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村民”日記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4日 06:4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廣東省委要求市縣領導幹部每年到基層調研時間不少於60天,尤其是缺乏基層工作經歷的領導班子成員,有計劃地安排到村或企業駐點1—3個月,融入當地生活圈子。

  曾經擔任中國赴海地維和警察總指揮官的馬偉靈,現在是粵東汕尾市副市長、公安局長;曾擔任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司長的歐陽衛民,現在是廣州市副市長。今年夏天,他們作為廣東省市縣領導中首批駐點幹部,背着行裝到基層駐點“補課”。現摘編這兩位“新村民”日記如下。

  駐村“補課”察民情

  6月30日 星期六 晴

  上午入住長青村村民林永鋁家。林家為二層磚房,他在二樓專門為我騰了一間臥室。

  安頓下來後,甲東鎮委書記林萬樞和長青村委書記林和杉簡要介紹了甲東鎮、長青村的基本情況。這次駐村“補課”,我希望重點掌握新一代農村黨員的思想動態、價值觀念,以及村支部建設情況,當好他們的助手。

  7月10日 星期二 晴  

  夜很靜,不到晚上10點鐘,多數村民就入睡了。

  躺在床上回味這幾天駐村生活,感慨良多。雖然生長在農村,但外出讀書、工作的時間長了,對農村的情況其實很陌生了。由於工作性質和警察身份,很難跟農民朋友達到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程度。剛開始,很多村民都認為我駐村是在做秀。經過幾天接觸,大家的話才多起來。我一定要安心住下來,要與群眾打成一片。

  大城市的人辦個身份證、駕駛證、營業執照似乎很容易,但在農村,群眾往往不知道怎麼辦、找誰辦。長青村一帶居民不少,到縣城辦證車程要一兩個小時,要跑好幾趟。要研究,設一個便民辦證點。

  7月25日 星期三 颱風天氣,暴雨

  受今年第8號颱風“韋森特”的外圍影響,長青村一夜暴雨。整夜難眠,清晨趕緊招呼村支書察看受災情況。

  雨還在下。我們蹚着積水,逐條巷道檢查暗溝是否正常排水,及時消除因溝蓋堵塞、丟失造成的安全隱患。幸好,村中前幾年建設了排水暗溝,沒有造成大量積水。逐家逐戶了解災情,檢查老村危房中是否有人居住。因病喪失勞動力的特困戶林錦波和九旬孤寡老人梁穗家因較長時間下雨而油米短缺,我們趕到甲東鎮石清圩買了4袋大米和20斤花生油送過去。走的時候,梁穗拉着村幹部的手道謝,久久不願放開,説這些年多虧村幹部的幫助才吃穿不愁。看著梁穗老人和積極趕來幫忙的村民,我想,正因為村幹部平日深入群眾、幫助弱者、做事公道,群眾才會依賴、支持他們。難怪他們把我這個“客人”晾在一邊呢!

  我要好好地檢討自己,向村幹部取經,希望經過3個月鍛煉,真正做到體驗基層生活、體味民情疾苦,提高解決最基層實際問題的能力。

  汕尾市副市長、公安局長 馬偉靈

  踏踏實實聽民聲

  7月17日 星期二 晴  

  今天是到天河區棠下經濟發展有限公司駐點“補課”的第一天。棠下公司有個更傳統、更響亮的名字——“棠下村”:1958年,“毛主席到棠下”上了小學課本。如今,棠下是聞名全國的“城中村”。

  與公司領導班子一見如故。聽了公司董事長、黨支部書記鐘桂權介紹棠下村情況:集體經濟實力雄厚,固定資産超過10億元;“村民”(已全部轉為居民)比較富裕,年人均純收入3.6萬元,是廣州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多;外來人口約15萬人,是戶籍居民人數的18倍。目前,村裏面臨着徵地拆遷、環境改造、社會管理等問題。

  座談會後,參觀毛澤東視察棠下農業生産合作社的舊址。墻上語錄“當幹部的要關心群眾生活,要走群眾路線”,我深有感觸。來駐點,一定要踏踏實實聽民聲、察民情、解民困。

  7月24日 星期二 雨

  受颱風影響,昨晚廣州暴雨。所幸,棠下村沒有出現“水浸街”。

  下午我請街道的同志約了8位住在棠下村的外來務工人員座談,並設計了調查表請他們不記名填寫。8人中有4位來自湖南、3位來自湖北、1位來自廣東汕尾,最年長的已來廣州快20年了。座談氣氛活躍。調查表裏,他們最希望政府做的事是提供廉租房、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改善子女教育條件等,逐步消除與本地人口的待遇差距。

  廣州1200多萬常住人口中,非戶籍人口近600萬人。怎麼讓外來人員安居樂業、讓“幸福廣州”的陽光普照到每一位外來人員,讓他們找到“家”的感覺?這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重大命題。我還要多到外來人員家中去看看,傾聽他們的心聲。

  7月26日 星期四 雨

  與公司班子幾位成員、“轉制居民”代表座談,聽取他們對“城中村”改造、徵地拆遷的意見。鐘桂權書記算了一筆賬:當年科韻路建設拆了棠下村12萬平方米物業,按每平方米20元租金計算,一年約2800萬元,分攤下來,每位村民每年少收近4000元。拆後異地重建時又程序繁瑣,現在還沒有完成重建,對村民收入和生活影響較大。居民支持“城中村”改造,又擔憂補償低、拆遷時間長、重建緩慢。我告訴他們,全市的利益與區、村的利益應該是一致的,沒有根本的衝突。建議村裏可考慮聘請律師,這樣在簽訂協議時會想得更細、更周全。

  從政府角度看,徵地拆遷是對我們執政理念、執政水平、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堅持不與民爭利;要誠信,信用比財政收入更重要。

  廣州市副市長 歐陽衛民

熱詞:

  • 村民
  • 補課
  • 城中村
  • 棠下村
  • 海地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