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媒體稱孩子退出學校在家上學現象多由父親主導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4日 05:3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張喬峰沒有想到,他發在回龍觀社區網站上、介紹兒子在家上學經歷的帖子,竟然讓自己高調走進公眾視野。一個多月來,已經有幾十家媒體採訪他,許多父母輾轉找到他,希望讓孩子跟著他學習。幾天前他去石家莊電視臺錄製一個節目,還有兩位分別從武漢和內蒙古特意遠道而來的父親,希望與他當面一聊。他們都對孩子目前在學校的學習狀況不太滿意。

  這位北京大學的畢業生感到了壓力。因為在與媒體和家長的接觸中,經常有人對他的行為表示不理解和質疑,甚至認為他把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從學校領回家,是在冒險,是對孩子不負責任。

  其實,張喬峰是學校教育的勝出者。當年,他因為數學競賽成績突出,從福建農村被保送進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可是,當他進入大學後,發現自己只會考試,其他能力非常欠缺。甚至當家鄉的父母官到北京看望這些高考的佼佼者,讓他在座談會上講幾句話時,他都不知説什麼。於是,他申請休學一年,在圖書館“惡補”人文社科書籍,之後調整專業進入社會學系。

  當看到獨生子上學兩三周就開始“打蔫兒”,張喬峰果斷地向學校提出退學,辭去年薪幾十萬元的工作,開始在家教子。

  和張喬峰一樣,當下許多中國家長尤其是城市裏的家長,對中小學教育有諸多不滿。於是,其中一些人開始用行動表達不滿:讓孩子“在家上學”或者進入私人辦的私塾、學堂。

  目前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江蘇、湖北、雲南等地存在大量“在家上學”個案。對於這一現象,中國青年報曾以《“在家上學” 逃離批量生産》為題做過報道。

  在當今的多數中國城市家庭,女性佔據著教育的主導地位。決定孩子學什麼特長、上什麼補習班的是母親;想方設法讓孩子擇校的是母親;費盡心思搬家租房以便有利於孩子學習的是母親;在幼兒園、小學、中學中,大部分教師是女老師。

  而中國青年報記者在進一步的採訪中發現,“在家上學”現象與父親的意志有更多的關聯。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説是父親高舉起反對學校教育、讓孩子回歸家庭接受教育的大旗。許多在家上學的孩子,雖然是母親在指導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但拍板下決定的還是父親。記者接觸到的“在家上學”的案例,也多是父親親力親為。

  網絡時代家庭教育功能被重新正視

  2011年8月,在由21世紀教育研究院主辦的我國第一次明確以“在家上學”為主題的研討會上,千里迢迢從各地趕到雲南大理的參會者中,父親就佔了一半之多。

  “這次前來聚會的‘在家上學'踐行者,以爸爸居多,讓我看到了男性力量的睿智、大氣、承擔與使命感!”來自廣州在家開辦“六月小學堂”的葉萬紅感慨。

  確實,“在家上學”公認的幾位“領袖式”人物,都是父親。

  浙江女孩袁小逸,之所以能夠在家上學,就是因為她的父親袁鴻林毅然把不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女兒領回了家,並辭職在家教育女兒。他給天資聰慧的女兒制定了“9歲小學畢業,13歲高中畢業,16歲大學畢業,19歲碩士畢業,21歲就可博士畢業”的學業規劃。

  小逸在家上學的成功嘗試,吸引了許多人前來了解學習。袁鴻林一開始是收了一個與女兒同齡的孩子,後來在家辦起了私塾,還讓袁小逸當小先生教學生英語。

  同時,袁鴻林確實影響和帶動了一些父母。

  不僅帶孩子在家上學,還創辦了“在家上學聯盟”網站的徐雪金是受到啟發的一個實踐者。

  大學學習工科的徐雪金自從有了孩子,對教育問題的思考多起來,並試圖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曾在義烏生活的徐雪金原本與夫人一起經營一家外貿公司,徐雪金選擇自己在家帶孩子後,生意交給夫人。

