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延邊六十年跨越式發展紀實:歷史的迴響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2日 03: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延邊,古老又年輕——

  遠在兩萬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片土地生息繁衍;1644年清軍入關後,延邊被封禁200年。因此,她真正大規模的開發史,不過100多年。

  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正式成立,巨變由此發端。60年跨越式發展,延邊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

  歷史與現實總是交相輝映,當歷史的陽光照進火熱的現實,延邊大地上發出最雄渾的迴響……

  血脈相連 深層融合

  團結是力量,是信仰,是幸福生活

  8月26日13點30分,安圖縣石門鎮茶條村。莊稼在地里長得正好,整個村莊安靜恬淡。

  55歲的朝鮮族大娘樸玉子説:“我喜歡跳舞,參加了村裏的文藝隊,14個人中朝鮮族和漢族各一半,大家都是好朋友。我的兒子娶了漢族媳婦,過得很好。兒媳婦現在開始學朝語了,説得還挺好。”

  今天的延邊,各民族間不只是表面意義上的和諧共處,而是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接受,形成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民俗。依附著文化脈絡,民族間呈現出一種深層次的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基因,血脈相融,心手相牽。

  飲食、婚戀、傳統習俗……概莫能外。朝鮮族家庭過年包餃子吃,漢族家庭亦是無泡菜醬湯不歡。許多朝鮮族小夥找了漢族姑娘做媳婦,朝鮮族的姑娘嫁給漢族小夥過日子,而這在過去是屬“離經叛道”,要遭到族人家人反對的。

  這些深層融合有歷史、現實的多重原因。

  延邊大學民族歷史研究所所長金春善説,朝鮮族的民族團結有深刻的歷史淵源。19世紀中葉,漢族與朝鮮族從關內和朝鮮半島幾乎同時聚到這裡,漢、朝鮮、滿族等各民族共同參與東北開發建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深刻的感情。

  州委常委、宣傳部長兼統戰部長金壽浩認為,從歷史上看,闖關東的漢族移民和跨境而來討生活的朝鮮族移民都是背井離鄉,有著相同的境遇,後來又面對共同的敵人日本帝國主義,凝結了戰鬥友誼。

  “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時期,延邊各族兒女都為革命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了不朽功勳。的確,金達萊與烈士碑都在符號學意義上深刻地印進了各族人民的心裏。

  建州以來,在長期的生活生産中,各族人民更是攜手與共,風雨同舟。各項民族團結工作紮實推進,呈現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動人景象。

  兩年前,吉林延吉市北山街道丹英社區50多歲的俞順花曾遇到了傷心事:丈夫突發疾病去世了。失去了丈夫,可是她卻並不孤獨。那些日子,鄰居漢族姐姐欽敏穎跟她形影不離,開導她,為她做好吃的,“我們就像親姐妹一樣呢。”俞順花説。

  丹英社區的居民有漢、朝、回、滿、錫伯、藏族等。儘管來自不同民族,但這個大家庭其樂融融。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鄰居們總是伸手相幫。

  “我們有時也會穿起朝鮮族的民族服裝一起唱歌跳舞。大家在一起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如果説有民族,那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啊。”欽敏穎説。

  現在,全州有300多個學校團隊、5萬多名青少年結成友誼對子;在城市,在鄉村,深入開展創建民族團結進步模範社區(街道)活動,“民族團結好鄰居”、“好鄰居天天見”、“評選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家庭”、“社區少數民族居民節慶四訪”等一批特色活動皆見實效。民族團結的深情牢牢紮根于各族人民心中。

  圖們市的韓哲范傾盡所有收養了幾十個朝、漢、滿等各民族孤兒,每年光口糧就要吃掉1萬多斤;琿春五中年僅14歲的漢族女學生吳秀艷,在朝鮮族同學落入圖們江中、面臨死亡威脅的緊急關頭,毫不猶豫地挺身而出,用生命詮釋了民族團結的深情。一位陳姓的上海知青在特殊的年代落戶延邊娶了朝鮮族的妻子,今天的他感慨:我已經在這裡生活40多年了,還談什麼民族之分呢,這裡就是我的家。

  骨肉緣枝葉,結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延邊,用廣闊的胸懷接納了來自四面八方的孩子,在延邊的村村屯屯,街道社區,朝漢等各民族的鄉親們相親相愛地生活,日子就像海蘭江水一樣悠悠流淌,平靜中蘊藏著生活的激情,恬淡裏寫滿和諧與幸福。建州以來,延邊已連續4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

