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趙紫陽在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2日 10: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共産黨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注:本文原載於人民網,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同志們!

  我受十二屆中央委員會委託,向大會作報告。

  一、歷史性成就和這次大會的任務

  黨的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堅持和發展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提出了全面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的綱領。十二大以來,黨中央召開了七次全會和一次全國代表會議,就一系列重大問題及時作出正確決策,有力地推進了改革和開放,加強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

  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經過十二大,到這次大會,共九年時間。這九年,在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開闢了黨的歷史發展的新階段,國家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我們緊緊把握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九年間國民生産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平均收入都大體上翻了一番。現在看來,到本世紀末實現十二大提出的經濟發展目標是完全有把握的。

  隨著生産的發展,長期困擾我們的一些嚴重社會經濟問題開始得到解決,或者找到了解決的途徑:

  ──十億人口的絕大多數過上了溫飽生活。部分地區開始向小康生活前進。還有部分地區,溫飽問題尚未完全解決,但也有了改善。

  ──城鄉廣開就業門路,城市新就業的勞動力達到七千萬人。農村中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有八千萬農民轉入或部分轉入了非農産業。

  ──市場供應大為改觀,基本扭轉了過去那種消費品長期嚴重匱乏的局面。

  ──國民經濟重大比例嚴重失調的狀況顯著改變,逐步轉上大體協調發展的軌道。

  應當説,這九年是建國以來國家經濟實力增長最快,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這同五十年代後期開始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的二十年中,在“左”的指導思想影響下,“以階級鬥爭為綱”,經濟發展屢遭挫折,人民生活改善甚微的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九年來我國經濟建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在撥亂反正基礎上堅決推進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

  改革和開放,衝破了僵化的經濟體制,使經濟活躍起來。社會主義商品經濟以不可阻擋之勢蓬勃發展。沿海地區,從南到北,正在形成廣闊的前沿開放地帶。依靠廣大群眾積極性的發揮,生産力獲得了新的解放。

  改革和開放,也使民族精神獲得了新的解放。長期窒息人們思想的許多舊觀念,受到了很大衝擊。積極變革,勇於開拓,講求實效,開始形成潮流。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將會更清楚地看到,這九年之所以不平凡,所以舉世矚目,就是因為許多適應社會進步趨勢的新思想是在這個時期産生的,具有開創意義的新體制的基礎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奠定的。社會主義體制改革就其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來説,是又一次革命。

  為了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順利進行,我們黨領導人民在政治、思想、文化、國防、外交等領域,進行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得到鞏固和發展。這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推進建設與改革的基礎上,妥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及時排除各種“左”的和右的干擾的結果。社會治安明顯好轉。反對資産階級自由化鬥爭的健康發展,提高了人們的覺悟,進一步積累了不搞政治運動而靠正面教育和正確批評來反對錯誤思想的經驗。在全面改革的深刻變革中,保持安定團結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很不容易的。

  ──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逐步發展。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人民政治生活日趨活躍。愛國統一戰線空前擴大。共産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協商制度發揮了積極作用。各民族的兄弟團結更加鞏固。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重要進展。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在全社會範圍內廣泛展開。教育、科學、文化、藝術、新聞、出版、衛生、體育事業欣欣向榮。九年制義務教育正在逐步實施。

  ──國防建設從指導思想上實現了戰略性轉變。軍隊的整編和改革取得重大成就,在裁軍百萬的同時,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新的進步,防衛作戰能力有了新的提高。人民解放軍在保衛祖國、搶險救災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各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按照“一國兩制”的原則,中英、中葡已就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達成協定。我們還要按照這個原則努力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歷史將證明,按“一國兩制”實現國家統一的構想和實踐,是中華民族政治智慧的偉大創造。

  ──根據國際形勢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圍繞和平和發展兩大主題,調整外交格局和黨的對外關係,發展了獨立自主、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的對外政策。我們在國際上的朋友更多了。

  同志們!九年來的實踐,證明了我們的黨不愧為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黨,證明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是一條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這條路線是黨和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黨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在這條路線的形成和發展中,在一系列關鍵問題的決策中,在建設、改革、開放新局面的開拓中,鄧小平同志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勇氣、求實精神、豐富經驗和遠見卓識,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九年來的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請允許我以中國共産黨的名義,感謝人民對我們黨的信任和支持。一切親身經歷這九年偉大變革並貢獻了自己力量的中華兒女,一切關心祖國命運的炎黃子孫,都有理由為我國的歷史性變化感到自豪。

