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新聞週刊]本週視點 太空“對接”(20120623)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23日 23: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b5fdaba3c7e94838abbade87b14f4f33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神舟九號3位航天員的太空航程進入了第八天了。這一週裏,他們的太空生活幾乎一直在被實時播放給地面,大家在看。大到航天實驗,小到吃飯喝水。特別是劉洋作為中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她一舉一動更是倍受關注,我們看看媒體報道的標題就知道了吧,“劉洋太空翻筋斗”、“劉洋給天宮大掃除”等等。那麼接下來最大的看點,應該就是明天“天宮一號”和“神九”會進行第一次人工手控的交會對接。對公眾來説,這場“太空真人秀”其實也是一部難得的科普大片,從神一到神九莫不如此,每次都會在公眾當中掀起一股關於航天科技的熱潮。那麼“天宮一號”和“神九”在太空的完美對接,也是中國航天科技在逐步和世界領先水平實現更好的對接,那麼與此同時怎麼樣更好的實現這种太空探索與普通公眾的對接呢?這恐怕是我們現在必須要重視起來的一個問題。所以《新聞週刊》本期視點關注,“與太空的另一種對接”。 

    六月十八日,當天宮一號的艙門打開,三位航天員走進“天宮一號”他們在太空的新家時,他們也完成了這次太空之旅最為重要的一項任務,和天宮一號的自動對接。此後幾天三位航天員將在這兒渡過他們的太空生活。

    從神舟五號楊利偉進入太空,到這一次神舟九號和天宮一號順利對接,中國民眾第一次見到自己的宇航員在天空如此自在的生活。又是騎自行車、又是翻跟鬥,閒暇時還能吹口琴,玩魔方,對航天員們在天宮一號裏工作生活全景式的展示,讓很多觀眾興奮不已。很多人已經覺得看電視不過癮,北京的中華航天博物館這幾天參觀者陡然增加了好幾倍。

    講解員:這個像古代大鐘一樣的就是我們“神州四號”飛船的一個返回艙。

    參觀學生:最近神九與天宮一號交接了,這個新聞就特別火熱,所以我覺得有必要航天館參觀一下學習。

    這些參觀的學生來自遼寧營口,他們在老師的帶領下坐了六個多小時的車來到博物館。老師們説雖然現在學習很緊張,但是合適的時機在孩子們心中播一顆科學的種子也很有意義。

    老師:這個種子最寶貴,有種子,遇到陽光,遇到合適的土壤,它就會生根,就會發芽。另外一方面讓他們通過今天的參觀,培養一種興趣 興趣最好的老師,要勝於課堂十倍、百倍。

    和這所學校師生們有同樣想法的的學校還有不少,我們採訪時,上海的一所中學也正在和航天博物館聯絡參觀。難怪中華航天博物館的有關負責人説,神九和天宮一號的對接,也是普通公眾和航天科學的對接。

    王俐敏 中華航天博物館負責人:從神五發射成功以後,包括神六、神七,包括現在的神九,每一次發射成功以後,都會引起普通民眾對航天更高的關注。

    神五發射時,楊利偉一直呆在返回艙。神六發射時,聶海勝在外太空過的生日,他能聽到女兒唱給自己的生日歌,卻看不到女兒。神七任務時,航天員翟志剛手舉五星紅旗出艙也無法看到飛控大廳戰友的目光。到了神九,宇航員們不僅能看到地面的圖像,還能收到電子郵件了。

    飛控人員:請神舟九號檢查確認個人計算機,兩個電纜是否均已連接到位。

    神舟九號:均已連接到位,已接受五封郵件,完畢。

    麻永平 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地面如果有用戶需要向航天員發送電子郵件的話,需要向我們進行申請。

    雖説現在還不能自由給航天員發送郵件,不過不斷提升的技術也激發著普通民眾想和航天員互動的熱情,騰訊網和《中國航天報》主辦的給神九航天員寫信的活動收到了全國網友的大量投稿,給航天員寫信,給太空發心願,越來越多的人想參與進來。