  “延邊的輝煌成就,是黨的民族政策在延邊的集中體現。”州委書記張安順説,延邊民族團結的成功經驗主要是始終把民族團結當作一面旗幟,把它視作生命線,真正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它。目前,延邊各族群眾幸福指數很高,大家都感謝黨的民族政策和惠民政策。

  全面發展 共建共享

  發展來自人民,發展為了人民

  1952年9月3日,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正式成立。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在黨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延邊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用辛勤和汗水鋪就了不同凡響的光輝歷程,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

  60年,工業從一窮二白到現代企業林立,農業從胼手胝足到現代化農業唱主角,教育、科技、文化、旅遊……各項事業全面發展。

  2011年,全州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52.2億元,比1952年增長61倍,實現了從貧困到基本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年均增長9.5%;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由1952年的258萬元突破百億元大關,年均增長15%以上;産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經濟比重提高到50%,工業總産值達到746.6億元;食品、醫藥、能源和林産等支柱産業不斷壯大,形成了門類齊全、特色鮮明的工業體系。

  民營經濟亦是突飛猛進,地球衛士、德全水泥等一批資産超10億元的民營企業脫穎而出,民營經濟實現總産值601.1億元。

  農業生産條件也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的轉變,機耕率達到82.4%,糧食年産量達到111.4萬噸。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增加值佔比由19.5%升至40.7%,成為拉動延邊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州長李龍熙説,60年的實踐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無比優越性,黨的民族政策具有巨大活力和強大生命力。

  共同奮鬥,迎來了共同富裕。改革開放富裕成果則由人民共享。

  這些年,延邊深入實施富民工程,“十一五”的5年投入民生建設資金408億元。大力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5年累計新增就業25.8萬人,實現再就業15.9萬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8.8%。農村泥草房改造、安全飲水、農民增收基地建設等“三項工程”,共投入補助資金4000多萬元,大部分邊境村屯面貌煥然一新,全州近一半村達到標兵村和先進村標準。

  在城市,全面實施“暖房子”工程,加快城市棚戶區改造,大力開展精品街路和城市景觀帶建設,城市整體形象和品位顯著提升。目前,全州人均城市道路面積9.8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0.6%。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3.7平方米,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23.8平方米。

  居民收入大幅提高,各族群眾的共同富裕程度和幸福指數不斷提升。2011年,全州居民儲蓄存款達到606.7億元,位居全國30個少數民族自治州前列。

  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療衛生保障能力穩步提高,全州衛生機構達到1201個,平均每萬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比1952年增加了1倍。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

  經濟快速發展,生態保護的步伐更是邁得又快又穩,科學發展理念深入人心。長白山四季風光如畫,氣象萬千,天地有大美而不言。427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森林覆蓋率達到80.3%。只要你來到延邊,就似步入一幅自然山水畫卷,步步皆景,俯拾皆美,山的世界,樹的海洋。

  8月,驅車行走在延邊大地,處處歡樂祥和。稻浪翻滾,林木含秀,長白山正是好風光,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

  繼承中創新 創新中發展

  文化凝聚力量,生活快樂自信

  延邊人民能歌善舞。但如果你走進這個民族,在更深層次上探求,你會發現,這更是一個重禮尚文的文化民族。文化與天地大自然融凝一體,一家之風亦為一鄉一邑之風,敬老愛幼,崇雅鄙悍。從遠古的狩獵民族,率先進入農耕階段。在農耕文化基礎上,接受了儒家文化。“只有一頭牛,也要賣了供小孩子讀書”是典型的民族心理特徵。

  雞鳴三國,犬吠三疆。延邊既處於長白山區,又臨近海洋。這獨特的地理特徵,賦予了這裡人們的雄渾又細膩,“樂山”的智者與“樂水”的仁者融會貫通的文化品格。

  文化凝聚起民族團結的力量,讓人們更加快樂自信幸福地生活。

  在這裡,人們將日子過得豐富多彩。藝術地生活,生活的藝術互相交織,極富文化氣息:冷面、打糕、醬湯、農樂舞、長鼓舞、伽倻琴、盪鞦千……飲食、服飾、娛樂等等皆有文化脈絡潛入其中。

  60年的文化浸潤與積澱,讓延邊的生活氣氛也有著一份自在、從容、優雅。平日裏,男女老幼都願意去澡堂子,人常是滿滿的,就是休閒開心。當地人説,我們這裡不少人對待錢財的態度,也是很看得開,有了就花,沒有就出去掙。