  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自滿。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還很多,比預料的多。我們在領導工作中還有不少失誤。新舊體制正在交替,許多制度尚不健全,各方面的管理和監督還跟不上形勢的發展。經濟工作中急於求成的傾向仍然存在,社會總需求大於總供給的矛盾尚未根本緩解。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潮還有市場,僵化思想仍然束縛著一些同志的頭腦。特別是對不少環節上不同程度存在著的官僚主義和腐敗現象,全黨同志和廣大群眾是很不滿意的。我們一定要正視它,努力去消除它,不辜負人民對我們的期望。

  還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們以後的路程更長,任務更艱巨。我們原來的基礎很差,過去耽誤的時間又太多了,現在還相當落後。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國際政治風雲變幻,我們面臨的挑戰是緊迫的嚴峻的。如果對這種形勢缺乏認識,不加倍努力,我們國家和民族就可能更加落後,世界上就將沒有我們應有的地位。歷史決定了我們這一代和下幾代中國人,首先是共産黨人,必須警醒起來,團結一致,奮起直追。

  這次大會的中心任務是加快和深化改革。改革是振興中國的唯一齣路,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我們要總結經驗,堅持和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進一步確定今後經濟建設、經濟體制改革和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方針,確定在改革開放中加強黨的建設的基本方針。正確解決這個任務,將有力地促進全黨團結和黨與各族人民的團結,保證我們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在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首要問題,是我們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和政策的根本依據。

  對這個問題,我們黨已經有了明確的回答: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在近代中國的具體歷史條件下,不承認中國人民可以不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機械論,是右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以為不經過生産力的巨大發展就可以越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革命發展問題上的空想論,是“左”傾錯誤的重要認識根源。

  我國原來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從上個世紀中葉以來的一百多年間,經過各派政治力量的反復較量,經過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多次失敗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終勝利,證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唯一的出路是在共産黨領導下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走社會主義道路。但是,也正因為我們的社會主義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生産力水平遠遠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我們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産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經過三十多年來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國當前的情況是怎樣的呢?一方面,以生産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國家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教育科學文化事業有了相當發展。另一方面,人口多,底子薄,人均國民生産總值仍居於世界後列。突出的景像是:十億多人口,八億在農村,基本上還是用手工工具搞飯吃;一部分現代化工業,同大量落後於現代水平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業,同時存在;一部分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同廣大不發達地區和貧困地區,同時存在;少量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同普遍的科技水平不高,文盲半文盲還佔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狀況,同時存在。生産力的落後,決定了在生産關係方面,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所必需的生産社會化程度還很低,商品經濟和國內市場很不發達,自然經濟和半自然經濟佔相當比重,社會主義經濟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在上層建築方面,建設高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所必需的一系列經濟文化條件很不充分,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和小生産習慣勢力在社會上還有廣泛影響,並且經常侵襲黨的幹部和國家公務員隊伍。這種狀況説明,我們今天仍然遠沒有超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在中國這樣落後的東方大國中建設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新課題。我們面對的情況,既不是馬克思主義創始人設想的在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也不完全相同於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照搬書本不行,照搬外國也不行,必須從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在實踐中開闢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黨作過有益探索,取得過重要成就,也經歷過多次曲折,付出了巨大代價。(一二)

  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左”傾錯誤的影響,我們曾經急於求成,盲目求純,以為單憑主觀願望,依靠群眾運動,就可以使生産力急劇提高,以為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越大越公越好。我們還曾經長期把發展生産力的任務推到次要地位,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還“以階級鬥爭為綱”。許多束縛生産力發展的、並不具有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東西,或者只適合於某種特殊歷史條件的東西,被當作“社會主義原則”加以固守;許多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有利於生産力發展和生産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的東西,被當做“資本主義復辟”加以反對。由此而形成的過分單一的所有制結構和僵化的經濟體制,以及同這种經濟體制相聯絡的權力過分集中的政治體制,嚴重束縛了生産力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這種情況教育我們,清醒地認識基本國情,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是極端重要的問題。

  那末,我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階段呢?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産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産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於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於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我們在現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階級鬥爭在一定範圍內還會長期存在,但已經不是主要矛盾。為了解決現階段的主要矛盾,就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提高勞動生産率,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並且為此而改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部分。

  總起來説,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産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階段。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我們應當確立哪些具有長遠意義的指導方針呢?

