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教育部官員:深化醫改關鍵在於能否輸送好醫生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13日 05:4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什麼是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

  2012年5月28日,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發佈《關於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的意見》,確定將在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方面開展4項試點,旨在為醫改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該計劃實施週期為10年,分批進行立項建設,其根本是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教育部稱,希望通過這一改革試點,回歸醫學教育作為精英教育的內在要求,培養適應醫改需要的好醫生,並通過與衛生部、發改委、人事部等部門的合作,吸引優秀畢業生到基層醫療機構服務,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強化醫學生醫德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開展拔尖創新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面向農村基層培養大批實用型的全科醫生……”

  日前,教育部與衛生部聯合啟動的“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以下簡稱卓越計劃)備受矚目。卓越計劃中的醫德、臨床、基層等關鍵詞,被渴望緩解“看病貴、看病難”的公眾視作亮點。

  “一名德才兼備的醫生可謂牽係千萬家,高校醫學教育,就是在給這些未來的好醫生打基礎、‘鍛坯子'。醫學教育怎麼為醫改服務?它能否給社會輸送好醫生?是醫改能否深化的關鍵之一。”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在接受中國青年報專訪時,向記者介紹了該計劃的最新進展。

  已有146所醫學院校提交268份改革方案

  張大良介紹説:“教育部、衛生部聯合實施這一計劃的4個發力點包括:一是改革5年制本科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把強化醫學生職業道德和臨床實踐能力作為改革核心。二是改革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建立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與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有效銜接的制度。三是改革長學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一批少而精、高層次、國際化的醫學拔尖創新人才。四是改革面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提高全體醫學生對常見病、多發病和地方病的診療能力,培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醫生。”

  張大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4個改革點不是“拍腦袋工程”,都有鮮明的針對性。

  “從教育部此前的調研工作看,4個改革點都指向了當前醫學教育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張大良舉例説,“比如,能關愛患者、與患者溝通的醫學生教育教學模式單一,能與國際醫學界‘對接'的拔尖領軍醫學人才不足,能進入社區、鄉鎮等基層衛生機構的全科醫生嚴重缺乏等。”

  “對醫改這一重大民生工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同志強調指出:‘硬體是基礎、軟體是關鍵,當務之急是解決人才短缺、技術薄弱這一最突出的問題。'這就把醫學人才的培養教育放在了一個突出重要位置上,卓越計劃正著眼於此。”

  張大良向中國青年報記者透露,“啟動卓越計劃至今,教育部已收到了來自全國146所醫學院校的268份改革方案。這些方案涉及“5+3”培養模式、長學制模式、面向基層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等各方面,在經過專家審核後,有望在近期批准推出第一批改革試點。

  醫德教育:使用模擬器具要説“寶貝不哭”

  張大良長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卓越計劃”的重點可以概括為8個字:“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其中,醫德教育被放在了一個新的高度上。

  “醫德教育對應著醫生關愛他人、珍重生命的人文關懷精神,以及與病人積極溝通的意識和技巧。卓越計劃則要求將醫德教育貫穿‘基礎理論-臨床見習-畢業實習'的全過程。”張大良説。

  他進一步解釋説,落實醫德教育的要求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它將體現在多個方面:比如,成立醫學人文素質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組織志願者活動引導醫學生“換位思考”,加強教師隊伍的醫德建設以率先垂范等。

  張大良還透露:依據卓越計劃,醫學生哪怕在模擬臨床實踐環節,都要把模擬器具當作真人對待,隨時與“病人”溝通交流。

  “比如在練習給模具翻身時,要求醫學生説:‘您好,給您翻身了。'在給 ‘小寶寶'打針時,要學會問:‘疼不疼?寶貝不哭。'這些溝通看似都是細節,但點點滴滴都是關愛意識的培養,這樣就可能讓未來的醫生更出色。”張大良説。

  全科教育:醫治多發病、常見病將成“新主題”

  提高醫學生的臨床實踐能力,也是卓越計劃的著力點之一。

  “有能無德不是‘才',有德無能也不是‘才',好醫生必須二者兼備。”張大良表示,當前醫學教育中仍存在“重理論輕臨床”現象。因此,卓越計劃提出,克服實踐教學這塊“短板”,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

  要實現上述目標,張大良指出,加強臨床教師隊伍建設、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加強社區和公共衛生實踐教學等基層實踐教學基地建設三點,皆是必要保證。

  值得注意的是,為讓醫學生更加適應醫改的需求,全科醫學教育將被作為一項緊迫任務,對全體醫學生予以強化。醫治多發病、常見病,也將成為醫學生學習的“新主題”。

  在張大良看來,醫生會診斷治療多發病、常見病,是一種臨床基本診療能力,不只是對主要服務基層的全科醫生教育提出的要求。

  “要把全科醫學教育作為院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醫學生在醫患溝通、團隊合作、健康教育、社區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基本藥物使用、醫藥費用管理等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畢業後具有全科醫學意識和基本能力奠定堅實基礎。”張大良説。

  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都將增配一名全科醫學本科生

  “十二五”醫改規劃指出,新一輪醫改的重點是縣級基層醫院,力爭到2015年讓老百姓“大病不出縣”。

  但在不少百姓眼裏,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裏,高學歷的醫生嚴重不足是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張大良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針對這個“頑疾”,卓越計劃也在開展面向農村基層的全科醫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

  “詳細地説,就是探索‘3+2'的初級全科醫生培養新模式,深化農村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教育改革,培養能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轉診、病人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的全科醫生。”他説。

  張大良進一步介紹,所謂訂單、定向、免費本科醫學生,就是選拔來自農村基層的學生,到醫學院校接受免費的全科醫學方向的本科教育,畢業後回到家鄉,進入鄉鎮衛生院服務。張大良指出,這個項目的目標就是要“爭取讓中西部每個鄉鎮衛生院,都能增配一名醫學本科生。”

  他透露,該項目自2010年起,由教育部、衛生部、發改委、財政部、人社部等聯合實施以來,目前已在中西部地區22個省(區、市)的68所高校連續3年招收定向培養醫學生,已招錄接受免費教育的醫學生1.5萬人,效果很好。

  “考生報名踴躍,招錄比大致達到了12:1,這1.5萬人要進行3年的醫學基礎理論學習和兩年的臨床實踐教學。再過3年,第一批畢業生就能回到家鄉去,為鄉親們服務,為基層留下好醫生。”張大良同時指出,“我們要研究出臺相關政策機制,促進他們職業能力的持續提升,吸引更多未來的優秀醫生到基層服務。”

  本報北京8月12日電

熱詞:

  • 張大良
  • 醫改
  • 好醫生
  • 醫學生
  • 醫學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