  文化是延邊人血脈中的基因,更是現實生活中的不懈追求;文化是凝聚社會的力量,更是塑造生活方式的原生動力。

  60多年前,在朝鮮族人口聚居的延邊,民族出版業幾乎處於“文字荒漠”;現在,延邊民族出版業已發展成集出版、印刷、發行于一體的出版體系。自2007年以來,全州面向全社會推廣全民閱讀活動,出版大量優秀出版物,運用圖書、報刊、音像、網絡等幫助人們讀好書、看好報。州裏已成功舉辦了六屆“延邊讀書節”活動。2009年,州新聞出版局被中宣部、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全民閱讀先進單位”。

  在茶條村,村裏的殘疾人56歲的許正根做書屋管理員。“是公益性崗位,一個月800多塊。2009年建的書屋,有3000多冊圖書。借書看書的人特別多。”村支書樸勝一介紹。現在,延邊已建成較為完備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有農家書屋1044個。像茶條村一樣,鄉村的人們現在也可以自在的享受閱讀的樂趣,讓閱讀成為生活方式。

  資料顯示,建州60年來,全州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延邊圖書館、博物館等一大批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成並投入使用,全州廣播綜合覆蓋率和電視綜合覆蓋率分別達到99.7%和97.5%,極大地滿足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延邊大學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全州每10萬人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比全國多1431人,文盲率低於全國水平2.3個百分點。

  早在上世紀60年代,由延邊藝術家創作的《延邊人民熱愛毛主席》等歌曲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傳唱至今,影響至今。今天,精品劇目依然層出不窮。

  2011年,延邊歌舞團推出了大型中國朝鮮族原創歌舞《放歌長白山》,並於今年6月參加了第四屆中國少數民族文藝匯演,獲得劇目金獎。6月11日下午,《放歌長白山》在國家大劇院演出時,象帽、長鼓、扇子、牙拍……這些朝鮮族非物質文化遺産元素在現代技術的光與影中煥發出更為動人的光彩,贏得了現場觀眾一陣又一陣的掌聲。“太好看了,都捨不得溜一點神,每個瞬間都感覺是那麼美”,觀眾趙女士開心地説,整場演出真是一種美的享受。

  目前,延邊已有93項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入選國家和省級“非遺名錄”。中國朝鮮族農樂舞于2009年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在延邊,民族傳統文化不僅有殿堂之高,更是以多種方式融入到了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延邊每年組織專業藝術團體、各級文化館為基層演出達700多場,組織大型廣場文化活動400余場,參與群眾達20萬餘人次,觀眾達130多萬人次。

  在延邊朝鮮族農家的熱炕頭上,時常有國家級、省級、州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曲目表演,這些獨具中國朝鮮族特色的農村文化,正在延邊的鄉野裏廣為傳播,散發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

  在琿春市“洞簫之鄉”,僅300多戶人口的密江村擁有一支80多人的洞簫隊,每逢夜晚和農閒,洞簫演員們便聚在一起演奏,坐在熱炕頭上切磋技藝,並多次參加各種民間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延邊素有“教育之鄉”、“足球之鄉”、“歌舞之鄉”的美譽,現在,在文化的發展中,其不僅保持了個性鮮明的中國朝鮮族文化,同時,作為開發開放的“前沿”和“窗口”,延邊還融合了其他民族和國家的優秀文化。個性鮮明、多元包融、和諧共生已成為延邊文化的一大特色。

  文化,已成為串起延邊人民幸福生活的五彩絲線,絲絲入扣,不絕如縷。

  紅太陽照邊疆

  黨心民心凝聚,共建幸福延邊

  55歲的林桂花,是延吉市新興街道民富社區書記。提起現在和從前,心內很多感慨:“從1999年進入社區工作開始,這日子可是有了大變化。2005年前我們社區曾一年搬了四次家,特別辛苦,曾在樓道拐角處放張桌子辦公。”去年,吉林全省開展為推動城市社區基層黨建工作的“五有一創工程”(讓城市社區黨組織有一個好書記、一支專職隊伍、一處標準場所、一筆固定經費、一套運行機制),民富社區的活動場所擴大到了1000平方米。“真正設施齊全,成了居民之家,黨員之家,根本看不出從前的樣子了。”