  第一,必須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産力。在初級階段,為了擺脫貧窮和落後,尤其要把發展生産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産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必須始終不渝地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業。第二,必須堅持全面改革。社會主義是在改革中前進的社會。在初級階段,特別在當前時期,由於長期形成的僵化體制嚴重束縛著生産力的發展,改革更成為迫切的歷史要求。改革是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自我完善,是推進一切工作的動力。

  第三,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當代國際經濟關係越來越密切,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求得發展。在落後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尤其要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合作,努力吸收世界文明成果,逐步縮小同發達國家的差距。閉關自守只能越來越落後。

  第四,必須以公有制為主體,大力發展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是實現生産社會化、現代化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條件。在所有制和分配上,社會主義社會並不要求純而又純,絕對平均。在初級階段,尤其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發展多种經濟成份,在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前提下實行多種分配方式,在共同富裕的目標下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

  第五,必須以安定團結為前提,努力建設民主政治。社會主義應當有高度的民主,完備的法制和安定的社會環境。在初級階段,不安定因素甚多,維護安定團結尤為重要。必須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人民民主專政不能削弱。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既因為封建專制主義影響很深而具有特殊的迫切性,又因為受到歷史的社會的條件限制,只能有秩序有步驟地進行。

  第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努力建設精神文明。要根據十二屆六中全會關於精神文明建設的決議,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要求,提高整個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巨大的促進,同時也對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努力形成有利於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的理論指導、輿論力量、價值觀念、文化條件和社會環境,克服小生産的狹隘眼界和保守習氣,抵制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腐朽思想,振奮起全國各族人民獻身於現代化事業的巨大熱情和創造精神。

  同志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産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新發展,它賦予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實踐。不能以僵化的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否則就會懷疑以至否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否則就會離開社會主義軌道。在初級階段,在我們尚未擺脫不發達狀態之前,否定社會主義制度、主張資本主義制度的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想將長期存在。如果思想僵化,不改革開放,就不能更好地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也就會在實際上助長資産階級自由化思想的滋長和蔓延。排除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和影響,將貫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由於“左”的積習很深,由於改革開放的阻力主要來自這種積習,所以從總體上説,克服僵化思想是相當長時期的主要任務。總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

  三、關於經濟發展戰略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生産力所要解決的歷史課題,是實現工業化和生産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我國的經濟建設,肩負著既要著重推進傳統産業革命,又要迎頭趕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雙重任務。完成這個任務,必須經過長期的有步驟分階段的努力奮鬥。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大體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産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産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後,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現在,最重要的是走好第二步。實現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産率和産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産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産品産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産總值在世界上所佔位次明顯上升。工業主要領域在技術方面大體接近經濟發達國家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水平,農業和其它産業部門的技術水平也將有較大提高。城鎮和絕大部分農村普及初中教育,大城市基本普及高中和相當於高中的職業技術教育。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而又基礎落後的國家,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無疑是一項宏偉壯麗而又十分艱巨的事業。

  實現第二步奮鬥目標,我們有很多有利條件,也存在不少困難和矛盾。矛盾的焦點是經濟活動的效益太低。只有在提高經濟效益上扎紮實實地做好工作,爭取年年有所進步,才能逐步緩解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等矛盾,保證國民經濟以較高的速度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注重效益、提高質量、協調發展、穩定增長的戰略。這個戰略的基本要求是,努力提高産品質量,講求産品適銷對路,降低物質消耗和勞動消耗,實現生産要素合理配置,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資源利用效率,歸根到底,就是要從粗放經營為主逐步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為此,必須著重解決好以下三個重要問題。

  (一)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

  現代科學技術和現代化管理是提高經濟效益的決定性因素,是使我國經濟走向新的成長階段的主要支柱。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技術落後,管理落後,靠消耗大量資源來發展經濟,是沒有出路的。離開科技進步和科學管理,不可能在有限耕地上生産出足夠的糧食和其它農産品,不可能在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保持目前的溫飽水平,更談不上向小康以至更高水平前進。不改變設計落後、裝備陳舊、工藝粗糙、管理鬆懈的狀況,工業和其它部門的發展也難以為繼。産品水平低,質量差,消耗大,成本高,不僅糟踏資源,不能緩解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的矛盾,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也站不住腳。尤其在世界新技術革命迅速發展的形勢下,如果我們不抓緊時機,急起直追,就無法縮短我們在經濟技術上同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這一切説明,科學技術進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將在根本上決定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關係民族振興的大事。

