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湘江上遊治污資金受困 永州呼籲建生態補償制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3日 23: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聲在線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還以為這是修高速公路的工地。”7月18日中午,在臨武縣甘溪坪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嚇倒。你很難想象到,這下面曾是一條奔騰的河流。當地鎮政府一官員説:“目前甘溪河一期治理基本完成,河水比以前好多了,下一步重點工作是清淤,還這條河流原貌。”

  從山頂往下看去,這片原本青蔥翠綠的山脈,變得千瘡百孔,當地錳業公司負責人説:“現在礦還沒有挖完,挖完就會恢復植被。”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李意雲當場指出:“你們這種方式我不贊同。”.

  截至目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啟動將近一年,在湘江上遊的許多礦區,像這樣的尾礦庫越來越多,這對於遏制污染源,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在永州市零陵區南電水域,記者們見到了這些天最清澈的一片水域,河中,水草叢生,柳樹成蔭,一位記者在微博中寫道:“這大概符合人們對湘江治理最美好的想象了吧”.

  華聲在線7月23日訊(圖文/記者 蔣小康 實習生 綦雅倩)“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在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長卷中,形容湘江水之清、景之美的詩詞,不勝枚舉。在相當長的時間裏,這條全長817公里的大河,澤被沿岸數以千萬計的居民。

  這條被譽為湖南人“母親河”的河流,隨著長期以來的工業開發,致使大量含有重金屬物質的污水排入湘江,導致湘江重金屬污染成為全國之最。2011年8月5日,全國第一個獲國務院批准的重金屬污染治理試點方案--《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實施方案》正式啟動。按照中央及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一系列針對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的項目,陸續展開。

  各地治污的進展究竟如何?方案啟動近一年,不少網友牽掛著湘江治理的成效。7月16日至21日,2012年三湘環保世紀行活動如期舉行,包括華聲在線在內的20余家中央及省直媒體記者與環保志願者兵分三路,分赴長沙、株洲、湘潭、衡陽、永州及郴州六地,探尋湘江流域水質保護和水污染治理的現狀與困難,推動湘江流域綜合治理。

  上遊治污效果初顯成效

  地處湘南的郴州市與永州市,位於湘江上遊。兩地河流眾多,對於湘江治理,有著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僅在永州境內,湘江流長223公里,佔總長的26.1%。

  殘酷的是,揭開歷史的面紗,郴州三十六灣、香花嶺礦區、永州石期河區域,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受“有水快流”、“先上車後補票”政策引導,當地及周邊縣的部分群眾掀起上山採礦的熱潮,礦區濫採亂挖亂選行為造成該區域山谷河道淤塞、植被破壞、水土流失、水質重金屬嚴重超標,給礦區及河道下游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和破壞。

  一路上,採訪團成員的微博讓人心驚。

  @妮苞同學:今天在臨武縣花塘鄉鋪下自然村2組村民鄺秋健:趕集花了80多元買了21隻小麻鴨,帶回家後養了幾天連站都站不起來了。21隻鴨子都這樣。鄺秋健説,就是因為喝了村裏的水才這樣的。

  @帥小呢:山在哭泣,專家説這樣的山頭,幾乎不可能恢復了。

  面對一水瘡痍,2011年,湖南省爭取到了國家級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方案》的批復,這份方案設計927個項目的595億元資金投入,目標是要在5年時間內實現涉重金屬企業數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量在2008年基礎上雙雙減半,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

  同年8月5日,方案正式啟動,根據安排,我省確定的第一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推進結構轉型,簡單地説就是企業的淘汰退出。據省環保廳公佈的資料顯示,方案實施一年,湖南省共關閉淘汰662家涉重金屬污染企業,基本完成第一年制定的目標。目前省委省政府正在醞釀的十大環保工程之首,就是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

  所幸,採訪團在一些治理已初顯成效的區域,看到了令人欣喜與憧憬的另一番景象。

  @朱小屹panda:石期河上遊,藍天青山,水不太綠。村民説,原來這裡的水就是泥巴水,跟黃河差不多,附近大概有125台錳礦洗礦機組,到今年差不多減少到50台左右了。

  @叮叮噹當冒險記:溯源而上,我們來到了石旗河上遊的石岩頭鎮。03年治理後,這裡的水質基本恢復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水平。河中水草招搖,小鴨戲水,該會滿足每個人心中對田園生活的最優幻想罷。

  作為上遊的重要城市,郴州和永州一些治污項目相繼上馬。通過整合源頭礦業生産秩序,關停一批違法的選礦廠,污染源得以遏制。在郴州市西河治理工程中,已完工的沙灘公園成為市民休閒娛樂的重要場所,採訪團抵達的週一下午,來此地遊玩的市民仍讓這個公園顯得有些擁擠,而在數月前,這裡還是一片滿目瘡痍的尾礦庫。

  在永州市零陵區石岩頭鎮大和平村,和珠山鎮一樣,也是錳礦的主要分佈區。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家允許個體採錳後,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産錳區居民開始大規模開採錳礦。環境污染很嚴重,大和平村的村民們也因此將石期河戲稱為“黃河”。

  從去年開始,當地政府展開了整治行動,對附近的私人小礦廠進行整合,成立了零陵區錳資源綜合開發有限公司,進行統一管理。公司在礦區內建設尾礦庫,礦區周圍修建排洪溝,不讓洗礦的廢水排到石期河裏。石期河逐漸告別了“黃河”時代。

  資金困擾,項目進展緩慢

  水變清了,但河道淤塞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在石期河下游的東安縣石期市鎮,水車村支書譚秋春告訴記者,記得以前村民們經常去河裏洗澡,現在連牛都不敢去河邊。因為萬一掉進河裏,很有可能被陷在河底沉積的淤泥中上不來,“淤泥最深的地方到了胸口”。

