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牢記戍邊使命 鑄就銅墻鐵壁——興邊富民行動再塑輝煌

發佈時間:2012年08月02日 17: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954年10月,遵照黨中央的決策指示,駐疆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起義部隊共17萬餘人就地集體轉業,組建新疆軍區生産建設兵團,擔負"屯墾戍邊"使命。十年動亂期間,兵團于1975年被撤銷。1981年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從新疆穩定和發展的實際出發,恢復了新疆生産建設兵團,兵團開始第二次創業。2006年9月,胡錦濤總書記到新疆視察工作,要求兵團注重處理好屯墾和戌邊、特殊管理體制和市場機制、兵團和地方三個重大關係,更好地發揮推動改革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建設大軍作用,增進民族團結、確保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作用,鞏固西北邊防、維護祖國統一的銅墻鐵壁作用,為新時期兵團工作指明了方向。2009年8月,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新疆併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兵團既當好生産隊、戰鬥隊、又當好工作隊、宣傳隊,努力為新疆發展和穩定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57年來,兵團幾代人艱苦奮鬥、屯墾戍邊,為穩疆興疆、富民固邊作出了積極貢獻。

  七月中旬,由國家民委經濟司和本報發起的中央新聞媒體"興邊富民行動萬里行"宣傳活動採訪團由北京出發前往新疆(兵團)邊境地區。從烏魯木齊市出發,採訪團經塔城、阿勒泰、兵團農九師、兵團農十師、哈密等邊境地區,沿途3000多公里進行為期14天的實地採訪。採訪結束後本報記者根據採訪所得的資料對兵團成立後特別是興邊富民行動開展以來兵團取得的成就、制約團場經濟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十二五"期間兵團興邊富民的行動打算進行了總結,如下:

  一、興邊富民行動推動邊境團場建設取得的主要成效

      兵團58個邊境團場(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30%以上的團場有11個),下轄637個連隊,總人口47.27萬人,佔兵團人口總數的18.1%。這些團場、連隊,大多數于1962年"伊塔事件"後,按照中央的指示,根據戍邊任務和軍事戰略的要求,沿邊境組建,邊境線長度2019公里(其中:中哈邊境線1448公里,中吉邊境線140公里,中蒙邊境線571公里),佔全疆邊境線的36%。邊境團場共有土地面積4044.6萬畝,佔兵團土地面積的36.1%,其中耕地面積460.8萬畝,佔兵團耕地面積的24.7%。由於履行戊邊守防任務的需要,也由於歷史地理原因,58個邊境團場大多分佈在雪域高原、戈壁荒漠、自然條件極為艱苦的邊境地區,國務院32號文件將58個邊境團場全部納入國家重點扶貧工作範圍。

  近10餘年來,在興邊富民行動的助推下,兵團不斷加大邊境團場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努力改善邊境一線職工群眾的生産和生活條件,積極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團場綜合實力得到增強,職工收入和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團場面貌有較大改觀,是邊境團場有史以來經濟發展最快、建設規模最大、社會進步最顯著的歷史時期,為兵團履行屯墾戍邊歷史使命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11年,58個邊境團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14.9億元,是2000年的5.6倍,年均增長17%,是邊境團場有史以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61.5億元,年均增長16.5%;第二産業增加值30.6億元,年均增長22.5%;第三産業增加值22.9億元,年均增長13.4%;人均生産總值達到24596元,年均增長15.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8.3億元,年均增長9.4%;團場農牧工家庭人均純收入達到10791元,年均增長12.3%。主要農副産品産量大幅增長,2011年糧食産量達到86.7萬噸,比2000年增長66.1%,佔兵團糧食總産的51.8%;油料總産12.7萬噸,增長15.5%,佔兵團的71.1%;糖料總産104.2萬噸,增長126%,佔兵團的50.6%。牲畜年末存欄頭數354.6萬頭(只),比2000年增長93.3%,佔兵團的53.1%;肉類産量11.16萬噸,是2000年的3.43倍,佔兵團的29.2%。

