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美俄上演載人航天三國演義 中國追一流需加勁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4日 06: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國首位太空人約翰格倫(1962年2月20日,資料圖片)。

美國首位女太空人莎莉賴德(1983年6月18日,資料圖片)。

中國首位太空人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資料圖片)。

中國首位女太空人劉洋(2012年6月16日)。

這是美國航天飛機與國際空間站對接在一起的照片。(資料圖片)

發射升空的俄羅斯“聯盟-U”運載火箭。(資料圖片)

  4月27日,“企業”號航天飛機由一架改裝後的波音747飛機運載,最後一次在空中亮相。此後,它會被停放在紐約的無畏海空博物館。

  繼16日成功赴太空“約會”之後,神舟九號18日與天宮一號順利“擁吻”,成功實現了中國首次載人交會對接。這是中國人第四次探訪太空,這一次,中國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歷史性地入住“天宮”。圓夢“天宮”,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備向在軌航天器運送人員和物資能力的國家。

  美國《洛杉磯時報》説,“神九”與“天宮”交會對接是重大突破,標誌中國進入了過去只包括美國和俄羅斯的自主航天“頂級俱樂部”。在載人航天領域,世界似乎正在上演“三國演義”。

  專題文字:趙海建

  破局

  中國打破美俄分庭抗禮格局

  半個多世紀以來,美俄(前蘇聯)一直是人類航天舞臺上的兩大主角。但近年來,中國異軍突起,打破美俄分庭抗禮的太空戰略均衡格局,從而使載人航天業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美蘇競爭曾互有勝負

  1961年4月12日,前蘇聯“東方1號”飛船將人類首名太空人尤裏加加林送入太空,人類由此邁出了走向太空的第一步。繼加加林之後,“東方”號又進行了5次載人軌道飛行,為前蘇聯爭取到了太空競賽中一個又一個的“第一”,這其中就包括世界第一個女航天員瓦連金娜捷列什科娃。

  1962年2月20日,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乘坐“友誼7號”飛船終於實現了美國人的航天夢。此後,美國把登月作為載人航天的發展目標。1965年3月23日,“雙子星3號”飛船進行了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到“雙子星12號”飛行結束時,美國航天員已經有了2000小時的太空飛行記錄,而此時蘇聯航天員的飛行時數只有500多小時,美國開始領先於前蘇聯。

  1969年7月16日,“土星5號”火箭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離開地球。4天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首次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此後,NASA又進行了6次載人登月飛行,其中5次成功。

  在登月計劃中,由於關鍵技術無法解決,前蘇聯最終落在了美國人的後面。前蘇聯明智地調轉了方向,將自己的目標定在發展空間站上,研製了足以令其自豪的“聯盟”飛船系列。

  美國捉襟見肘

  美國人曾雄心勃勃地應對來自前蘇聯的太空挑戰,幾十年之後,他們尷尬地發現再次進入一個必須依靠俄羅斯才能把人送入太空的時期。2011年,隨著“阿特蘭蒂斯”號航天飛機的著陸,美國的航天飛機時代終於落下帷幕,而美國也因此陷入了後繼乏“機”的尷尬局面。新型載人飛船“奧賴恩”最早要到2015年才能投入使用,美國將有至少5年時間需要依賴俄羅斯的飛船將宇航員送上太空。

  同樣讓美國人揪心的是,美國的航天員也可能後繼無人。目前美國有60名航天員,相對於2000年時的128人已大大縮水。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格裏芬説,在“阿波羅計劃”時代,美國耗費上千億美元獲得了太空領域的絕對優勢,但基於通貨膨脹等因素,NASA獲得的財政預算從1992年開始已經減少了20%。他説:“美國今日的成就靠著40多年的努力得來,但目前的投資無法保證美國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

  俄羅斯噩運連連

  俄羅斯航天産業的聲譽在近兩年裏因一系列重大事故而遭重創。噩運始於2010年12月,當時,一枚“質子”-M火箭未能將3顆“格洛納斯”-M導航衛星送入軌道。兩個月後,一枚軍用衛星又發射失敗。這兩起意外直接導致俄航天局局長換人,即便如此也沒能止住俄太空工業的下滑勢頭。

  去年8月18日,號稱俄羅斯最先進的“Express-AM4”通信衛星升空不久後即告失蹤。一個星期後,由於火箭發動機意外罷工,致使前往國際空間站的M-12M貨運飛船無法進入軌道。11月8日,“福布斯-土壤”號火星探測器剛飛到近地軌道就以“擱淺”告終。12月23日,又一顆軍用通信衛星重蹈覆轍,墜毀在西伯利亞……

  這些失敗看似偶然,實際上源於俄羅斯科研體制的困局。開支不足以及缺少政治支持,導致許多專業人員流失。接踵而來的災難不僅讓俄羅斯高層惱火,甚至驚動了美國航空航天局自從航天飛機退役,美國就完全依賴俄羅斯的太空船出入國際空間站。

  中國塑造三足鼎立

  從1992年起步,短短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步一個臺階。從2003年神舟五號開啟中國首次載人航天之旅,到神舟六號實現多人多天太空飛行;從神舟七號航天員在太空留下中國人第一行腳印,到3位航天員入住“天宮”……數十年來先後由美蘇和美俄分庭抗禮的太空戰略均衡格局,也會因為中國這個後來者的加入而打破,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戰略均衡。

  鋻於目前正在運行的國際空間站將於2020年後結束使命,墜入大海。屆時,中國的空間站極有可能是人類唯一的空間站。中國已經宣佈,未來在空間站上中國科學家將與國際科學家展開闔作,其造福人類的意義自然不在話下。

