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稱遊學傳統幾近中斷 學生體驗活動歷史最低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13日 09:0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假期的意義就是讓學生過一種不同於學校的生活,回歸本質的生活——

  遊學傳統在當代幾近中斷

  “遊學的中國傳統在當代幾乎被中斷了,這是一個非常可惜的現象,非常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在談到“遊學與青少年成長”的話題時,無奈地用了“中斷”這個詞。“中國的青少年現在非常缺乏體驗,中小學生的天地非常狹窄,課業負擔很重,體驗的機會貧乏。我甚至認為,現在青少年的體驗活動可能降到了歷史最低點。”

  遊學是青少年成長的一個重要途徑

  不久前,21世紀教育研究院邀請孫雲曉在6月的教育沙龍上,講一講青少年遊學與成長之間的關係,孫雲曉欣然接受了,因為作為一位父親,他有著最直接的體驗。

  孫雲曉的女兒畢業于北京月壇中學,這是一所以日語學習為特色的學校,跟日本有長期的交流,休學旅行、民宿活動,堅持了20多年。孫雲曉的女兒在上初中和高中期間,家裏接待過4批日本學生和老師,而她自己也兩次到日本去民宿。

  一次,女兒在一個日本家庭住了將近一個月,周圍一個中國人也沒有,這戶日本家庭有3個孩子——姐姐和兩個弟弟,都是中學生。因為孩子,孫雲曉家和這個日本家庭一直像親戚一樣來往。“中學時就到日本遊學,使孩子非常受益。因為她與日本人生活在一起,能夠真正了解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日本人的情感。”孫雲曉認為,這種體驗讓女兒受益良多。由於中學時期打下了比較好的日語功底,儘管女兒大學學的並不是日語,但是工作後仍然被單位看中外派到日本,現在已經在日本工作近3年。

  據孫雲曉介紹,他的家庭寒假、暑假基本上都外出旅行,有時是幾個好朋友帶著孩子一塊兒走,讓孩子結伴兒而行。這種幾個家庭結伴兒的遊學方式,讓孫雲曉感覺女兒的精神世界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小小少年就體會到世界如此之大,文化如此豐厚,原來離自己很遙遠的東西一下子變得非常近,這種豐富立體的體驗讓孩子獲益多多。

  孫雲曉的女兒沒上過重點小學、中學,但是因為她有豐富的生活、旅行體驗,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有很強的把握能力。高考時,她自己做主報考了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上大學後,女兒寫過一篇文章,其中寫到,最感謝父母在她18歲之前,帶她走過了全國13個省(區、市)。

  遊學不能陷入貴族化、成人化誤區

  孫雲曉到過歐美很多地方,在幾乎所有的名牌大學裏,都能碰到大批中國青少年。但是當他在法國巴黎的“老佛爺”看到裏面擠滿了中國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名牌時,萌生出一絲憂慮:有些旅行不適合未成年孩子,遊學體驗一定要和一般的旅行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不適合那種住高級賓館、到處購物、購買奢侈品的旅遊,他們有更多成長的需要,更多開闊眼界的需要,所以要給他們更多的保護。”孫雲曉還認為,青少年外出旅行,不應該走成年化的路線,組織者或者家長應該為他們設計特定的路線,包含更多文化的、歷史的、人文的內容。

  作為一名兒童文學作家,孫雲曉在歐美國家旅行的時候,只要看到名人故居,就有一種強烈的慾望要去好好看一看。“比如到了丹麥,能不去看看安徒生嗎?當你走在他寫的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走過的那條街上,你能夠沒有觸動嗎?你到了法蘭克福,能不去海德堡看一看歌德的故居嗎?到了瑞典的斯德哥爾摩,你能不去尋訪一下諾貝爾嗎?”孫雲曉認為,有很多文化名人,其實是青少年精神上的導師,精神上的火炬,有機會就要去看看。

  但現實卻恰恰相反,不光是青少年的旅行缺少這些內容,成人的遊學也沒有這方面的安排。一次,他到意大利佛羅倫薩,在這座歐洲文藝復興的發祥地,組織者居然沒有安排參觀名人故居,導遊也不太清楚,讓孫雲曉覺得非常荒唐。