  --結構調整明顯推進。圍繞市場需求,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邊境團場主動推進結構調整,第一産業比重下降,二産比重上升,過多倚重農業的産業結構有所轉變,産業結構由56:16:28調整為2011年的 53 :27 :20。農業內部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種植業根據市場需要,逐步擴大適宜當地特點的蕓豆、線椒、馬鈴薯等特色經濟作物,發揮當地資源優勢的紅花、枸杞、葡萄、大棗、甜瓜等林果業和玉米制種業發展迅速,改變了小麥、油菜等作物的單一種植結構。通過農業內涵擴大再生産,果蔬園藝業及畜牧業比重上升,農業逐步向種植業、畜牧業、果蔬園藝業三足鼎立方向發展。

  --産業化經營推進速度明顯加快。通過引進優良畜種,擴建良種繁育場,建立動物疾病防疫體系,結合退牧還草、人工草場等建設飼草料基地382萬畝,大戶養殖、養殖小區等多措並舉,推進優質高效畜牧業強勁發展。産業鏈進一步延伸,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對具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農産品生産,按照産業化發展方向,逐步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産業化運行機制,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以邊境團場為基地,開展農副産品精深加工和儲運保鮮營銷,提高農産品綜合競爭力,延長農産品加工産業鏈,提高産品附加值,實現職工增收、團場增效。

  --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隨著國家西部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興邊富民行動的不斷深入,一批農田水利工程、城鎮基礎設施、通營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相繼建成,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團場路況差、行路難問題有所緩解。11年間共新打機井及更新井265眼,修建干支鬥防滲渠2729公里,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1.6平方公里。截止2011年,兵團興邊富民行動共實施公路建設項目228個,總投資 64.72億元,建設里程8714公里。其中,墾區公路項目52個,建設里程1818公理;通營連公路項目154個,建設里程6072公里;邊防公路項目22個,建設里程824公里。扶持新建和改擴建一批滿足當地職工群眾生産、生活急需的農資供應、日用品消費、農産品銷售的流通基礎設施,建成農家店1050家,建設農貿市場57個。

  --邊境貿易明顯增長。2000-2011年,實現邊境貿易總額323.12億美元,年均增長25.7%,佔兵團外貿出口總值的71.6%。邊境貿易的快速發展,帶來大量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促進了流通,活躍了市場,增強了邊境團場職工的對外開放意識,已成為團場經濟發展、職工增收、擴大就業的重要途徑。特別是番茄醬、水泥、紡織品、幹鮮果品、穀物、蔬菜等自産品出口從2005年3.07億美元增長到2011年12.5億美元,年均增長26.36%,出口商品從初級産品到工業製成品不斷優化,出口商品已逐步呈現出新鮮果蔬、農産品深加工産品、機電産品、塑料製品等多元化格局,不僅拉動兵團邊境團場特色優勢産業的發展,同時,帶動了兵團相關産業的發展,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科技興團意識明顯增強。2000年以來,兵團派出科技扶貧團200個,科技特派員1500余人次,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3098余期,為基層培訓技術骨幹1.5萬人次,培訓職工50余萬人次。邊境團場引進、推廣科技成果和先進實用技術232項。節水灌溉技術得到推廣,新建噴滴灌面積58.7萬畝,改造中低産田25.7萬畝。人工授精、快繁等技術廣泛使用。科技富民強團專項行動通過新品種引進、高效生産、節水滴灌、産品開發等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培育和壯大了一批能夠顯著提升團場經濟效益的特色支柱産業,增加了團場職工致富能力和就業空間,有力地促進了團場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職工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邊境團場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兩免一補"政策全面落實,"兩基"成果鞏固提高,中小學危房改造、學校初改工程、校園加固、雙語幼兒園、農村學前教育推進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為邊境團場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11年間共新建和改擴建教學用房28.5萬平方米,學生人均佔有校舍面積由2000年的6.8平方米提高到8平方米。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初中入學率達到9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文化基礎設施得到加強,建設職工文化活動中心、連隊文化綜合活動室、文化站、連隊黨組織活動場所等文化設施9.06萬平方米,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5%。實施基層醫療衛生體系、農村急救體系、食品安全防控體系等建設,新建和改擴建衛生院、連隊衛生室11.76萬平方米。逐步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和基本醫療服務,疾病預防控制能力不斷增強,團場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基本通過驗收,邊境團場人均佔有醫療用房面積由2000年的0.32平方米提高到0.49平方米。人飲工程取得積極進展,解決了44萬人飲用不安全水的問題。為了從根本上改善職工住房條件和居住環境,11年累計投入49.1億元,改造6.9萬戶職工危舊住房,邊境團場人均住房面積由2000年的19平方米提高到2011年的22平方米。

