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雙轉移” 再闖一條新路子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24日 06: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①:廣東企業生産線上的作業工人。

  圖②:第十三屆高交會上的新能源汽車。

    圖③:佛山南莊鳥瞰。

  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而一路快速發展的廣東,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外部壓力”和轉變發展方式的“自我加壓”下,如何再一次實現超越?幾年來,廣東幹部群眾以“雙轉移”戰略突破發展瓶頸,濃墨重彩地譜寫出科學發展、民生改善的新篇章。

  轉危為機

  率先走出V型反轉

  越是風雲激蕩,越需沉著睿智。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萌動之時,全球産業面臨重新洗牌。廣東主政者圍繞主題主線,危中尋機,創造性地提出“雙轉移”戰略,即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

  “雙轉移”戰略是廣東省委、省政府科學判斷國內外發展大勢,利用市場“倒逼”機制推進轉型升級的重大決策,是廣東破解傳統發展模式中土地、資源、人口、環境四個“難以為繼”瓶頸的創新之舉。

  2008年5月,廣東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於推動産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和一系列配套文件,全面部署和大力推進産業和勞動力“雙轉移”工作;隨後先後投放了15億元、75億元等多筆財政扶持資金,有力推動産業有序、集聚、配套轉移。

  “雙轉移”與洶湧的國際金融危機迎頭相遇。實踐證明,具有前瞻意識的科學決策,最終“決勝千里”:

  ——“雙轉移”加速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産業的擇優劣汰。“騰籠換鳥”,讓珠三角“騰”出了空間,增強了接納高端産業的集聚力。目前,珠三角累計轉出低端企業5983家,淘汰落後産能、關停並轉企業78019家;引進高端企業18700多家。轉入企業平均投資額是轉出企業的84倍。

  ——“雙轉移”促進了環境的明顯優化。“灰樹變綠了,黑水變清了,白鷺又回來了!”孩子們的作文這樣讚嘆今天的佛山南莊。幾年前,南莊還是一個粉塵漫天的“陶瓷鎮”,附近村民“一年都不敢開一次窗”。如今,空氣清新、河水清亮,很難想象這裡曾是污染大鎮。當地的幹部説,這要歸功於“雙轉移”。2007年後,廣東經濟輕鬆邁過5萬億元大關,但灰霾日數不增反降,全省由67天降到45天,珠三角由149天減少到75天,經濟發展與環境優化、人居幸福齊頭並進。

  ——“雙轉移”讓廣東經濟領先全國走出V字型反轉。目前,全省36個省級産業轉移園工業産值超5000億元,稅收250億元,分別是2007年的46倍和25倍,總規模已堪比一座中等工業城市。

  轉型升級

  製造業脫胎換骨

  “産業轉移的倒逼,打破了珠三角傳統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為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現代服務業等提供了發展機遇和空間。”廣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汪一洋説。

  “轉移”促進了“轉型”,提升了産業層次。勞動力和産業的有序轉移,優化了投資經營環境,增強了廣東對高端産業的吸引力,飛機、船舶、海洋工程等先進製造業競相涌入。廣東以現代産業500強項目為抓手,以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全面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目前,珠三角6市新引入世界500強企業43家,投資額302.64億元。全省高端電子信息、汽車、船舶、航空航天等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均邁過萬億門檻。

  為加快將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為先導性、支柱性産業的進程,廣東選定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LED)、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産業作為重點扶持的發展領域,並確定在高端新型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LED)三大産業上實現率先突破,將珠三角建設成為全國領先、世界先進的戰略性新興産業基地。

  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介紹,目前珠三角已形成了新型顯示、軟體、新材料、新一代通信等4個年産值超千億元的新興産業集群;去年全省11個新興産業總産值達1.1萬億,同比增長19.5%;發明技術自給率從2005年的45.4%,上升到目前的65%,全省專利授權量、有效專利擁有量和馳名商標數均居全國第一,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53.9%!

  如今,廣東“珠江水、廣東糧、鞋襪玩具走四方”的低端製造業形象已經脫胎換骨,一個個現代化産業集群正在南粵大地快速崛起。

  惠及民生

  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雙轉移”以惠及民生為最終目的,有效地促進了廣東區域協調發展。

  “最富的在廣東,最窮的也在廣東”——昔日的廣東“短板”、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正在成為廣東發展的新引擎。

  與珠三角“騰籠換鳥”同步,粵東西北緊鑼密鼓的“築巢引鳳”。廣東力促珠三角地區勞動力密集型産業向東西兩翼及粵北山區轉移。如衛星般分佈在距珠三角核心區100至300公里環形輻射帶上的36個廣東“産業轉移園”,有效地承接了珠三角的産業轉移,帶動欠發達區域“寒極崛起”。36個園區,累計吸引項目2988個,總投資約7030億元。

  如今,粵東的臨海工業發展提速,粵西的臨港工業大步推進,粵北山區綠色崛起勢頭強勁。東翼和山區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28%和122%。全省區域發展差異系數從2007年的0.721縮小到去年的0.633。

  “在家附近的産業園上班,每天都能照看到孩子和老人。”韶關農民工曾少霞的一句話,説出“雙轉移”的好處。“雙轉移”使廣東欠發達地區農民就業改善、收入增加。去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192元,增長16.5%。

  “雙轉移”以來,廣東農村勞動力有序向城市和各地的産業園轉移。廣東本省農民工增加了248萬,外省農民工減少了199萬;截至2011年底,全省2600萬農民工中本省戶籍達958萬人,成為廣東産業工人生力軍。欠發達地區吸納本省農村勞動力比重,由6年前56.8%上升至76.9%。

  “雙轉移”還催生了廣東大規模的農民工技能素質培訓,加快了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步伐。去年,全省免費培訓農民工85萬人,轉移就業140萬人。通過培訓,廣東農民工技能素質不斷提升,目前,廣東技能勞動者總量達1408萬人,高技能人才佔15.8%,成為廣東産業工人生力軍,為産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人力資源支撐。全省17.2萬農民工通過積分制入戶城鎮。

  “雙轉移”為珠三角提升國際競爭力奠定了基礎、為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騰飛點燃了動力,更為廣東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打開了新格局,為中國沿海發達地區經濟轉型升級探出了一條可行之路。

熱詞:

  • 轉移
  • 雙轉移
  • 半導體照明
  • 差異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