    懷柔農民:往上發射,到天上還能對接,連接到一塊,那麼大,了不起。

    徐善衍 科協原副主席:我們現在光停留在提高民族自豪感是很不夠,我們的各項事業現在和未來的發展都跟廣大公眾都是密切相關,與我們的廣大青少年是密切相關。

    如今有越來越多的普通民眾,特別是家長們喜歡帶著孩子走進博物館,然而,要想參觀這些航天展品卻並不容易,中華航空博物館雖然展品豐富,但地理位置比較偏僻,來一趟並不容易。然而,最近記者在香港最為繁華的商場太古城卻發現,這裡正在準備舉辦航天展。

    郝唐惠莉:香港太古地産有限公司零售業務總經理:這次神九升空很壯觀,我相信市民有機會來商場看到實物,這次三十多件展品都好珍貴,好多市民都好想看,也會帶動你們商場的人氣,這個是一定會。

    太古城的這位負責人説,香港人喜歡逛商場,一邊逛街一邊能方便市民了解航天知識。他們是把商業和民眾的航天熱情進行了對接。這幾天商場內的展示臺正在抓緊佈置,6月28日,下週四將正式開展。而之所以選擇這天,是因為香港學生的假期正式開始,能有更多的孩子前來參觀。

    徐善衍 科協原副主席:別把科技的發展只是局限在少數的科學家、工程師的身上,老百姓就是看電視,聽消息,這就不行了。實際上科技的發展是兩個方面的,科學技術的創新和科學技術的普及兩個是相輔相成。

    康輝:就是因為我們心中總是蘊藏著很多對於未知世界的好奇,所以每次像神舟飛船這樣的國家重大“太空探索項目”都會極大激發公眾對科學的熱情和求知欲,不信啊?我們通過百度搜索風雲榜來查一些數據,您就知道了。我們來看看啊,從2008年到這次神九發射之前,有兩個公眾最關注的和天文、航天有關的焦點,一次是2009年長江流域出現百年難遇的日全食,那一次就是去年天宮一號的對接。但是如果我們再看看這個曲線圖呢,您又會發現,每次這股熱潮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那麼這個曲線巨大的波動背後是什麼原因?我們可以再看一個數據,恐怕就會找到答案。2010年,中國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民比例是3.27%,僅僅相當於發達國家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所以當中國已經開始努力躋身於世界科技大國的行列,這些數據看上去就顯得不那麼美了。所以怎麼樣讓每一次的科技重大進步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民族自豪感?怎麼樣讓公眾對於科學擁有更加持久的熱情?特別是那些青少年,怎麼樣能激發起他們對科學的探知願望和實際的行動?也許這次“神九”的升空可以成為一個契機吧。

    雖然這些大學生學習的是農業專業,但大棚裏的茄子還是讓他們驚訝不已。這些茄子的確不簡單,他們的種子都曾搭載神舟八號飛船去過太空,在經歷了太空環境的微重力和高輻射下後培育出的新品種。而今航天蔬菜開始走出了實驗室,全國有26個省市種上了航天蔬菜,相信不久之後會有更多太空食品走進我們的餐桌。在各國的太空探索中,種子搭載試驗都是非常重要的內容,而此次神九升空,不僅搭載了種子和植物,還帶去了活體蝴蝶。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太空》執行主編 龐之浩:蛹蝶,蠶蛹看它如何化成蝶的,在太空失重環境下有什麼特殊的現象。我看國外曾經帶過蜘蛛,蜘蛛剛開始也是有受失重的影響,也是暈頭轉向,剛開始網格也是亂七八糟的,後來就適應了。最早期的猴子也都帶過,猴子,還有狗。

    在三名中國航天員過去一週的太空生活中,劉洋騎行太空自行車的場景讓公眾新奇不已。天宮一號艙內,劉洋用束縛帶將自己固定,防止騎行時飄走,通過自己的蹬踏進行太空鍛鍊。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太空》執行主編 龐之浩:航天員據説最喜歡的一項休閒就是鍛鍊身體,每天有的騎車,國外有的大的還有划船的運動,另外還有跑步機。有一個美國的女航天員曾經創造了在太空連續逗留195天的記錄,叫威廉斯,她曾經在國際空間站跑過一個馬拉松。