  --就業再就業成效顯著,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通過以創業帶動就業、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素質和技能培訓促進就業等,拓寬了就業渠道,降低了失業率。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至團場各類就業人員,基本養老覆蓋率已達90%以上;以基本醫療保險為主體,以保障大病風險為重點,兼顧多層次醫療需求的醫療保障體系已經逐步建立,基本醫療保險覆蓋率達到93%,職工醫保政策範圍內的住院醫療費用實際支付比例明顯提高,大病救助率達到90%以上;工傷保險參保率、生育保險參保率和失業保險參保率穩步提升;下崗失業人員基本生活保障金按時足額發放,團場在最低生活保障線以下的人員已全部納入低保範圍。

  --可持續發展能力逐步提高,維穩戍邊能力不斷增強。"退耕還林"工程效果顯著,"三北"防護林建設穩步推進,生態保障能力大幅度提高,邊境團場森林覆蓋率達到7.5%。職工維穩戍邊意識得到強化,職工能力和素質有所提高。政法基礎建設得到加強,處置突發事件能力不斷增強,34個邊防派出所維穩鞏固邊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促進邊境團場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起到了保駕護航作用。

  自2009年,兵團的58個邊境團場全部納入國家興邊富民行動補助資金的扶持範圍以來,充分利用國家撥付的26100萬元補助資金,帶動各方配套資金10499.8萬元,建成了涵蓋林果業、種植業、設施農業、畜牧養殖業、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水工程、邊境建設等方面共182個項目,取得了較好效益,惠及邊境團場總人口的四分之一,項目區職工群眾的年經濟收入均增加3000-4000元。邊境連隊1.3萬牧民的用電問題得以解決,4.3萬人結束了使用澇壩水的歷史,17212人住進了新房,一批"連在林中、路在綠中、房在園中、人在景中"的綠色連隊逐步形成。一大批設施農業、特色林果業、特色種養殖業、果蔬冷凍保鮮、農産品加工及民族傳統手工藝産品生産等項目,使團場特色産業規模不斷擴大。同時,隨著邊境團場基礎設施的改善,職工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效縮小了邊境團場與腹心團場的差距,縮小了少數民族職工群眾與漢族職工群眾經濟收入上的差距,進一步融洽了民族關係。

  二、制約邊境團場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

  多年來,中央和兵團黨委加大傾斜力度,採取有效措施幫助邊境團場加快發展,但至今兵團邊境團場經濟社會發展,與腹心團場比,與兵團平均水平比都還有很大差距,改善和提高各族職工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一些主客觀因素制約著邊境團場經濟社會事業的發展,突出表現在:

  --自然環境惡劣。基於國家戰略需要布點的邊境團場分佈在高寒山區、丘陵地區、乾旱缺水區,常遭受低溫、大風、乾旱、冰雹、霜凍、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的侵蝕,尤其是風沙侵蝕、季節洪水、草場退化等環境問題已危及邊境團場可持續發展。

  --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邊境團場經濟基本以農業為主,且以種植業為重,第二産業尤其是工業基礎薄弱,現有工業主要是一些小型農産品加工企業,對團場經濟的支撐和拉動作用較弱,由此,第三産業發展也受到制約。由於團場缺少外來投資,加之沒有財政,造血功能不足,結構單一,難以形成適合自身特點的産業化經營,一些固有的優勢資源未能充分發揮和利用。在缺少龍頭企業帶動的情況下,多數團場只能依靠出售原料維持簡單再生産,無法實現農産品的精深加工和增值增效,難以在短時期內依靠自身實力建立起支撐團場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支柱産業。

  --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抵禦風險的能力差。邊境團場地處偏遠、條件艱苦、資源匱乏,加之經濟水平低,自籌能力差,造成基礎設施條件仍然落後。由於團場經濟十分脆弱,在遇到自然災害或市場波動時,時常出現生産能力降低,財務大幅虧損,職工收入下滑的現象。

