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信仰的力量——周恩義的故事(上)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8日 1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看到黨員培訓,學到那麼多知識,一般村民有意見了:你們不是不保密嗎?我們能不能聽啊?周恩義憨憨地説:“讓聽讓聽,誰來都歡迎。”從此,村民們多了一個習慣,每到正月十五以後,就開始盼著聽黨課。

  黨員們在屋裏聽,群眾擠在走廊聽,有的婦女甚至抱著孩子聽,聽不夠,還要追到下一個點兒接著聽。

  那時候不興追星,可周恩義卻是老百姓追得最早的那顆“星”!

  10年時間裏,周恩義策劃、組織培訓班240多次,培訓黨員2萬多人次,邀請專家學者為萬名農民講了百堂致富課。

  後來,很多部門都邀請他去講課,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都要擠出時間去。在他的工作擺布中,把黨的好政策送到群眾中,從來都是放在最前頭。

  一個理念——為老百姓做實事就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圍繞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開展,始終為人民群眾服務,才能真正具有説服力、戰鬥力,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認可。”

  周恩義常講,為老百姓辦實事、解難題,是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

  1994年冬天,周恩義到渤海鄉裴家村調研,村黨支部書記裴昌學愁眉苦臉地跟他叨咕:“眼看就過年了,村裏部分村民的大米還有24萬斤沒賣出去,這個年該咋過呀!”

  周恩義二話不説,回到單位後騎上自行車,頂著凜冽的寒風跑到郵局,連發9封電報,向過去所在部隊的駐地政府求援。

  不到一個星期,從內蒙古開來了好幾輛大貨車,24萬斤大米全部銷空,每斤比盤錦市場價還高出了兩分錢。

  大米賣掉了,數著到手的錢,村民們的臉上個個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那年春節,裴家村人過得特高興,串門子拜年時念叨最多的一個名字就是“周恩義”。

  同樣,在糧家村,提起“周恩義”3個字,老百姓沒有不知道的,可到底他是啥幹部,他們還真説不上,因為周恩義見老百姓就説老百姓的話,嘮老百姓的嗑,一點兒也沒有官架子。

  1997年以前,糧家村是個偏僻的貧困村,村民們用不上電,喝不上自來水,就連村裏的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村民們出行特別不方便。

  周恩義一頭扎進了糧家村,為村民們致富找出路。不到3年時間,糧家村脫貧了。“從土路到砂石路,再到如今的柏油路,在周部長的幫扶下,我們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他從來沒在村裏吃過一頓飯。”村黨支部書記吳煥齊激動地説。

  徹底脫貧的那一年,老周還聯絡了市裏的自來水公司,鋪修了管道,讓村民們第一次喝上了純凈的自來水,不少村民高興地把挑水的扁擔舞折了,水桶都敲癟了。

  趙家村也富了,在周恩義蹲點一年時間裏,成為全市第一批小康村,第一批文明村,第一個億元村。

  一年扛回來3塊榮譽牌子!

  現在,趙家村有事,村民第一個想到的還是他們的“高參”周恩義。

  時任區委書記陳斯來評價説:“興隆臺區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口子是宣傳部帶著農民撕開的,宣傳部是最好的參謀部,周恩義是最好的參謀長。”

  幾年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過程,也被周恩義看作是為群眾服務的最好契機。三廠地區困擾136戶居民的違章建築在他的協調下拆除了;堆放二層樓高的垃圾,他親自協調環衛部門清理了整整一夜,居民們的窗戶打開了,陽光照在他們的臉上,映在他們心裏。

  對待他的扶貧對象,周恩義看得比自己的親人還重。興隆臺區渤海鄉陳屯村76歲的張素蘭,受到周恩義5年的幫扶,提起周恩義就抹眼淚。今年春節前,周恩義帶著兒子一家拎著年貨來到她家,看看面口袋滿不滿,摸摸被褥厚不厚。臨走時,拉著老人的手説:“老大姐,我雖然人退休了,但扶貧這件事不能退休,等到有一天我走不動了,就讓我的兒子、孫子接著照顧您!”

  一種創新——他做出了一道道文化“大餐”

  “宣傳工作要有創造性,要有新東西、新方法,才有生命力。”

  周恩義從來不缺乏創新意識。

熱詞:

  • 信仰的力量
  • 周恩義
  • 故事
  • 共産黨員先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