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遼寧10年發展中10件大事 老工業基地的蛻變和振興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7日 04: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①:瀋陽經濟區區域示意圖。

  圖②:盤錦市遼河口濕地。

  圖③:撫順棚改新區。

  圖④:盤錦蓬勃發展的船舶工業。

  圖⑤:“北方重工”企業正式搬遷,最後一爐鋼水澆鑄“鐵西”字模。

  圖⑥:鞍山寧遠鎮設登記臺賬促實名就業。

  圖⑦:今年1月,“五險合一”社會保障卡首次在瀋陽試發放1萬張。

  資料圖片

  10年來,遼寧銳意改革,腳步穩健而有力。從老工業基地調整振興到大規模棚戶區改造;從遼河流域生態治理到文化體制改革……改革的觸角伸向經濟、社會、文化、民生等各個領域,其中,不乏新亮點、大動作。

  在此擷取遼寧10年發展中具有標誌性的10件大事,講述一個老工業基地蛻變和振興的故事。

  鐵西涅槃 重振雄風迎回自信

  2002年,在遼寧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瀋陽市委、市政府作出鐵西區與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合署辦公的重大決策,並賦予其市級經濟管理權限,拉開了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和建設先進裝備製造業聚集區的大幕。

  10年來,鐵西全力破解“企業怎麼改,産業怎麼擺,貧困怎麼幫,房子怎麼蓋,人往哪去,錢從哪來”改造難題,探索出一條老工業區調整改造的新路子,鐵西實現了涅槃重生般的跨越發展。

  鐵西區區長李松林説,我們強力推動新區的體制、開放、空間及資金籌集優勢與鐵西的産業、存量、人才、區位和級差地租優勢實現融合互補,産生了強大的聚合放大效應,開啟了老工業區調整改造的新思路、新模式。通過實施“東搬西建”、“壯二活三”發展戰略,鐵西區從一度蕭條衰敗的老工業區躍升為東北第一經濟強區,鐵西人迎回了久違的自信與自豪。

  社保試點 編織完善保障網絡

  2001年,國務院決定在遼寧進行為期3年的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到2003年底,備受矚目的試點工作各項任務已全面完成,一個獨立於企業和事業單位之外、資金來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規範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遼寧初步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繳費比例由5%調整為8%,個人賬戶規模由11%調整為8%,並全部做實,企業繳費不再劃入個人賬戶,試點期間全省累計做實個人賬戶金額達88.8億元。

  遼寧省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廳養老保險處處長黃福金説,遼寧社保試點工作的成功,為全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探索了路子。“實現了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由‘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的根本轉變,為應對人口老齡化高峰的支付風險進行了必要的資金儲備,也為解決國企‘人往哪去'的問題打開思路。”

  振興東北 全力推進激發活力

  2003年10月,中央下發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的若干意見。以加快體制創新和機制創新、大力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擴大對內對外開放、切實做好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等為重點,中央先後在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實行了一系列促進振興的優惠政策。

  遼寧省發改委副主任、省振興辦副主任陳世南説,經過努力,包括遼寧在內的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取得初步成效。

  一批重大項目順利實施,一批重點老企業的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自主創新和生産製造能力不斷增強。資源開發補償機制和衰退産業援助機制日益形成。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步伐逐步加快,企業活力明顯增強,一些曾經瀕臨困境的老企業煥發生機,國有經濟控制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高。

  實名就業 為百姓提供更多機會

  2004年,遼寧建立了就業人員實名登記制度,依託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平臺,統一表格、內容、時間、臺賬,對離崗失業人員的家庭情況、就業意向、培訓需求等進行實名登記。

  遼寧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就業促進處處長由培洪説:“實行‘實名制就業',就是要擠掉就業統計數字中的水分,使上級部門可以隨時對下一級部門上報的就業情況進行核查,確保群眾真實就業,並以此促進全省各級政府改進工作,為老百姓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實名制就業”要求社區在統計社區居民的就業情況時要登記就業者的詳細情況,然後逐級上報。全省開展了離崗失業人員家庭狀況入戶調查,並在入戶調查的基礎上,建立了離崗失業人員數據庫系統,將離崗失業人員的就業、失業、培訓、參保等情況輸入微機聯網,實行動態管理,實現資源共享。

  棚戶區改造 住有所居不再是夢

  45歲的楊學忠是撫順老虎臺礦失業職工,患腰脫疾病,打零工平均月工資500元。他家住莫地社區,家裏3口人,妻子李廣蓮是撫礦怡和公司集體下崗職工,現在社區從事公益崗位保潔工作,女兒在技校讀書。

  楊學忠在莫地溝棚戶區土生土長。讀初中的時候,一家5口人住在僅有24.5平方米的自建房裏。結婚後,善解人意的妻子同意婚後和父母住在一起。“空間太小,在現實生活中,經常遇到一些尷尬的事。”當時根本買不起房子,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過,不久女兒出生了,一家人非常高興,也更為住房緊張發愁。