  加速科技進步,應當立足我國實際,放眼世界,選準發展方向和重點。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務是振興國民經濟。要著重推進大規模生産的産業技術和裝備現代化,使農業、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機械製造等重點産業主幹部分的技術面貌有明顯改善;積極推廣普遍適用的科技成果,加速企業的技術改造,繼續實施以發展農村經濟為宗旨的“星火”計劃。與此同時,要組織精幹力量不失時機地開展高技術研究,特別是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繼續加強基礎研究,大力發展軟科學。必須加快改革,形成科技同經濟密切結合的機制,增強企業特別是大型骨幹企業應用科技成果的動力和壓力,推動技術市場的發展和技術成果商品化的進程,縮短科研成果運用於生産建設的週期。要繼續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並使之同國內的科學技術研究密切結合,切實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創新。建議國務院制定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綱領,合理組織全國科技力量,通力協作,儘快實施。

  從根本上説,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振興,乃至整個社會的進步,都取決於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養。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必須堅持把發展教育事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加強智力開發。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要逐年增加教育經費,同時繼續鼓勵社會各方面力量集資辦學。要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方針,按照實際需要,改善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克服教育脫離實際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傾向。必須進一步造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環境,繼續改善知識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努力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要充分發揮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一切為現代化建設作出優異成績的人們都要給予獎勵。必須下極大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和在職繼續教育,努力建設起一支素質優良、紀律嚴明的勞動大軍。在充分發揮我們自已的科技人員的作用的同時,還要積極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的工作。

  (二)保持社會總需求和總供給基本平衡,合理調整和改造産業結構。

  為了實現國民經濟在提高效益的基礎上穩定發展,必須努力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大體平衡。做到這一點的關鍵,是適當控制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規模,使之與國力相適應,合理掌握生活消費增長的幅度,使之與生産的發展相適應。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做到財政、信貸、外匯和物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之間的基本平衡。在各項實際工作中,要善於審時度勢,自覺地及時地解決經濟生活中出現的不平衡,以經常性的小調整來避免比例嚴重失調情況下被迫進行的大調整。對目前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種種揮霍浪費、奢侈成風的現象,必須堅決加以制止。對今年以來出現的物價上漲幅度過大的趨勢,必須採取堅決措施進一步加以控制。

  經濟總量平衡同經濟結構有著密切關係。只有在結構合理的基礎上實現總量平衡,才能取得良好的宏觀經濟效益。這個問題越往前去會越加突出,這是因為:第一,在向小康水平前進的過程中,農業人口向非農産業轉移的速度加快,對發展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要求愈益迫切,居民對檔次較高的消費品的需求增大,選擇性明顯增強,所有這一切都對産業結構的改造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第二,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和産業結構變化的影響,我國擴大商品出口的需要,也要求對産業結構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造。因此,能否逐步實現産業結構合理化,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今後經濟的發展和效益的提高。

  我國國內市場廣闊,傳統産業存在著很大的發展餘地;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又為我們充分利用國外先進技術提供了廣泛的可能性。要把這兩方面的有利條件很好結合起來,以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和發展我國傳統産業為重點,同時注意發展高技術新興産業,帶動整個國民經濟向前發展。根據這樣的考慮,今後相當長時期內調整和改造産業結構的基本方向應當是:堅持把農業放在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全面發展農村經濟;在大力發展消費品工業的同時,充分重視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加快發展以電力為中心的能源工業,以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原料為重點的原材料工業,以綜合運輸體系和信息傳播體系為主軸的交通業和通信業;努力振興機械、電子工業,為現代化建設提供越來越多的先進技術裝備;以積極推行住宅商品化為契機,大力發展建築業,使它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大支柱。要重視發展第三産業,努力實現一、二、三産業協調發展。我們必須加強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否則經濟發展沒有後勁。基礎工業和基礎設施的發展也不能孤立進行,要同其它方面的發展相協調。在産業發展的地區佈局上,既要重點發揮經濟比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重要作用,又要逐步加快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的開發,使不同地區都能各展所長,並通過相互開放和平等交換,形成合理的區域分工和地區經濟結構。對少數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要給予必要的支援,進一步研究和制定符合這些地區實際情況的政策,增強它們的發展活力,促進這些地區的經濟繁榮。

