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部分外媒在南海問題上誣陷中國 偏袒矛盾製造者

發佈時間:2012年09月01日 11: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求是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期,部分外媒宣稱中國在南海“咄咄逼人”,誣稱中國採取“強硬行動”引發南海緊張態勢,將南海局勢的“不平靜”歸咎於中國。這些報道顯然與事實真相不符。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並不是“麻煩製造者”,恰恰相反,個別南海爭議當事國近年來頻頻出擊,不斷製造並挑起事端,一些域外大國推波助瀾,鼓噪南海問題多邊化和國際化,從而導致南海局勢升溫。國際輿論不應是非不分,也不應偏袒矛盾製造者,更不應刻意忽視中國在穩定南海局勢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積極貢獻。

  誰是南海問題升溫的始作俑者

  自2009年以來,南海問題顯著升溫。這其中既有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因素的影響,也是南海區域內外力量交織作用的結果。特別是美國全球戰略重心東移,客觀上引發了冷戰結束以來東南亞地區傳統地緣格局的重構。南海爭議有關當事國借機加大聲索力度,企圖借助外部力量推動南海問題多邊化和國際化;一些域外國家呼應美國亞太戰略調整,追隨美國加大介入南海事務力度,導致南海地緣政治競爭加劇,南海問題遂成為國際熱點之一。

  有關當事國頻頻示強,推動南海問題升溫。2009年2月17日,菲律賓國會通過“領海基線法案”,將黃岩島、南沙群島部分島礁納入其“領土”管轄範圍;2009年4月和7月,越南分別宣佈任命“黃沙”(我國西沙群島)和“長沙”(我國南沙群島)地方行政長官,並通過向所佔南沙島礁上移民、公開組織旅遊等活動強化實際佔領;2011年3月及5月,菲律賓和越南分別單方面在南沙爭議區進行資源勘探活動;今年4月10日,菲律賓軍艦公然襲擾在黃岩島潟湖內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採取抓扣船員、登船檢查等非法手段製造糾紛,挑起“黃岩島事件”;6月21日,越南國會通過《越南海洋法》,將我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納入所謂越南“主權”管轄範圍。南海爭議有關當事國上述行動及後續的所作所為,不僅侵犯了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而且違反了2002年中國與東盟國家簽署的《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下稱《宣言》)的原則共識和《宣言》簽署國的有關承諾,成為南海問題升溫的重要誘發因素。

  區域外大國插手南海事務,加劇南海問題升溫。2010年7月2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裏克林頓在越南河內舉行的第17屆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發表講話,高調介入南海事務;2011年11月19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的第6屆東亞峰會上,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通過多邊機制解決南海問題。2012年以來,美國政府高官在多種場合頻繁發表涉南海問題講話,公然插手南海事務;美軍在包括南海在內的西太平洋海域加強軍力部署和軍事存在。在上述大背景下,一些域外國家呼應、追隨甚至配合美國政策導向,通過經濟援助、雙邊軍事合作、參與爭議區油氣開發等方式介入南海問題。例如,在中菲“黃岩島事件”發生後不久,美國隨即宣佈幫助菲律賓新建一個國家海岸監測中心;日本也提出向菲律賓提供至少10艘巡邏艇,以增強菲律賓海上力量。顯而易見,美國、日本等國的上述舉動,導致南海問題進一步複雜化。

  中國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中堅力量

  中國對南海諸島及其附近海域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國際社會也長期予以承認。本著維護南海和平穩定、增進周邊各國合作的宗旨,中國在南海問題上始終採取克制態度,以建設性姿態促進與有關當事國的對話合作,為穩定南海局勢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建設者。南海和平穩定攸關中國的切身利益,中國是南海航行安全和通暢的受益者,也是南海地區經貿往來與經濟繁榮的受惠者,中國珍惜並致力於維護這一來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近期個別外國政要和智庫學者聲稱中國在南海“以大欺小、恃強淩弱”,甚至妄稱中國採取拖延或回避的策略,進而謀求在時機更有利時主導有關爭議問題的解決。這種指責是毫無根據的。中國一貫主張以和平談判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願同有關國家根據公認的國際法,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所確立的基本原則和法律制度,通過談判妥善解決南海爭議。中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主張,充分體現了妥善解決南海爭議的誠意和願望。2000年12月,中國和越南在多年談判的基礎上簽署了《北部灣劃界協定》,妥善解決了北部灣的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劃界問題。2003年10月,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並與東盟簽署《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極大地增進了雙方的戰略互信。2011年7月,中國與東盟國家就落實《宣言》達成後續行動指針,為推進南海務實合作鋪平了道路。2011年11月,中國提出設立30億元人民幣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旨在推動形成中國—東盟多層次、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格局。中國的一系列積極作為和善意舉措,為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從中越在北部灣的公平合理劃界、中國在“黃岩島事件”中表現出的克制等一系列事實來看,中國從未“以大欺小”。同時我們也必須看到,美國儘管宣稱在南海問題上不持立場、保持中立,但某政要故意忽略“南中國海”這一國際社會通用地名,而改稱“西菲律賓海”,某參議員公然聲稱中國石油企業在南海的正常招標行為侵犯了越南“主權”,這哪是什麼“不持立場”?更為嚴重的是,今年8月3日美國國務院就南海問題發表所謂聲明,罔顧事實,混淆是非,無端指責中國,故意把南海的水攪渾,人為加劇了南海局勢升溫。深入梳理2009年以來南海局勢不穩定的根源,與中國致力於維護南海和平穩定正好相反,個別國家不斷挑撥離間、故意製造事端。國際輿論對此應堅決揭露並予以譴責。