  2004年12月,省委主要領導來莫地棚戶區調研時提出:“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解決好棚戶區問題。”這一決策圓了楊學忠們的住有所居夢。他僅花了12000元就住進了45平方米的新樓房。

  轉身向海 沿海經濟帶正崛起

  長期以來,盤錦“臨海不知海、依海難見海”。盤錦海洋意識的喚醒,緣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開放。如今,一個億噸級港口、近百平方公里的臨港産業基地、規劃面積30余平方公里的濱海新城在盤錦依海而起,盤錦開始向海洋要資源、向港口要發展的戰略轉型。

  盤錦是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開放的縮影。2009年7月,遼寧沿海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此後3年,遼寧2900多公里海岸線,在科學開發、嚴格實施生態保護的前提下,陸續建起43個重點産業園區。截至去年末,沿海重點園區的經濟總量已佔全省的24.5%,沿海六市的地區生産總值則佔到全省的50.8%。

  遼寧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盧松説,從傳統的內陸指向型的産業分佈到新興的沿海經濟帶的崛起,其中的變化蘊含著遼寧人對省情認識的昇華與飛躍。轉身向海,引領遼寧邁向新征程。

  瀋陽經濟區 探路新型工業化

  瀋陽經濟區是東北地區重要工業城市群和遼寧省經濟發展的核心區域,以瀋陽為中心,由瀋陽、鞍山等8個省轄市構成。

  2010年4月6日,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批准設立瀋陽經濟區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賦予瀋陽經濟區為老工業基地探索新型工業化發展模式的重任。

  遼寧省發改委黨組書記、副主任張小普説,瀋陽經濟區作為全國老工業基地的典型代表,開展以新型工業化為主題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是一項先行先試的全新事業,旨在用新體制、新機制、新思路、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業基地振興的新路子。

  近年來,瀋陽經濟區緊扣新型工業化這一主題,在體制機制創新、構建現代産業體系、區域一體化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實踐,並取得了顯著成效。僅瀋陽、撫順、鐵嶺三市成功升位並網共享區號024,每年就可節省通信費用6.9億元。

  三年倍增 補齊縣域經濟“短板”

  縣域經濟長期滯後,一直是制約遼寧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為補齊這塊“短板”,2008年,遼寧提出全面實施縣域經濟第一個“三年倍增”計劃。

  第一個縣域經濟“三年倍增”計劃實施後,遼寧經濟總量和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均實現倍增。

  2010年44個縣(市)地區生産總值是2007年的2.1倍,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是2007年的3.3倍。

  為推動縣域經濟再上臺階,遼寧又作出實施新一輪“三年倍增”計劃發展戰略。

  遼寧省農村經濟委員會主任劉長江説,縣域經濟對遼寧老工業基地振興的貢獻率顯著提高,通過以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産業化提升農業,從“短板”轉變為經濟發展“引擎”的遼寧縣域經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

  治理遼河 讓母親河重現生機

  “遼河不治,遼寧不寧;遼河不清,遼寧難興”!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廳長朱京海從2003年進入環保系統,經歷了遼河流域治理的三個階段,通過“十五”期間的努力,遼河流域水質惡化趨勢得到了控制。

  進入“十一五”,遼寧提出了3年內遼河流域幹流全部消滅劣五類水體(按COD考核)的目標。為此,遼寧實施了“三大工程”:即以造紙企業為重點的工業源治理工程、以污水處理廠建設為重點的生活源治理工程、以功能恢復為重點的生態治理工程。

  進入“十二五”,遼寧提出,頭兩年要著力實施好遼河治理攻堅戰、“大渾太(大遼河、渾河、太子河)”治理殲滅戰、淩河治理阻擊戰,在全國重點流域中力爭率先摘掉重度污染的帽子。朱京海介紹,目前正在著力組織實施400多個治污工程項目,預計今年10月底前建成投入運營。

  文化體制改革 解放文化生産力

  2011年,遼寧省以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步伐和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為重點,促進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體制改革已經成為全省文化發展繁榮的強大引擎。目前,遼寧國有文藝院團改革實現歷史突破,全面完成了61個國有文藝院團改革。

  遼寧省文化廳廳長周連科説,改革解放了文化生産力,主要標誌是演出場次、演出收入不斷增加,藝術精品不斷涌現。演出門票收入首次突破4億元。遼寧人民藝術劇院創作演出的話劇《郭明義》,在全國各地演出100多場,觀眾超過20萬人,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遼寧還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鄉鎮綜合文化站實現全覆蓋,成功舉辦首屆群眾文化節,送文化下基層活動2600余場(次),參與活動的群文骨幹和專業工作者30余萬人,受益群眾達千萬。

熱詞:

  • 短板
  • 鐵西
  • 縣域經濟
  • 引擎
  • 沿海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