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江蘇銀行陷入泄密門:3.2萬個人信用信息遭洩露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5日 10: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財富潮/財經 --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2 萬客戶信用信息違規洩露 央行上海分行通報批評

  第三方機構宜信從銀行獲得用戶信息後,用於提升自己的業務,實現更多盈利

  不過,江蘇銀行卻稱這3.2萬客戶信息是宜信提供的,出發點是開發信用卡客戶

  銀行和機構打造了一條灰色産業鏈,出現這種行為歸根結底是信息管理方的責任

  銀行信用問題又一次成為關注焦點。

  根據央行上海分行調查確認,江蘇銀行將3.2萬份銀行客戶的個人信用信息透露給第三方機構宜信普惠信息諮詢(北京)有限公司(後簡稱“宜信公司”),被央行上海分行“通報批評,責令整改”。

  然而昨日,江蘇銀行回應稱,3.2萬客戶信用信息並非是由江蘇銀行提供給宜信公司,而是由宜信公司提供給江蘇銀行的。3.2萬客戶信息,到底由誰提供?結論一時間撲朔迷離,但由此引發的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才是事件的關鍵。

  調查:

  3.2萬個人信用信息遭洩露

  據媒體報道,江蘇銀行上海金橋支行在今年2月-4月期間,宜信公司提供的授權查詢書,在未與客戶發生業務關係的情況下,查詢了3.2萬餘人個人信用報告,並將部分查詢結果提供給宜信公司。

  據悉,宜信公司是國內一家P2P貸款平臺。“宜信如果從其他機構拿到這些客戶的電話號碼、個人信息甚至更精準的信息,最終還是要靠業務的轉化率來實現盈利。銀行客戶跟宜信客戶有較多重疊,如果有1%或2%的銀行客戶成為了宜信的客戶,宜信的收益肯定很高。”一家網絡借貸平臺相關負責人表示。

  央行上海分行經過調查認為,上述行為違反了《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暫行辦法》第十二條、第三十一條的規定。為此,央行上海分行已經責令江蘇銀行上海金橋支行,對違規查詢個人信用報告的行為進行整改,並將依法給予該行行政處罰。

  回應:

  客戶信息用於開發信用卡客戶

  雖然事發銀行已遭央行上海分行通報批評,然而昨日,江蘇銀行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其實這3.2萬客戶信息是宜信公司提供給江蘇銀行的,其出發點是供支行開發信用卡客戶,所以才有短期內大批量的個人信用信息查詢記錄。”

  據江蘇銀行方面稱,3.2萬客戶信息的提供方是宜信公司,而江蘇銀行方面,僅在使用上述客戶信息進行信用卡業務信用審核之後,口頭告知宜信公司,“有部分客戶符合開卡要求,另有部分客戶不合要求”。該行稱,並未給宜信公司提供客戶的信用報告。

  不過,江蘇銀行也承認,“此次事件中,自身風控環節做得不到位”。據江蘇銀行介紹,其實在央行通報之前,江蘇銀行也已經展開自查,並已經提交過一份自查報告給央行。

  對於江蘇銀行的回應,宜信公司昨日並沒有給出確切回復。

  拷問銀行信譽還剩多少?

  不管這3.2萬客戶信息由誰提供,可以肯定的是,不知情的客戶才是最“受傷”的。

  據銀行知情人士透露,銀行普通的客戶經理就可以接觸到客戶個人信用信息,每家支行都有單獨的接口接入央行,因此查起來並不困難。然而這麼多的個人隱私信息,一旦被用作它途,後果也將不堪設想。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銀行業分析師坦言:“銀行客戶的資料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基金公司可以查、信託可以查。銀行的信譽問題越來越值得拷問。”

  “銀行、一些機構可能會出現在這種灰色的産業鏈裏面。我覺得,出現這種行為歸根結底還是信息管理方的責任。”一位業內人士如是認為。

  面對個人信息被洩露一事,不少網友都非常擔心,手機上莫名其妙接到的各式廣告短信、電話,是否也與銀行有一定關係?銀行的信譽還值得相信嗎?個人隱私信息如何得到保護?

  對此,業內人士建議,應立法保護消費者的信息安全,對這種洩露個人信息的,要給予一定力度的懲罰,而非只是被通報批評責令整改。 華西都市報記者陳黎綜合

熱詞:

  • 銀行客戶
  • 銀行的信譽
  • 央行
  • 客戶信息
  • 銀行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