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世博中國館的轉身:能否從建築地標邁向文化地標?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6日 18: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上海6月26日專電 (聚焦城市新地標新華調查)題:世博中國館的轉身:能否從建築地標邁向文化地標?

  新華社記者 吳宇 許曉青

  再過近百天,作為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象徵的中國館,將以“中華藝術宮”的新身份重新向世人開放。為期一年的閉門改建,不僅是名稱、內部空間及展示內容的改變,能否從建築地標邁向文化地標,才是這座特別的建築真正實現“轉型”的關鍵。

  地標性建築不只有“高度”一個標準

  時下,高度儼然成了一些城市衡量地標建築的標準。早在1934年,上海出現當時全亞洲最高建築之一的國際飯店。約半個世紀後,其作為上海第一高樓的紀錄才被後來者打破。最近30年,上海的城市地標如雨後春筍“節節高”……如果沒有中國館的出現,單純的高度或許會成為上海衡量城市地標建築的唯一標準。

  世博中國館,高度比上海國際飯店還要低將近15米,“大紅外表、巍峨鬥拱”的形象,似乎也與上海的建築風格不相吻合,但經過千百次的篩選,中國館終於在海內外公眾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象,為上海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注入了文化的“基因”。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館設計團隊主持人、“中國館之父”何鏡堂認為,不是雄偉壯觀就可以稱為“地標性建築”,更重要的是給人以精神層面的提升。“中國館,外形有一種文化張力,能夠讓人感覺到中華民族的自信與自強。它在告訴世人:當代中國正在經歷巨大的跨越,中國正在走向復興。”

  創作有中國文化精髓的建築是當代建築師的責任

  原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主題演繹部部長季路德曾説過,中國館完全由中國人擔綱設計、建設和布展,凝聚了全球華人的智慧和心血,這是與國內許多由國外設計師創作的建築的最大區別。

  中國館的設計規劃,是從全球華人344個應徵方案中遴選、優化而來。何鏡堂認為,努力創作有地域特色和中國文化精髓的現代建築,應該是當代建築師的歷史責任。而中國館較好地實踐了這一點,也激勵了眾多中國建築設計師躋身世界一流行列的信心。

  一個國家經濟強盛了,以文化為代表的軟實力就變得日益重要。中國館正是寫照。

  今年68歲的尼瑪澤仁是十世班禪大師生前親授“班禪畫師”稱號的藏族畫家。在他看來,有“東方之冠”美稱的中國館雄偉博大,傳統特色中蘊含著強烈的現代意識,讓人看後民族自豪感大增,這是一些所謂的現代大型建築難以體會的。而世博會期間,每天熱力迸發、綿延不絕的觀眾群,如同是前來接受傳統文化洗禮與民族精神重塑的“朝聖者”,表現出強烈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此情此景,令人感動。我相信世博會凝聚、生發的文化力量,將支撐並推動當代中國真正走向復興。”尼瑪澤仁説。

  因世博會而誕生的中國館贏得了世人的讚許。中國館在世博期間的成功啟示人們:作為標誌性建築的中國館或許會作為一個嶄新的文化平臺,在今後孕育、催生出新的“文化高地”。

  借助地標建築創造“文化高地”

  在中國館項目部經理姚建平看來,一個城市的建設不斷推陳出新,建築地標“風水輪流轉”,是很正常的事。但文化地標則與城市發展中的重大事件緊密契合,在人們的心中保持相對穩定的地位。

  上海世博會被認為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産生了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主題,深度契合了“城市化”這一為世界各國關心的話題。中國館有關“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的主題展示,更是回答了海外對中國發展的疑問,激發了眾多參觀者有關城市發展之路的思考。

  在半年的世博會會期裏,中國館接待了928萬人次的參觀者,日平均客流量超過5萬人次。但“轉型”為中華藝術宮後,其長遠魅力又將如何?

  按照規劃,作為上海市“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即將開幕的中華藝術宮建築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展示面積近7萬平方米,是目前上海美術館的大約10倍。其中將設三個專題展廳、一個名家館,並設立藝術服務區、公共教育區等配套設施,同時與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博物館建立交流合作,不間斷展示世界各國近現代藝術珍品。而曾經作為中國館鎮館之寶——長128米、高6.5米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將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展示。

  “今後的中華藝術宮,將通過從建築地標向文化地標的轉變,真正在國人心目中築起不可取代的文化高地。”季路德説。中華藝術宮今後不應滿足於對現有國內外藝術佳作的精彩展示,而應繼承世博遺産,立足文化藝術傳承和創新,圍繞今後不同時期的發展課題和社會文化心理,定期開設主題式展示,開啟對話論壇,並與社會大眾開展深度互動,這樣才能站立時代潮頭,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

熱詞:

  • 地標建築
  • 文化張力
  • 建築設計師
  • 文化力量
  • 高度
  • 文化設施
  • 文化藝術
  • 朝聖者
  • 基因
  • 文化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