  和現在大量的全職媽媽相比照,徐雪金認為像自己這樣的“全職爸爸”有許多優勢,會使孩子得到更全面的發展。因為全職媽媽會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經常會喪失自我。而父親的天性與思維上的理性則會避免這些問題。

  帶孩子時,徐雪金給孩子充分的自由,在他看來,父母與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做父母的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所以,徐雪金帶孩子的場景常常是:一邊是孩子們快樂地跑跳甚至是哭喊打鬧,一邊是徐雪金悠閒愜意地在看書。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的研究人員看來,父親更多參與孩子教育是網絡時代的一個新信號。在工業化社會以前,下一代的教育主要由家庭完成。工業時代的社會分工細化,學校教育一支獨大,傳統的家庭教育逐漸衰弱甚至被忽視。進入網絡時代,生活及社會交往方式發生變化,信息和知識的傳播、獲取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於是,家庭教育的功能被重新正視。

  從一開始只是“業餘”參與家庭幼兒園,共同教育包括自己孩子在內的4個小孩,到後來辭去在雜誌社的公職與妻子一同創辦小學堂,北京日日新學堂的創辦者王曉峰也是一名高舉在家上學大旗的父親。他認為,工業社會之前,教育是進行全人教育,而到了工業社會,由於學校的興起,教育就變成了技能教育,學校的功能也只是知識傳承。在家上學是父母承擔教育職責來糾偏學校單一的教育功能。

  一個曾經在家上學的男孩,通過參加自學考試拿到學歷,之後又赴英國留學,如今已回國走上工作崗位。當初,就是他的父親看到兒子在學校受到老師的各種打擊,毅然帶孩子回家讀書,並動員妻子辭職在家陪伴孩子。週末的時候,一家人走出家門,出外遊覽。對於每天的學習內容,這位父親進行了精心的選擇,尤其是語文閱讀的選擇,他下了很大工夫,精選出來文章再給兒子閱讀。

  有人説鋼琴家傅聰也是在家上學的一個成功例子。在傅雷所寫《傅聰的成長》一文中提及,在傅聰八九歲時,傅雷把他從小學“撤回”,讓他在家學小學課程,同時學鋼琴,語文由傅雷自己教。後傅聰以同等學力考入高中。

  男性更能體會到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壓制

  男孩落後了。這不是一個危言聳聽的結論,而是一些越來越明顯的事實:小學、中學裏,女孩子成績明顯高於男生,高考各地“女狀元”越來越多,大學裏女生比例越來越高、成績越來越好;無論智力、體力、語言表達,甚至是體育課上女孩都超越男孩。相反,被老師批評、受到打擊甚至懲罰的當然是那些男孩子。

  著名教育專家孫雲曉無奈且有力地發出了“拯救男孩”的呼喊。他與合作者在《拯救男孩》這本書中,多方面多角度論述了男孩成長中的問題,深刻詳盡地揭示了男孩成長與教育的四大危機:學業危機、心理危機、體質危機、社會危機,並尖銳地指出:“應試教育是男孩成長危機中最為兇猛的殺手”。

  而父親們正是經歷過這樣的教育過程,深知在其中會受到什麼樣的打擊和傷害,甚至影響今後的發展。他們不願自己的孩子再受到這樣的待遇。

  一直帶孩子“在家上學”的尹鐵鴻認為,男孩與女孩不同,男孩會做出一些更大膽甚至出格的行為,而這是會被老師打壓的。他之所以選擇讓孩子在家上學,是對學校的弊端很清楚,在家上學最重要的是要培養孩子的自主性,等到他們十三四歲,有了自主意識和某方面的學習興趣,加上具備的能力,會把知識掌握得很好,參加高考問題也不會太大。

  為什麼父親成為在家上學的主導?尹鐵鴻認為這是因為母親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相對急躁,耐心不足,而父親則更理性、更開放,對孩子可以説更放心、更放任。這有利於孩子自由成長。

