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為了共和國戰鷹自由飛翔--記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8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為了雄鷹自由飛翔——記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航空醫學專家俞夢孫

  新華網北京7月17日電(張玉清、申進科、楊振)雪域高原,披掛嚴整的某新型戰機待命出征。

  “起飛!”隨著飛行指揮員一聲令下,空軍航空兵某師副參謀長李衛國等4名飛行員駕機升空、直刺蒼穹……

  他們良好的身體、心理狀態,與上次到高原後整夜失眠、頭痛欲裂的情形形成鮮明對比。巡航歸來,李衛國感慨地説:“多虧有俞夢孫院士這個堅強的靠山!”

  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全國科學大會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空軍某研究所航空醫學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俞夢孫,恪守“緊盯作戰需求、服務一線部隊”的科研方向,年近八旬依然8上雪域高原開展軍事航空醫學科研試驗,破解多項航衛保障世界性難題。

  “平時不畏艱險,戰時少擔風險!”與俞夢孫院士“面對面”的一番暢談,讓記者深深感受到一位老科學家的“打贏意識”和使命擔當。

  “要讓共和國戰鷹在雪域高原自由翱翔”

  曾幾何時,空軍航空兵高原短期和小分隊駐訓,逐漸轉變成多機種常年駐訓。然而,面對低壓、低氧、低溫的自然環境,缺乏有效航空衛生保障手段,駐訓飛行員吃不下、睡不好,基礎體能、飛行耐力和抗荷能力難以保持,直接影響飛行作戰訓練任務完成和飛行安全。

  “要讓共和國戰鷹在雪域高原自由翱翔,儘快形成戰鬥力!”在空軍黨委機關的支持下,空軍某研究所決定組成科研試驗隊奔赴高原攻關,俞夢孫獲悉後第一個請纓。

  研究所所長羅永昌和政委謝光林沒有同意。這名年近八旬的老院士再三請戰:“試驗隊正式名單上可以沒有我,就讓我當一個‘編外隊員'吧!”

  終於,俞夢孫和科研試驗隊一起奔赴雪域高原,開展全軍首次成規模、成系統高原軍事航空醫學科研試驗。

  冬季是雪域高原自然環境最惡劣的季節,低氧、低溫、低壓等惡劣的環境,給科研試驗帶來許多意料之中的困難。頭疼、胸悶、呼吸困難……這些高原反應像幽靈一樣,看不見、摸不著,卻時刻威脅著隊員的健康和生命。

  為了預防感冒,隊員們甚至輕易都不敢洗澡。即便如此,37名隊員中,還是不斷有人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終於,俞夢孫也發起高燒……

  “在崗一分鐘,戰鬥60秒”。俞夢孫一邊採取生理上的自我調節,一邊戰高原、鬥風雪,指導科研團隊在不同海拔高度展開各項試驗:

  海拔近3600米,探索出信息化航衛保障模式手段,設計出合理用氧和心理衛生保障方案;

  海拔3700多米,制訂高原膳食營養調控和抗荷體能訓練等措施,有效提高飛行員基礎體能、飛行耐力和抗荷能力;

  海拔4200多米,探索人體生理心理耐限及飛行認知能力影響,為研究提出系統綜合航衛保障措施打下堅實基礎……

  通過分析總結大量第一手科研數據,俞夢孫在世界上首次構建了入高原初期人體適應低氧環境動力學模型,並首次提出“人體自組織系統環境適應理論”,指導科研試驗隊通過90天的高原試驗,在攻關世界性高原航衛保障難題上邁出關鍵一步——設計的高原航衛保障方案能保證飛行員進入高原後,即使不用藥、不吸氧,也不出現高原反應,實現“急進高原迅速形成戰鬥力、常駐高原持久保持戰鬥力”。

  經過總部組織的專家組認定:這是全軍高原航空醫學科研的一個里程碑。

  自從2006年第1次登上高原後,俞夢孫短短數年時間,先後8上高原。

  2010年3月,空軍對高原供氧工程進行“回頭看”,俞夢孫登上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達陣地,親自為官兵檢查、測試供氧設備。

  2011年8月,研究所決定再到甘巴拉雷達站採集科研數據,俞夢孫身著“可穿戴生理信息檢測系統”,一步步爬上山巔的甘巴拉雷達陣地,改寫了1年前由他書寫的登上甘巴拉雷達站最年長的紀錄。看著因高原反應嘴唇發紫、仍忙著採集數據的俞夢孫,同行的研究所訓練科研部部長王生成和雷達站官兵感動不已。

  “甘巴拉是我古稀之年登上的最高峰,但航空生物醫學科研事業永無最高峰。只要生命不息,就要戰鬥不止!”與雷達站官兵告別時,俞夢孫動情地説。

熱詞:

  • 俞夢孫
  • 工程院士
  • 保障效能
  • 作戰需求
  • 動力響應
  • 彈射試驗
  • 戰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