  為了實現産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合理化,達到資源優化配置,不僅要發揮市場和自由競爭的作用,而且要依靠國家制定正確的産業政策和企業組織結構政策,並運用價格、財政、稅收、信貸等經濟杠桿來進行干預和調節,以改革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以發展為改革創造較好的經濟環境。這樣,就有可能把發展和改革、計劃和市場、宏觀管理和微觀搞活結合起來,並在計劃工作上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這裡有必要著重講一講關係建設和改革全局的極端重要的農業問題。農業的穩定增長和農村産業結構的改善,是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農業生産條件還比較落後,發展還很不穩定,加強農業建設尤為迫切和重要。我們必須十分重視糧食生産,爭取在今後十多年內糧食産量有較大增長,這是實現到本世紀末戰略目標的一個基本條件。我們又必須繼續合理調整城鄉經濟佈局和農村産業結構,積極發展多种經營和鄉鎮企業,並且把它同支持和促進糧食生産很好地結合起來,保持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要鞏固和完善以家庭經營為主的多種形式的聯産承包責任制,積極鼓勵兼業經營,建立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條件的地方,要在堅持自願互利的基礎上鼓勵和提倡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聯合,逐步達到合理的經營規模。要注意城鄉改革的配套,處理好城鄉矛盾,鞏固工農聯盟。在深化農村改革的同時,國家、集體和農民個人都應當增加農業投入,地方財力要更多地用於農業,以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防治水旱災害,改善農業的基礎條件。積極加強土地管理,努力抑制耕地大面積減少的現象。要大力增加化肥、塑料薄膜、農藥、柴油和農業機械等農用物資的生産和供應,加強對農業的物質支援。要加強農業科學技術研究,積極運用科技成果,努力培育和推廣優良品種。在加快發展農業生産的同時,要對居民的消費結構特別是食物結構進行正確的引導和調節,使之同我國農業資源的特點和生産水平相適應。總的來説,我國農村還處在開發時期,許多資源還沒有合理利用,潛力很大,農林牧副漁各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前景都是十分廣闊的。

  (三)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不斷發展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

  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已經在實行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中取得了重大成就。今後,我們必須以更加勇敢的姿態進入世界經濟舞臺,正確選擇進出口戰略和利用外資戰略,進一步擴展同世界各國包括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與貿易交流,為加快我國科技進步和提高經濟效益創造更好的條件。

  出口創匯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國對外開放的程度和範圍,影響著國內經濟建設的規模和進程。必鬚根據國際市場的需要和我國的優勢,積極發展具有競爭力、見效快、效益高的出口産業和産品,大力提高出口商品的質量,合理安排出口商品結構,多方位地開拓國際市場,以爭取出口貿易較快地持續增長。同時,積極發展旅遊業,發展勞務出口和技術出口,努力增加非貿易外匯收入。進口的重點要放在引進先進技術和關鍵設備上。凡是適宜於國內生産的重大設備和其他産品,要努力提高産品質量和性能,做到立足於國內。積極發展替代進口産品的生産,採取必要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國産化進程。為了更好地擴大對外貿易,必須按照有利於促進外貿企業自負盈虧、放開經營、工貿結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堅決地有步驟地改革外貿體制。

  對於國外資金的利用,要根據償還能力和國內資金、物資配套能力,保持適當的規模和合理的結構,大力提高外資使用的綜合經濟效益。要進一步健全涉外經濟立法,落實優惠政策,改善投資環境,使外國企業家能夠按照國際慣例在我國經營企業,以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

  必須繼續鞏固和發展已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逐步推進的開放格局。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正確確定經濟特區、開放城市和地區的開發與建設規劃,著重發展外向型經濟,積極開展同內地的橫向經濟聯合,以充分發揮它們在對外開放中的基地和窗口作用。

  同志們!這裡還要特別指出,人口控制、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是關係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要問題。我國在人口控制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績,廣大計劃生育工作者為此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必須看到,我國人口基數大,現在又正直生育高峰,計劃生育工作絲毫不能放鬆,否則勢必影響既定奮鬥目標的實現。必須強調優生優育,提高人口質量。同時,還要注意人口迅速老齡化的趨向,及時採取正確的對策。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要大力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努力開展對環境污染的綜合治理,加強生態環境的保護,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很好地結合起來。

  國防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幾年來,人民解放軍和國防工業、國防科技戰線的廣大職工,顧全國家建設大局,努力支援和參加經濟建設,同時在推進國防現代化方面取得了十分可喜的進展。應當加強國防教育,提高人民的國防觀念。今後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國防技術,改善部隊裝備,把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

  經濟發展戰略的實現,從根本上説,要依靠經濟體制改革的加快和深化。同時,改革的部署和實施又必須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樣,就能夠使改革和建設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有力地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健康發展。

熱詞:

  • 趙紫陽
  • 中國共産黨
  • 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 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