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探尋綠色負碳戰略之道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7日 10: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央視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央視網消息(記者 杜曉靜 武彥報道) 在鄂爾多斯市西南部的烏審旗有個烏審召鎮。

    七月的草原,細雨如油。沿著綠樹成蔭、喬灌錯落的柏油路走轉改一行25人來到了烏審召。

    穿行在烏審召,在茫茫綠色中,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星羅棋佈地點綴著這幅盛世美景圖。

    漫步在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你感受到的只有那溫馨的氣息,看到的只有那水鳥低回淺唱,魚兒自由嬉戲的美妙之境,絕對不會嗅到一絲異味,更不會感受到電廠企業帶來的衝擊。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通過生物質發電和餘熱利用的新型産業平臺,把生態建設、新能源、新食品、治沙富民和“負碳經濟”統一起來,為內蒙古生物質新能源發展創出一條獨特的道路。

    開拓生物質新能源之路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開工建設,2009年2月正式進入商業化運行,公司總佔地面積600畝,固定資産投資2.7億元,現有職工186人,累計發電2億多度,實現銷售收入1億多元。僅半年的工作時間,就治理了33萬畝沙漠。

    公司以“龍頭企業+基地+農牧戶”模式將生態建設與國家能源建設相結合,先行建設能源林基地,自覺承擔起治沙造林義務,使新能源産業效益直接轉化為生態建設的持續動力,形成了“造林治沙——獲得生物質——新能源發電獲益——反哺沙區群眾造林撫育——擴大生態建設和生物質能源産業規模”的産業良性循環模式。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京陸談起治沙産業,激情四溢:“我們現在有4個電廠,明年再增加5個,影響肯定會越來越大,我們的目的就是激發有識之士的治沙熱情,讓他們伸出雙手,注入資金,打造一條動力十足的低碳經濟産業鏈,共同把這項事業做大。”

    三年來,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已累計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完成公司建設之初60萬畝生態能源林基地建設目標的36萬畝,佔國家“十一五”期間全國沙漠化減少面積的2.8%。在原料種植、平茬、切片、運輸等環節,實現農牧民增收約8000萬元。2011年5月,利用電廠煙氣(CO2)實施佔地200畝、年産200噸的螺旋藻養殖項目正式開工建設,同時配套建設螺旋藻加工GMP車間,實現生産高起點、高標準,産品高品質、高效益。

    探索綠色“三碳經濟”

    內蒙古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是中國第一座灌木生物質發電廠,也是全球首家半乾旱區沙生灌木生物質發電廠。該電廠的建成不僅能夠帶動大批相關産業,從而帶動農牧民共同致富,最重要的是能夠為我國實現負碳戰略構想趟出一條光明大道。

    據介紹,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治沙産生的核心價值就是三碳經濟,什麼是三碳經濟呢?李京陸介紹説,能源型企業在生産時要排放二氧化碳,而沙柳卻在吸收二氧化碳,這是三碳經濟中的“碳吸收”;第二個碳,因為電廠的能源是沙柳和柴木,排出來的煙是非常乾淨的二氧化碳,排出來的灰是草木灰是鉀肥,排出來的水完全可以做到灌溉程度,這種生物制電廠本身非常乾淨,電廠本身就是“碳減排”。第三個碳是把煙筒裏的二氧化碳再利用,最近把煙氣通過管道實驗培養出了螺旋藻,“碳捕捉”由此而來。

    三碳經濟整個形成了一個綠色循環——在吸收二氧化碳的時候産生了樹木,燃燒二氧化碳的時候産生了綠色電力,燃燒之後又出現了食品和能源。二氧化碳在循環中創造了這麼多財富,不但沒有增加二氧化碳的濃度反而減少了,這就三碳經濟的魅力。

    李京陸説,在“三碳經濟”技術成熟以後,大致計算一下,每50萬畝就可以做出一個單元來,那麼現在內蒙可治理的沙漠有6億畝,應該是1200倍,而且這些地方的地理條件,氣侯條件,水條件,植物條件,自然條件基本上都是一致的,所以他認為探索出的三碳經濟,二氧化碳産業鏈的形成以及它的前景感覺很欣慰。

熱詞:

  • 烏審旗
  • 探尋
  • 綠色負碳
  • 戰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