  一些在岸邊的田地每到汛期,隨時都可能遭受洪水的侵襲。因此,田地的産量也受到影響。同時,灌溉農田用的電排,抽水管也經常被堵住。隔不了多久就要清理一次。

  “我們能做的就是清淤,”石期市鎮副鎮長蔡德勇表示很無奈,目前最缺的就是錢。

  與石期河一樣,湘江水系舂陵水一級支流甘溪河的治理工程也取得一些進展。但同樣受困于資金,項目進展也難以讓人感到樂觀。

  “我還以為這是修高速公路的工地。”7月18日中午,採訪團一行剛剛到達臨武縣三合鄉甘溪坪村,就被眼前的景象所嚇倒。站在公路大橋上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是漫天的黃泥與礦渣,一股小得無法形容的水流汩汩的流著,如果不是有村民告訴記者,你很難想象到,這下面曾是一條奔騰的河流,沿岸群眾生産生活用水全部來源於此。

  三合鄉政府一官員介紹説,目前主要完成的治理工作是對上遊礦區的整治,污染源已經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主要是清淤,這一部分的資金,現在正在向國家發改委遞交項目立項文件和申請項目資金撥付計劃。

  “源頭不治,湘江難治;源頭不清,湘江難清。”這是郴州臨武縣政府在報告中的一句話。

  臨武縣政府一官員苦笑著説,香花嶺三十六灣礦區是湖南省重金屬治理的重點片區之一,也是郴州唯一重點治理區域。2010年,該區域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僅獲得國家支持3600萬元,遠低於其他非重點區域。“這只能算是杯水車薪,是導致治理項目難以推動的重要原因。”

  無獨有偶,在採訪的五天時間裏,無論是在郴州,還是永州,地方政府官員大都對湘江治理持歡迎態度,但是一提到項目進展,幾乎全都認為,中央配套的資金有限,而地方政府配套部分,很多地方根本沒有辦法完成。

  郴州市官方介紹,該市25個治污項目計劃總投資19.8億元,目前已到位10.8億元,資金缺口達9億元。資金到位率54.39%。其中,中央預算內資金4.14億元已全部到位,而地方政府資金到位率僅僅35.9%。

  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郴州東河濱江景觀帶項目,需投資10多億元,目前到位的只有3億多元。觀山洞採選礦區重金屬綜合治理工程項目,需要資金1.04億,目前只到位3000萬。

  相鄰的永州市也面臨著相同的窘境,由於投入不足,永州市、縣、鄉三級環保基礎設施建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欠賬,部分歷史遺留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

  建議:建立上下游補償機制

  面對鉅額的資金缺口,這場利國利民的治污行動該如何進行下去?

  一些上遊城市提成了向下游要錢的想法。永州市人民政府建議説,提升湘江可持續支撐能力,需要充分調動上遊地區水生態保護的積極性。應當建立下游地區補償上遊地區的生態補償制度,確定下游地區每年按財政收入的一定比例對上遊地區進行補償。提高湘江上遊地區的地方稅收分成比例,加大對湘江上遊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同時,在立項上,對有助於湘江水生態保護的項目應該向上遊地區重點傾斜。

  這份建議得到了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委員、省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李意雲的認同。李意雲説,應當要加大對上遊地區的保護支持力度。他認為,上遊地區為了讓下游喝上乾淨水,有些項目不能搞,需要對他們進行補償。目前,生態補償制度喊了很多年,卻遲遲未能出臺,關鍵卡在了拿方案上。他希望,大家能共同探討,儘快建立上遊地區的生態補償制度。

  記者發現,在流域生態補償方面,國內外比較成功的例子不少。在國外,澳大利亞通過聯邦政府的經濟補貼,來推進各省的流域綜合管理工作;紐約水務局通過協商確定流域上下游水資源與水環境保護的責任與補償標準等。

  而在國內,地方的實踐主要集中在城市飲用水源地保護和行政轄區內中小流域上下游間的生態補償問題,如北京市與河北省境內水源地之間的水資源保護協作、廣東省對境內東江等流域上遊的生態補償。應用的主要政策手段是上級政府對被補償地方政府的財政轉移支付,或整合相關資金渠道集中用於被補償地區,或同級政府間的橫向轉移支付。

  同時,在浙江、廣東等地的實踐中,還探索出了“異地開發”的生態補償模式。為了避免流域上遊地區發展工業造成嚴重的污染問題,並彌補上遊經濟發展的損失,浙江省金華市建立了“金磐扶貧經濟開發區”,作為該市水源涵養區磐安縣的生産用地,並在政策與基礎設施方面給予支持。2003年,該區工業産值5億元,實現利稅5000萬元,佔磐安縣財政收入的40%。浙江還有另外5個市、縣也開展了或將要開展類似的做法。

  在一份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早年發表的《生態補償機制課題組報告》中,對於實行下游對上遊進行生態補償的必要性,作了如下闡釋:我國大多數河流的上遊地區往往是經濟相對貧困、生態相對脆弱的區域,很難獨自承擔建設和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的重任,同時這些地區擺脫貧困的需求又十分強烈,導致流域上遊區發展經濟與保護流域生態環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協調好這種關係,就需要下游受益區和中央政府來幫助流域上遊區分擔生態建設的重任。

  因此,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實施中央及下游受益區對流域上遊地區的補償機制,可以理順流域上下游間的生態關係和利益關係,加快上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並有效保護流域上遊的生態環境,從而促進全流域的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熱詞:

  • 治污
  • 香花嶺
  • 三十六灣
  • 補償標準
  • 生態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