    為了讓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下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況和工作狀態,科研人員在這次任務中研製了一系列太空運動器材。景海鵬用特製的太空拉力器鍛鍊上肢肌肉,劉旺在一旁用攝像機記錄。而劉洋則為自己調整好機位,來了一個“太空筋斗”。對於中國公眾來説,就像是一部難得的科普大片。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太空》執行主編 龐之浩:神州十號上天有這個可能,在太空授課。跟小朋友們講進太空一些奇聞,怎麼吃飯。怎麼睡覺,這次劉洋也表演了一些,也是相當於一種授課,她表演了一個前空翻。

    神九再次成功發射帶來的效應,能否成為激發公眾科學熱情提升科學素養的一次契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末,美國實現人類的首次登月,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不僅持續推動了美國的航天事業的發展,更激發了公眾對太空及科學探索的極大熱情,掀起一股科技發展的熱潮。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太空》執行主編 龐之浩:當時很多企業參與到這個項目中來,很多青少年也都來紛紛加入航天的研製隊伍,還有幾百所大學,總共30萬人250億美元,大家都來關心這事,作為美國一個龐大的工程,阿波羅工程給它帶來巨大的效益,有三千多項專利,有一千多項專利轉移到民用了,對他的計算機技術、醫學,對他的天文、對他的材料都有很大的幫助。

    為激發美國公眾對航天探索的興趣,並贏得國會更多資金支持,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一直都特別注重與公眾的互動,曾協助拍攝了《阿波羅13號》、《火星任務》等太空探索題材片,甚至為一些太空影片提供拍攝場地。2011年,他們還在美國航天參考網上公佈了完整的太空技術路線圖,向公眾徵集意見。

    科協原副主席 徐善衍:在國外,重要科學項目總是要安排科學家面向社區的大眾來講解我進行這個科學研究項目的意義是什麼,目前已經進行到什麼程度。這個項目如果搞成以後,對社會、對大眾的生活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及時要做一些説明。

    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國際太空》執行主編 龐之浩:我們也開始注重跟公眾對接,公眾可以參加我們未來的空間站艙段和貨運飛船的命名,這個在國外已經搞過,比如像今年8月份在火星著落的火星科學實驗室它叫“好奇號”,這個名字有一個美籍華裔的小孩起的。

    當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成功實現載人交會對接,開始躋身世界航天大國的中國,下一步如何讓公眾更多地參與進來,通過互動激發青少年對科學探索的興趣,也許是同樣重要的課題。而當神舟號宇宙飛船未來再次進入太空時,也許還會開展針對公眾和青少年的太空授課計劃。有一天,太空離我們也許真的不再那麼遙遠。

    記者:以後想當航天員嗎?

    小朋友:想。

    記者:你為什麼想當航天員?

    小朋友:因為可以看到太空上的星星。

    康輝:您看過美劇《生活大爆炸》嗎?那是關於幾個生活在美國加州的年輕物理學家的情景喜劇。那幾年來,這部美劇在一些國家熱播,也帶來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效應,就是讓以前不少人覺得望而卻步的物理學科變成了熱門的學科,無論高中和大學的物理課程變得更受歡迎,好像學物理成了一件很“酷”的事兒。其實,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就是小的時候,因為一本小人書、一部電影或者某種偶然的契機,激發了對於科學,對於一些未知領域的很濃厚興趣,甚至會改變了一生的選擇。的確,科學本不應該是寂寞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應該有更多人的參與、應該和更多的人形成互動。太空都離我們越來越近了,科學也不該總是高高在上,您説是不是?畢竟,航天員們飛得再遠,最終都是為了地球上我們每一個普通人

熱詞:

  • 央視網
  • 視頻
  • 點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