  --對外開放程度比較低,區位優勢尚未有效發揮。58個邊境團場中有38個團場分佈在17個國家一、二類過境口岸地區,但由於缺乏龍頭企業和特色産品規模有限,産品出口率低,同時受自然、經濟、社會條件的制約,招商引資不足,邊境貿易和出口加工區的建設及與周邊國家的經濟技術合作尚未得到充分發展。

  --人才嚴重匱乏,職工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由於地處偏遠、環境惡劣,加上投入不足、經濟發展滯後,長期以來邊境團場人才留不住、引不進,特別是懂經營的管理人才和掌握先進科學知識的實用型人才嚴重缺乏,造成團場創新能力不足,科技推廣和應用滯後,科技成果轉化率低,職工隊伍總體素質狀況不容樂觀,素質性貧困和結構性矛盾已成為制約邊境團場發展的主要因素。

  --戍邊維穩任務十分繁重。邊境團場在千里邊防沿線艱苦創業、屯墾戍邊、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為加快新疆經濟社會發展、鞏固祖國邊防、維護祖國統一做出了貢獻。但由於周邊國家形勢複雜,敵對分裂勢力活動頻繁,鞏固邊防、維護穩定的形勢十分嚴峻,邊防基礎設施亟待加強和改善。

  三、"十二五"期間兵團興邊富民行動打算

  "十二五"時期是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推進兵團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時期,也是兵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期和轉型期,面對國家全面推進興邊富民行動,19個省市對口援疆的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兵團根據國家"十二五"興邊富民行動規劃,圍繞兵團黨委確定的"十二五"期間的戰略目標,認真抓好兵團興邊富民行動十二五規劃的落實工作,切實堅持"四項原則":一是堅持民生優先的原則。把改善民生、解決邊境一線職工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興邊富民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提高職工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二是堅持興邊富民行動服務於兵團整體發展目標的原則,把興邊富民行動作為兵團整體部署中的一部分去謀劃和推進;三是堅持向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傾斜的原則,把幫助少數民族職工群眾改善生産生活條件,提高致富能力,增加經濟收入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四是堅持提升兵團整體維穩戍邊能力的原則。要通過興邊富民行動,使邊境團場成為人心穩定、隊伍壯大、履行維穩戍邊使命的堅強堡壘。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産、生活條件。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是發展邊境團場經濟的前提條件,更是穩邊強邊的迫切要求。進一步改善邊境團場道路、供電、通訊、飲水、廣播電視、住房、教育、衛生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搞好邊境河流綜合治理、界河防洪、水庫除險加固、渠道防滲等工程建設。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搞好給排水、道路、供熱、信息網絡、垃圾污水處理、園林綠化、防災減災等建設,使職工群眾普遍享有方便、舒適、優質的公共設施和服務。加強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實施天然植被保護、退耕還林還草、"三化"草場治理和西部邊境林建設等工程,提高邊境團場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立足邊境實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

  邊境團場大多位於海拔較高、水源缺乏、土地貧瘠、氣候惡劣的邊境地區,農作物種植品種有限,必須依託現有資源發展特色經濟,搞好産業化經營,經濟才能進一步發展,社會才能不斷進步。一是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在加強標準糧田建設,發展飼料糧生産,提高糧食加工轉化能力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發展果蔬園藝業。優化畜産品區域佈局,調整畜牧品種結構,依託飼草料基地,結合兵團"十二五"畜牧業倍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特色畜産品標準化規模化養殖小區,提高畜産品的綜合生産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加快特色林果基地建設,做優做強紅提葡萄、哈密瓜、幹雜果等特色果品。城郊團場和毗鄰口岸團場積極擴大以反季節果蔬為主的設施農業規模,實現農業生産效益最大化。按照訂單農業模式積極發展番茄、辣椒、香料、紅花、啤酒花、中草藥等特色農産品基地。二是按照"抓龍頭、帶産業、重特色、強基地、聯市場、保增收"的産業化扶持思路,扶持具有一定經營規模和經濟實力、對本地區有較強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立足大宗農産品轉化增值,擴大農副産品加工業規模,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加工深度,提高加工和增值的能力。三是圍繞工農業生産和職工生活,健全團場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發展農業服務業和商貿流通、社區服務業,繼續做好"菜籃子"工程,實施信息通達工程,提高為生産和生活服務的水平。要通過興邊富民行動,做大做強有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出路好、效益高的特色優勢産業。要充分利用資源和地緣優勢,利用中國-亞歐博覽會、哈薩克斯坦中國商品展等平臺,加快農副産品出口及外向型農産品加工和加工製造業發展,並形成集約化生産規模,形成"一團一業,一連一品"的産業佈局,真正形成邊境團場的特色,進而拓寬各族職工群眾的增收渠道。

