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長二F迭代制導研發團隊:人均三十歲 最大的三十三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9日 1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十、九、……三、二、一!”2012年6月16日18時37分21秒,當最後一聲指令響起,一條橘色的火龍從“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底部發出。托舉著“神舟九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騰空而起,載著三名中國航天員飛向遙遠的天際。最終,火箭精準地將飛船送到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330公里的預定軌道入口。

  這次成功發射,是軌道飛向預定目標的時候通過實時迭代計算的方式不斷修正軌道、逼近目標,從而確保實現更高的軌道精度的技術。迭代制導是一種自適應制導技術,這種制導方式被形象地比喻為走一步“算”一步。

  “‘天宮'與‘神八'交會對接任務之前,我們使用的是攝動制導,即規定好具體路徑,引導火箭到達指定目的地。”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張智説,“相比而言,迭代制導只限定目的地,不限定具體路徑,是一種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制導方式。”

  “高精度”、“高可靠”、“新技術”三者融合

  “高精度”是制導系統設計專業的核心追求,對長征二號F火箭迭代制導技術研製團隊來説,他們必須提高火箭的安全系數,保證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而迭代制導技術,正是“高精度”、“高可靠”、“新技術”三者的融合。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是航天科技集團一院12所長征二號F火箭迭代制導技術研製團隊的迭代制導技術的又一次出色表現。2011年11月1日,迭代制導技術在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上首次得到飛行驗證,為“神舟八號”飛船節省了用於修正軌道誤差的燃料100多公斤,使火箭的近地點高度誤差在10米以內,軌道傾角誤差在0.001以內,創下了當時入軌精度的歷史最高水平。

  從“神舟一號”到“天宮一號”、“神舟八號”、“神舟九號”,長征二號F火箭迭代制導技術研製團隊刻苦鑽研,不斷創新,為我國載人交會對接任務的圓滿完成奠定了基礎。

  “一定要把精確度再次提高”

  “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介紹,從1999年11月20日,“長二”F火箭將“神舟一號”飛船送入預定軌道起,這枚火箭就在不斷地進行完善。

  “神舟一號”時,工程對火箭的要求只是將飛船成功送入軌道;“神舟三號”時火箭有了真正的逃逸系統;“神舟五號”,“長二”F火箭首次發射載人飛船;“神舟八號”,首次運用迭代制導技術……

  掌聲還未散去,他們又迎來了新的任務: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將承擔2012年“天宮一號”和“神舟九號”飛船載人交會對接任務。

  “一定要把精確度再次提高!”團隊深入分析了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的飛行數據,繼續在迭代制導技術的可靠性和適應性上下功夫。為了突破關鍵技術,他們查閱資料、推導公式、開展數學倣真,一次次地嘗試新方法;為了提高設計的可靠性,確保萬無一失,他們苦思冥想,力圖對工程應用中所有可能出現的狀況考慮週全,利用各種故障模式對新方案進行驗證;為了按計劃完成設計和試驗任務,他們放棄了一個又一個休息日,在試驗室和測試廠房裏以一台臺電腦和測試設備為伴,以一條條曲線和一串串數字為伴。

  在試驗驗證階段,制導系統主任設計師呂新廣總是對隊員們説:“我們不是為了試驗而試驗,而是要通過試驗發現問題、總結規律,確保型號高精度、高可靠性。”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讓他們在從2011年11月到2012年6月這短短8個月的時間裏,打破了自己的記錄,成就了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最高精度。

  團隊平均年齡“三十”

  “神八”、“神九”的完美收官,展現了長征二號F火箭迭代制導技術研製團隊科研水平的高效、先進,而讓人驚異的是,這是一支非常年輕的隊伍,他們中年齡最大的也不過33歲,最年輕的只有26歲,平均年齡恰好“三十”。

  33歲的呂新廣是這支隊伍的領導者,他在載人航天戰線上已經奮鬥了8年,從“神舟五號”到“神舟七號”,每一次載人飛行試驗的發射現場都有他的身影。在與他一起戰鬥了數個春秋,共同度過了三千多個日日夜夜的同事們心中,依然銘記著當年從秦川高原的象牙塔裏走出的稚氣未脫、長著一張黝黑娃娃臉的小夥子。2003年參加工作後,他很快就在制導崗位上得心應手、觸類旁通,迅速成長為一名制導專業骨幹。從一名對制導專業知之甚少的“菜鳥”,到專業的技術尖子和中堅力量,完成這一蛻變他只用了不到兩年時間。在許多人眼中,呂新廣都是一個悟性很高、思維活躍的人,事實上,這種悟性不僅來自於他早期知識的積累和很強的學習能力,更來自於他的那份對航天事業的執著和堅持。

  幽默、細緻的鞏慶海是隊伍中的“泥瓦工”,今年31歲的他,常常默默地完成型號設計中大量的瑣碎雜事。加班加點,放棄週末和節假日,對他來説都是“家常便飯”,他還贏得過由研究室領導頒發的“披星戴月獎”。雖然他平時話不多,總是給人踏實肯幹的印象,但在研究陷入困境時,他總能用三言兩語為團隊帶來活躍的氣氛,關鍵時刻也總能提出新奇的解決辦法。

  王丹曄是團隊中年齡最小的,雖然工作時間不長,她已經出色地完成了多項設計和地面試驗任務。這個美麗大方的山西姑娘有著“80後”的開朗熱情,工作之餘,她喜歡參加所、研究室組織的各種活動,偶爾一展的歌喉與舞技往往會得到滿場喝彩。

  雖然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但在一起工作時,他們是最好的組合。呂新廣,憑藉清晰的思路和多年的設計經驗把握著攻關的方向;鞏慶海理論基礎紮實、技術全面,動手能力強,能夠很快地將所討論的理論轉化為工程設計,並加以驗證;王丹曄細緻入微,在對試驗數據的判讀中,對不清楚的地方刨根問底,不放過任何疑點,為問題的及時發現和處理提供了有力保證。

  長征二號F遙九火箭的完美表現再次為這支隊伍帶來了各種讚譽,然而,不曾停留片刻,他們又投身到迭代制導的技術推廣和深化應用中。這支年輕的隊伍,只是所有航天人中的一個小小分隊,但他們正在成長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的新的中堅力量!

  (本報記者 袁于飛 通訊員 范齡文)

熱詞:

  • 長二F
  • 制導研發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