  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捍衛者。中國在南海的主張有著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部分外媒渲染“中國南海威脅論”,宣稱中國正在施行亞洲版的“門羅主義”;個別外國政要聲稱中國要將南海變成“中國湖”,不能允許中國“不成比例”地控制南海,等等。上述論調純屬主觀臆斷,顯然與事實相悖。近代以來中國只有被殖民、被侵略的悲慘遭遇,而根本沒有霸權擴張的歷史。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任何時候都不會謀求擴大地區勢力範圍,中國永遠不稱霸是向全世界做出的鄭重承諾。中國是南海和平穩定的堅定捍衛者,中國從來沒有對整個南海提出過權利主張,將來也不會擴大對南海的權利主張範圍。中國人民熱愛和平、崇尚睦鄰友好,但和平友好並不意味著中國要承受他國侵犯中國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後果。中國尊重他國,願意通過友好平等的對話妥善處理與有關鄰國間存在的領土主權和海洋管轄權爭議,但中國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訴求也必須得到他國應有的尊重和保證。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一貫保持克制,面對有關國家的挑戰,中國被迫採取維護國家主權的舉措是有理有節、無可指責的。近期中國設立三沙市,這是對1959年設立的西、南、中沙群島辦事處這一地方行政管轄機構的必要調整和完善,完全是中國主權範圍內的事。美國作為南海爭端非聲索國、南海域外國家、《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非締約國,沒有理由、更沒有資格對此説三道四。奉勸美國徹底擯棄亂中取利圖謀,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多做真正有利於南海乃至亞太穩定繁榮的事。南海地區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對話不要對抗、要理解不要隔閡,這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少數國家為謀求自身戰略利益,試圖將南海變成大國角力場,這不僅背離時代潮流,也不符合南海周邊各國人民的最終福祉和利益。

  對話與合作是解決南海問題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南海區域軍備競賽加劇,南海爭議有關當事國紛紛採購先進武器裝備,加強軍事演習、軍事管控等海上軍事活動,對南海地區安全構成威脅。南海地區也存在一些加劇緊張態勢的雜音和事件,但總體局勢穩定、可控。有關各方應積極尋求通過對話與磋商解決有關爭議問題,不將南海爭議擴大化、複雜化、國際化,避免在本地區製造矛盾和緊張局勢,這符合包括所有當事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共同利益。

  維護南海航行自由與安全,消除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對促進東亞及周邊地區經濟繁榮,推動全球經濟復蘇顯得尤為重要。南海是全球最重要的海上航道之一。中國一貫尊重各國在南海依國際法享有的航行和飛越自由,並願與有關各方一道,積極參與本地區海上安全國際合作。中國反對任何外部勢力以所謂“維護南海航行自由”為藉口介入南海問題。當前南海沿岸國家應抓住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機遇,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致力於促進經濟發展和地區穩定。

  保持克制、求同存異是當前處理南海問題的明智之舉,協商對話、務實合作是最終解決南海問題的必由之路。中國以實際行動實踐著對地區穩定與發展的承諾,南海爭議其他當事國同樣也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目前,落實《宣言》後續行動指針已成為中國和東盟國家圍繞南海問題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內容。探討制訂“南海行為準則”就是落實《宣言》的一部分,中國對此持開放和積極態度。當務之急是有關當事國切實尊重和遵守《宣言》精神,認真推進爭議當事國之間的直接談判協商,紮實推進南海合作,這是維護南海和平穩定的需要,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國願與有關國家一道,堅持通過和平方式處理有關爭議問題,增信釋疑、促進合作,共同致力於把南海建設成為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

熱詞:

  • 南海
  • 中國
  • 矛盾
  • 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