主要領導定的,不能改!譚明建跟市紀委的同志講:這個家庭的正常生活如果保證不了,當事人肯定不會息訴罷訪,甚至會引發更大的矛盾。“不管哪個領導定的,做得不合適就得改!”最終在他的協調下,當事人的家庭風險化解了,再也沒有上訪過。

    到省裏來上訪的大部分都是基層的一些困難群眾,看到他們穿得臟衣舊衫的,譚明建總是先問問:“吃飯了沒有?”“回去怎麼走?”“有錢坐車沒有?”他的兜裏時常備些零錢,幫助他們買個饅頭鹹菜、買碗麵條或買張回去的車票什麼的。譚明建説:我這麼做是讓上訪人相信,我是真心在幫助他們,也讓他們感覺到,紀委的幹部,很有人情味。雖然幫助是微不足道的,但我肯定,一根火柴的溫暖,也能給上訪群眾三分春意!

    用一串串鑰匙,去打開一把把難開的鎖——對老百姓好,永遠沒有錯!

    為上訪群眾辦事,光有誠心、熱心是遠遠不夠的,總結這些年來的接訪體會,譚明建認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只有靠智慧才能解決難題。接訪幹部的心裏,要裝著一串串鑰匙,去打開那一把把難開的鎖。

    一位村裏的老支書,帶著老伴和女兒,在省紀委大門口長跪不起,告現任支部書記有經濟問題,要求開除其黨籍。經向當地紀委了解,這個村領導班子鬧不團結,組織上免去了他的職務,他心裏有意見就來上訪。交談中,譚明建觀察到他很聽老伴的話,是個“妻管嚴”。於是就做他老伴的工作:人們常説“老伴老伴,老來相伴”,你們老兩口就這麼一個女兒,將來女兒出嫁了,就剩你兩個相依為命了,如果你丈夫爭強好勝,到處跑,萬一有個閃失,你老來就無伴啦!一番話説得她眼淚汪汪的。老譚繼續勸:天底下你丈夫只聽你的,你把他帶回去,拴住他的人,收住他的心,好好伺候他,將來白頭到老,這比什麼都強啊!其妻聽得在理,挽起丈夫的胳膊,領著女兒就走了。

    4月19日,記者採訪時問譚明建,為什麼對上訪群眾這麼好?譚明建説:我們對群眾多一點關心、多一點幫助,就是讓群眾相信:群眾的話有人聽,群眾的事有人管,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有人來維護!做群眾來訪工作,不能馬上解決的事情就要幫他們協調;協調不了的就要幫他們指條路子、出個主意;出不了主意,就開導開導,讓他們順順氣——對老百姓好,永遠沒有錯!

    這就是譚明建,一名永葆純潔、忠於職守的紀檢監察幹部,一名經得起檢驗的共産黨員。24年來,他守護在來信來訪的普通大眾中間,他燃亮的是一根火柴的溫暖,而在人民群眾心裏點燃的卻是一柱柱紅紅的火炬,映照出的是一名共産黨人本色的光輝!

熱詞:

  • 譚明建
  • 檢驗
  • 共産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