  “我們在推動遊學的活動當中,一定要滿足青少年的精神成長需要,甚至可以搞一些世界文化名人之旅,尋訪歷史人物,讓閱讀和遊歷、尋訪結合起來。”

  對於目前大量青少年到國外遊學,甚至有些孩子第一次出遠門就去英國、去美國,孫雲曉在肯定家長讓孩子從小就有國際視野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正在快速成長的青少年遊學,一定要先國內,後國外。要重視國內遊,應該在先對本國文化傳統有充分了解、感受的基礎上,再出國,這樣結合起來看,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同時,孫雲曉也提醒家長注意,有的父母覺得把孩子帶到國外去看看國外的學校如何,孩子回來就會好好學習,結果有的孩子去國外看了以後,反而學習興趣降低了。因為國外很多學校學生上半天課,其餘半天,學生都是在運動或者發展興趣愛好,中國學生去了之後因為只看到表面現象,很多人很震撼,回來反而不想上學了。家長花錢買回孩子厭學。

  遊學應盡可能地深入生活

  青少年遊學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盡可能讓他們住進當地人的家裏。這是孫雲曉一直提倡的:“如果要了解一種文化,一個民族,只住賓館走馬觀花地看一看,絕對是不夠的。如果能夠在當地,特別是在同齡人的家裏住上一週,或者更長時間,那麼對一個民族和文化,理解肯定是不一樣的。”

  他有一個夢想:中國現在是個開放的國家,其中像北京、上海、廣州等這些城市裏的中學生,如果能在中學6年期間,在家裏接待3個以上的外國學生,那麼對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將是巨大的推進。

  據孫雲曉介紹,在日本,中小學的遊學已經制度化了。日本規定,小學生每年要出去遠足一天,初中生每年要出去3夜4天,而且打亂原來的編班,到遠離學校的地方去。而高中學生就要到外國去一兩個星期。在孫雲曉接觸的日本人中,幾乎所有人都有遊學的經歷,他們稱為“修學旅行”。孫雲曉曾到日本進行遊學制度的專門考察,發現遊學是幾代日本人難忘的經歷,已經被全社會認可。

  1993年,孫雲曉曾發表一篇文章《夏令營中的較量——記中日少年夏令營》,這篇文章引發了一場教育的大討論,推動了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孫雲曉認為,這場討論至今都沒有結束,他甚至認為,今日中國青少年在自然體驗、社會實踐、生活體驗上的缺乏,比20年前更甚。北京某區一所學校曾要組織學生去軍事博物館參觀,一個班就有十幾個學生的家長打電話給老師,我們的孩子不能去。原因是怕孩子走丟。

  對於有些教育主管部門或者學校不願組織夏令營的做法,孫雲曉也很理解,因為目前既有法律不健全的問題,也有組織混亂的缺陷。他用“有氣魄”來讚賞武漢市教委的做法:十多年來一直堅持辦夏令營,並且把夏令營的組織工作交由一家旅行社統一設計安排。十多年來,大量中小學生在國內,特別是在湖北地區旅行,增強了體驗,開闊了視野,而且無一例安全責任事故,被稱為夏令營市場的“武漢模式”。

  孫雲曉了解到,近兩年日本和韓國正在大規模推進一個活動,叫職業體驗,並列入課程,主要是讓初中二年級的學生,到社會上各種企業、服務機構去工作四五天時間,學生可以去工廠、麵包房、消防隊、醫院等各種地方。

  “這是體現國家教育方針的課程。中國學生不需要嗎?非常需要。因為學生在學校裏學到的知識,大部分都是間接經驗。其實,青少年特別需要一些直接經驗,一個人沒有足夠的直接經驗,他對這個世界的理解是表面的。只有體驗過了以後,你才知道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作為教育研究者,孫雲曉非常客觀,“學校的發明,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益處,它也帶來了一個局限,使青少年生活單調,被束縛,因此,假期的意義就是讓學生過一種不同於學校的生活,回歸本質的生活。生命的成長需要有更博大的體驗,更廣闊的視野,寒假暑假遊學就是一種方式。”

熱詞:

  • 遊學
  • 孫雲曉
  • 歷史人物
  • 月壇中學
  • 編班
  • 日語學習
  •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