  近年來,延邊的基層黨建工作不斷推進,黨心民心凝聚,各項事業不斷向前邁進。

  從2004年開始,延邊州先後投入近億元資金,對全州所有農村黨群活動室進行新建和修繕。依託黨群活動室實行“駐村代辦制”和村幹部“輪流坐班制”,開展了“紅邊疆新農村”活動。目前,全州村村有陣地、陣地飄國旗、旗下有群眾。村部成了農村的政治、娛樂、科普宣傳和為民服務的中心,紅瓦黃墻國旗飄成了延邊農村黨群活動室的鮮明標誌。全州1044個行政村全部建立了標準化黨群文化活動室。

  近年來,延邊還創造性地實施了“軍警地同心築堡壘工程”,依託邊境部隊、公安邊防派出所與鄉鎮、村屯相近相鄰的資源優勢,選派140多名軍警黨員幹部到駐地黨組織任職。共同組建軍警地護衛隊86個,聯防巡邏隊302個,2872戶邊民安裝了聯動報警裝置,落實警務室進村部。

  在此基礎上,延邊州去年以來又開展了以“幫扶貧困黨員、幫扶貧困群眾、幫扶薄弱基層黨組織”為主要內容的“三幫扶”工作。州縣兩級建立“貧困黨員幫扶資金”450萬,目前已對4000多名貧困黨員發放了幫扶資金。這些做法讓黨員感到了黨的溫暖,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黨員的歸屬感。

  多年來,延邊州始終堅持把黨建工作與民族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基層組織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各級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不斷增強,廣大黨員和領導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明顯提高。基層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顯著加強。

  2010年夏天的洪災中,延邊全州共倒塌房屋7676戶。廣大黨員殫精竭慮患難與共,為百姓撐起一片天……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當年的10月底,住房重建工作即全部結束。入冬前,受災群眾都住進了溫暖新居,暖暖和和喜迎新年。

  延邊和龍市八家子鎮河南村支書孟慶根説,災後重建,村子裏人手少,生産資料不足。這個時候,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幹部充分發揮了戰鬥堡壘和模範作用,所有幹部都組成黨員義工服務隊,帶著盒飯,早早就到村上幫工,搬磚、和泥,逮啥幹啥,“泥裏來泥裏去,都不像人樣了。”村民看在眼裏,感激在心,喜遷新居時,自發地在門楣釘上紅五星,上書“永感黨恩”。

  風生水起長吉圖

  開放的延邊融入世界懷抱

  “山水連三國,雞鳴中俄朝”。站在吉林琿春的防川,極目遠眺,15公里外的日本海天水相連,隱約可見,中、俄、朝三國風光盡收眼底。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延邊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的懷抱。

  1991年10月,聯合國發展計劃署倡導在中國、朝鮮、俄羅斯交界處的圖們江三角洲開展圖們江區域國際合作開發。

  1992年,中、俄、朝、韓、蒙五國共同啟動圖們江區域合作開發項目。1992—2011年底,琿春邊境經濟合作區共引進項目393個,到位資金286億元;引進企業954家。

  2009年8月30日,《中國圖們江區域合作規劃綱要——以長吉圖為開發開放先導區》頒布,長吉圖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琿春是這一戰略的窗口,延(吉)龍(井)圖(們)三市是這一戰略的前沿,延邊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紀元。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一位官員曾説:“大圖們江倡議”將中、朝、韓、蒙古和俄羅斯5國連結在一起,共同合作,推動區域合作項目,促進經濟繁榮。作為東北亞地區核心和前沿的長吉圖有著不可替代的廣闊發展前景。

  今年4月,中國圖們江區域(琿春)國際合作示範區獲得國務院批准設立。圖們江區域由封閉走向合作開發,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已經成為中國面向東北亞開發開放的橋頭堡。

  琿春開放平臺加快建設,窗口作用凸顯,客商紛至沓來。中建六局將投資1500億元建設琿春生態新城,韓國浦項集團將投資12億元開發建設琿春國際物流基地。

  延邊對外貿易呈現旺盛活力,2011年外貿進出口總額18.6億美元。延邊正在逐漸成為我國沿邊開發開放的重要區域,我國面向東北亞開放的重要門戶,東北亞經濟技術合作的重要平臺,東北地區新的重要增長極。

  風生水起長吉圖。當前,吉林省統籌推進“三化”、實施“三動”戰略,深入推進“強基富民固邊”工程,正在為延邊州加快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全州各族人民正一如既往,眾志成城,加快建設富庶、開放、生態、和諧、幸福延邊,譜寫美好生活新篇章。

熱詞:

  • 延邊
  • 六十年
  • 發展
  • 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