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蛟龍號下潛至7020米 在海底不時可見發光生命體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5日 11: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蛟龍”深潛示意圖。

  承載著中國人深藍夢想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日再次創造歷史——成功衝擊7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20米。這也是世界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

  “蛟龍”一次次破紀錄的深潛,從剛起步時的50米到去年的5000米,再到如今的7000米,這條“中國龍”證明其有能力在全球99.8%的海底遊弋,對中國開展海底勘探、了解海洋生物乃至生命起源研究構成有力的技術支撐。

  潛向7000米“一波三折”

  海洋深處蘊藏著豐富的油氣和礦産資源,將有助於解決人類資源能源日益匱乏的難題;那些生活在極端環境中的生物具有巨大的科研和經濟價值;海底的地形地貌、生命活動等,甚至隱藏著解開地球起源奧秘的鑰匙……對於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説,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

  11日,經過8天航渡終於抵達馬裏亞納海溝試驗海域的海試團隊,又迎頭遇上超強颱風“古超”。下潛日期被一再推遲。15日,海況終於好轉。自去年5000米級海試後便一直“蟄伏”的中國“蛟龍”初露鋒芒,潛至6671米深度。然而,就在海試隊員們即將開始第二次下潛試驗,18日甲板檢查時,“蛟龍”號液壓系統一根油管被發現出現破損。下潛試驗再次推遲。

  19日第二次下潛試驗,“蛟龍”號下潛深度達到6965米。22日第三次下潛試驗,“蛟龍”號更是成果豐碩,在接近7000米深度的海底作業3個多小時,獲得多個沉積物、海水和生物樣品。

  “三次下潛試驗,海試團隊復核了潛水器200多項性能和功能,先後針對水下通信系統、液壓系統、可調壓載系統、推力器等方面出現的故障進行了認真排查。”現場總指揮劉峰説。

  24日清晨,伴隨著一場瓢潑大雨,中國“蛟龍”開始了歷史性的征程。1000米,3000米,5000米……矯健的中國龍在試航員葉聰、劉開周、楊波的駕馭下穩步下潛。

  上午9時許,“蛟龍”號成功突破7000米,在7020米深海底坐底,再創我國載人深潛新紀錄。這是中國“蛟龍”出生後進行的第49次下潛試驗,這更是中國載人深潛走到世界深潛前列的時刻。

  劉峰説,四次下潛成功“破七”,證明潛水器性能穩定,海試團隊水平不斷提高。

  “7000米標誌著我國具備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這一深度的突破體現了我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重大進步。”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説。

  不時可見發光生命體

  海底世界不似海面那樣浪濤洶湧,那裏很沉靜;也不是人們想象中的一片荒涼沙漠,而是不時可見星星點點的發光生命體。“有點像沙灘上散落著許多塊狀物,也有發光的生物,如透明的海參,但稱不上生機盎然,它們好比鵝卵石邊的幾株水草。”主駕葉聰在水聲電話中如是描繪他眼中的深海。

  “蛟龍號”在此次7000米級海試的前3次下潛中,已通過機械手成功取得多份水樣、泥樣和生物樣本,其中就包括貌似石塊的鐵錳結核物,周身透明、腔內可見管狀物的海參。

  毫無疑問,隨著探海深度的不斷增加,“蛟龍號”將帶回更多海底世界的信息,揭開更多未知生命活動的面紗。

  分析

  中國躋身“國際深潛俱樂部”第一梯隊

  擁有大深度載人潛水器和具備精細的深海作業能力,是一個國家深海技術競爭力的體現。目前,美國、法國、俄羅斯、日本擁有數艘6000米級深海載人潛水器,而它們的最大工作深度均未超過6500米,經常下潛深度也不過5000米。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在世界上同類型的載人潛水器中具有最大設計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深海高技術領域的最前沿。”“蛟龍”號的總設計師徐芑南説。

  他介紹説,作為中國自行設計、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第一台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從方案設計、初步設計到詳細設計,全部由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主完成。其關鍵核心技術,像耐壓結構、生命保障、遠程水聲通訊、系統控制等,都是我們自己突破的。總裝聯調和海上試驗也是由我國獨立完成。

  “可以説,‘蛟龍'號是一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徐芑南自豪地説。

  “回顧世界各國潛水器的發展歷程,我國是第五個成功研製深海載人潛水器的國家。”徐芑南説,“我國研製載人潛水器的各種技術、資源條件相比其他幾個國家都要更加成熟和完善。我們可以自信地説,‘蛟龍'號在全球載人潛水器中,是屬於第一梯隊的。”

  展望

  “蛟龍”3至5年內開展試驗性應用

  與載人航天相比,載人深潛的意義同樣深遠。

  “‘蛟龍'號的重大突破,對於促進我國海洋科學研究和海洋裝備製造業發展,提升我國認識海洋、保護海洋、開發海洋的能力,推動我國從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邁進,促進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將産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國家海洋局局長劉賜貴説,下潛至7000米標誌著我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標誌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集成技術的成熟,也標誌著我國深海潛水器成為海洋科學考察的前沿與制高點之一,體現著一個國家的綜合技術力量。

  隨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逐步完成海上試驗,它將被賦予新的使命——開展試驗性應用。它將成為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坐騎”,運載他們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複雜海底執行各種海洋科學考察任務。

  劉賜貴介紹説,針對目前國際海底區活動的需要,並根據“蛟龍”號的實際技術狀態,我們準備在西南印度洋、太平洋等重點關注區域開展試驗性應用的調查計劃。

  “我們將在未來3至5年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通過試驗性應用航次,一方面儘快滿足國內科技界對‘蛟龍'號的急切需求,儘快取得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逐步形成‘蛟龍'號的業務化運行能力,培養出一支專業化和職業化的應用隊伍,探索出一套面向全國開放的應用機制。”劉賜貴説。

  與“蛟龍”號可以到達的99.8%的海底相比,人類對深海還知之甚少。在探索深海大洋的征程中,中國載人深潛的發展之路還很漫長。“‘蛟龍'號讓我們進入了世界載人深潛‘高技術俱樂部'。最終,我們要做出1.1萬米級的載人潛水器,在海洋最深處的海底自由航行、作業。”“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海試現場副總指揮崔維成對此充滿信心。

熱詞:

  • 蛟龍
  • 載人潛水器
  • 蛟龍號
  • 洋脊
  • 地球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