  吳剛,原四川某地的公務員,後來下海經商。兒子自幼聰穎,上學後成績一直不錯。但是到了四年級,兒子主動提出來不想去上學,理由是不喜歡學校。他認為兒子的認知水平已經超過同齡,自然不喜歡學校的學習。

  吳剛同意了兒子的要求,一邊做生意一邊帶孩子“在家上學”。後來,他乾脆專職帶兒子,並去了大理。

  這與吳剛自己的學習經歷有直接關係。由於家中藏書很多,吳剛的初高中基本上是在自主閱讀中度過的。

  吳剛的兒子平時一般是自學,有問題會與爸爸一同討論。現在15歲的小男子漢興趣非常廣泛,閱讀面廣,與他接觸過的人都認為這個孩子的才華已經遠遠超出同齡人,與成人討論問題也很有自己的見地。呂思勉的《中國通史》、張蔭麟的《中國史綱》、柏楊的《中國人史綱》、《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單看這名15歲少年已經讀過的歷史書目,就不難想象他的思想水準和判斷力。

  看清教育的問題,自己在家破解

  “在家上學”的實踐者中,不乏真正做過老師的教育工作者。六月小學堂的葉萬紅、北京日日新學堂的負責人張冬青、廣東星光學堂的姚泳光都是教師出身。他們了解教育的實質,懂得教育的奧秘,自然也清楚目前學校教育的弊端在哪,後果在哪。身陷其中,他們曾試圖改變,也許曾有收穫,但是由於制度束縛,最終還是尋找另一方式:自己在家帶孩子上學。

  做了11年記者、編輯的姚景海是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老師。在他從事新聞工作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進行和教育有關的采編工作,用他自己的話就是“對中國學校教育有相當的觀察、了解和思考,再結合自己受教育的經歷,我對中國學校教育非常、非常失望!”

  姚景海應《教師月刊》約稿寫的一篇文章中,記錄了女兒到學校上學之後又回到家中上學的經過:

  “2009年暑假時,剛好我太太不喜歡原來工作單位的氛圍,這是個機緣,我就説服太太回到家裏,自己在家教育孩子。太太同意後,我們再説服女兒。沒想到,女兒也很樂意地同意在家學習。”

  雖然一開始女兒有種種不適應,但在家上學兩年的效果讓姚景海感到欣慰:

  “進行了兩年多在家教育,回頭總結:我覺得我們的嘗試取得了初步的成功。女兒目前學習的量和進度,比學校教育明顯超越很多,綜合能力也要強很多。但這不是我們最看重的,最重要的是:女兒的整個學習,是在以輕鬆、愉快、自由、自主、自我管理的方式進行,她通過兩年的磨練、摸索,已經形成了較強的自學、自我管理能力。基本上可以這樣説,她已經具備了終身自我學習的能力。自學、自我管理、快樂,這些讓我們和女兒自己對在家學習感覺都非常良好!”

  女兒在家上學的示範效果帶動了身邊的一些人。姚景海了解到,越來越多的朋友讓孩子選擇在家上學。

  之所以選擇讓女兒在家上學,姚景海認為是因為自己看清了學校教育的弊端。他認為,學校教育學習效率太低,一切知識的獲得都是為了考試,其中大量是無用的知識,可是還要反復訓練追求準確率。另外,在學校成績好掩蓋了一個學生尤其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身上的其他許多弱項,比如自我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

  有些人在學校一路都是好學生,可是工作以後因為缺乏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四處碰壁,姚景海認為這是瘸腿的學校教育造成的:學校教育只是培養了一批會考試的人,他們的發展與社會完全脫節。學校教育太需要改變了。

  當然,姚景海也看到了一些成功的教育範例,這讓他更堅信自己的判斷:不同的教育所培養出的人會截然不同。自信的姚景海選擇了讓孩子在家裏輕鬆快樂高效地學習。

熱詞:

  • 在家上學
  • 全人教育
  • 自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