  (三)加快團場城鎮建設步伐,以城穩邊,以城興邊。

  擴大內需最有潛力的是城鎮化。加快推進邊境團場城鎮化建設,發揮城鎮對經濟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對於增強團場凝聚力,更好履行屯墾戍邊使命,實現穩邊強邊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加強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城鎮人居和投資環境,發展二、三産業,實現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向城鎮的同步聚集,使之成為交通便利、設施配套、環境整潔、特色鮮明,對團場及周邊農村具有一定輻射和帶動作用的小城鎮。在此基礎上,依託邊境口岸和基礎條件好的團場,通過城鎮建設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大部分職工,實現充分就業,並從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上逐步縮小與其它地區的差距。

  (四)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變地邊優勢為經濟優勢。

  58個邊境團場中有38個分佈在10個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和通向中亞、南亞乃至歐洲的捷徑。我們要充分發揮沿邊地緣優勢,積極開拓西部市場,實現強邊興邊,是邊境團場走出封閉、擺脫貧困、長治久安的重要舉措。一是選擇若干交通條件較好、與周邊國家聯絡較多、有一定基礎的區域設立邊境出口加工區,鼓勵和吸引各類投資者興辦加工企業,面向中亞、俄羅斯等市場,生産適銷對路的農産品及日用品,以此引進先進的生産與管理技術,促進當地産業結構升級,有效緩解就業壓力,真正實現穩邊強邊。二是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依託邊境口岸嘗試在中亞主要銷售市場興建保稅倉庫,降低貿易風險;扶持邊境團場企業到境外投資辦廠,開展加工貿易,設立銷售網絡,開發當地資源。三是大力發展出入境旅遊,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刺激消費,帶動當地經濟繁榮,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

  (五)實施"科教興邊",為團場發展提供技術和智力支撐。

  治貧先治愚,要高度重視教育在邊境團場建設中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加快發展高中階段教育,積極穩妥地辦好高等職業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科技進步作為推動團場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團場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制定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和吸引科技人員直接參團場建設或到團場創業,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發揮科技人員在團場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帶動作用。繼續組織科研院所的廣大科技人員參與團場的科技扶貧工作,集中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要素,搞好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加大對農業高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力度,選擇一批成熟可靠、容易掌握、增産增效明顯的先進實用技術,在團場推廣,提高農業科技含量。進一步加大團場職工培訓工作力度,突出針對性,增強實用性,通過開展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職業培訓和技能培訓,打造一支素質較高的、留得住、用得上、有事幹得好的職工隊伍。

  (六)促進民生建設,提高職工群眾生活質量。

  解決住房困難是貧困職工群眾最迫切的需要,也是他們安居樂業最基本的條件,是他們主要利益所在。繼續開展保障性住房建設和啟動遊牧民定居工程,加強新建住房上下通水、集中供熱、供氣、垃圾處理等配套設施建設,提高職工群眾居住環境質量。通過實施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團連醫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教育、醫療衛生危房。在無電地區推進戶用光伏系統建設,著力解決無電地區用電問題。通過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消除廣播電視空白點。加強團場城鎮公共文化體育設施建設和基層連隊綜合活動室建設,豐富職工群眾業餘文化生活。不斷完善團場科教文衛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和醫療救援體系,完善基層急救站點和遠程會診系統,增強重大傳染病防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衛生應急處置能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健全以文化、廣播電視為主體的公共文化體系,不斷滿足職工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需求。

  (七)加強民族團結,提高維穩戍邊實力。

  加強民族團結,提高維穩戍邊能力是兵團有效履行使命,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保證,也是邊境團場的重要職責所在。通過興邊富民行動,加強對各族群眾民族團結宣傳教育,在基層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推進民族團結和愛民固邊示範點建設,實現軍民、警民、兵地和諧共建。作者:劉延旭

熱詞:

  • 興邊富民行動
  • 國家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