  差距

  中國追上一流水平還需加勁

  儘管中國載人航天業取得長足進步,但事實上,中國與美俄之間仍有很大的差距。在澳大利亞太空專家莫裏斯看來,中國在太空飛行領域達到與美俄相當的水平至少還需要10年。

  火箭:美國戰神遙不可及

  對於載人航天來説,火箭是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1969年7月16日,將人類首次送上月球的就是美國的土星-5號火箭。如今,隨著航天飛機的退役,美國已經啟動的新一代航天工程“星座計劃”,旨在從2015年開始將宇航員送達國際空間站,而戰神系列火箭就是計劃中的新一代運輸火箭。戰神系列火箭大量採用現有成熟技術,具有很高的成熟度、相對低廉的成本和強大的功能拓展潛力,其最大起飛重量甚至達到了3704.5噸。

  俄羅斯的火箭技術也不可輕視,該國在火箭總體發射次數上仍佔據著絕對領先地位。算上“聯盟”號的所有型號,該系列火箭已進行了1735次以上的發射,使其成為世界上迄今使用最頻繁的火箭。

  從首枚神舟飛船到神舟九號,送他們上太空的都是長征二F火箭。但中國要完成自己的大型空間站的發射,就需要具備一個新的推力更強的發射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五號是中國正在研製的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重型運載火箭系列,運載能力與歐洲“阿麗亞娜”5基本同級,但其最大起飛重量與美俄火箭都相去甚遠。

  載人飛船:俄羅斯低成本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中國載人飛船不斷完善與改進。與前八艘飛船相比,神舟九號性能更穩定,可靠性更高;飛船內部設計也更人性化。但與美俄航天器相比,中國神舟系列仍是小弟。

  已全部退役的美國航天飛機被認為是人類迄今建造的最複雜、功能最強大的多用途航天器。除可以多次重復使用外,還能送7人外加近30噸貨物進入太空,返回時可把14.5噸的有效載荷從軌道上運回。這樣的載重足以直接將中國的神舟號或者俄羅斯的“聯盟”號太空船直接運上太空。但航天飛機的弱點是單次運行成本過高,風險也不容忽視。美國的5架航天飛機中,有2架在執行任務時候發生了爆炸、解體,有14位宇航員為此喪命。為避免悲劇重演,美國正在研製下一代載人航天器“獵戶座”,並計劃為其配備宇航員逃生系統。

  不過,在美國新一代載人航天器問世之前,俄羅斯將至少在5年內壟斷前往國際空間站的載人航天飛行。昔日太空霸主的美國也只能接受俄羅斯人一次次的“坐地起價”。而到2016年時,“聯盟”號上的每個座位的票價將高達6300萬美元。不管美國人對“聯盟”號這種“老爺”飛船多麼不屑,俄羅斯人還是笑到了最後。“聯盟”號代表了低成本人類太空探索的成功。而且,其總體上比航天飛機要安全得多。

  空間站:中國個頭最小

  與美蘇曾經發射的空間站相比,將作為小型空間實驗室的中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是個“小個子”。“天宮一號”重量為8.5噸,而美國1973年發射的“天空實驗室”重達80噸,前蘇聯1986年發射的“和平”號空間站核心艙也有20噸重,更不用説眼下450多噸重的國際空間站。

  中國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的空間站核心艙和兩個試驗艙總計60多噸,加上一艘8噸級的神舟飛船和一艘13噸級的貨運飛船也不過80多噸,這個重量不僅小于目前的國際空間站,也小于早已墜毀的約130噸的“和平”號空間站。

  也正因此,西方航天界認為,中國太空計劃與世界頂尖水平還有很大距離,技術還沒有趕上美國與俄羅斯這兩個太空強國。

  反哺

  航天技術成果走進千家萬戶

  儘管目前的載人航天領域初步出現三足鼎立的勢頭,但在這種競爭的背後,則是多年來航天技術不斷轉化為民用技術,並給整個人類的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7年9月17日,美國宇航局局長邁克爾格裏芬在華盛頓發表旨在紀念宇航局成立50週年的演講時説,“太空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美國宇航局所主導的太空活動開創了新的市場空間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脫水菜 運動鞋 處處都有航天技術

  一碗方便麵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員食品中的脫水菜;而各類時髦的運動鞋,其“中空吹塑成型”的製造技術,源自航天服……載人航天技術,看似遙不可及,其實處處滲透在普通百姓的生活裏。

  當你手持遙控器在幾十個頻道間不停地選擇電視節目時,當你收聽天氣預報時,當你打電話或者上網時,你已經在享受來自衛星的服務了;而你餐桌上可口的菜品、生病時服用的藥品,都可能有太空技術。

  “神九航天員在軌飛行時間較長,將檢驗航天員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的成果,部分成果或可造福長期臥床的病人,具有很高的民用價值。”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陳善廣的一席話,揭示了太空生命科學試驗的巨大潛力。

  每投入1元,會産生7元至12元的回報

  據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研究,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産生7元至12元的回報。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在運行的頭10年裏發現了10個稀有金屬礦和117個油脈,其價值遠遠超過空間站的全部研製和維護費用。更為典型的是,上世紀60年代,美國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的實施,帶動了美國計算機、超高強度材料和耐高溫材料等領域的一大批新興科技工業群體的出現,其派生出來的上千種成果的廣泛應用,推動了上世紀後20年美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同樣創造了可觀的經濟社會效益。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間技術的牽引下研製完成的,已有近2000項空間技術成果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在衛星通訊導航、防災減災、食品生産等方面服務於社會生産和人民生活。

熱詞:

  • 航天服
  • 載人飛船
  • 三國演義
  • 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