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專家稱神九發射非常完美 神舟十號可能年內飛天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7日 09: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二號F”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劉竹生:

  火箭點火升空後會不停搖擺,不僅會左右橫向搖擺,也會上下縱向壓縮振動,這樣的振動會傷害航天員的身體,這個問題現在完全解決了。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原副總設計師孫凝生:

  手控交會對接需要航天員具有極高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極強的心理素質等。

  航天領域權威專家龐之浩:

  手控交會對接時,要有精確的測量設備,不斷測量兩個飛行器之間的距離、相對速度和姿態等,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現問題。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

  神九手控交會對接任務將進一步檢驗中國航天員的科學實驗和生存能力。

  南方日報特派酒泉記者 趙楊 李秀婷

  昨日,載著3名航天員,神舟九號順利飛天。太空之上,即將上演神舟九號/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屆時中國人將第一次登上自己的“太空之城”。

  3名航天員將踏上怎樣的太空之旅?所承擔的使命對他們提出了哪些考驗?南方日報記者日前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專訪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長征二號F”火箭系統總設計師、火箭總體設計專家劉竹生,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原副總設計師孫凝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馬興瑞,並電話專訪了我國航天領域的權威專家龐之浩等。

  發射揭秘

  返回艙氣溫舒適幾無震搖

  劉竹生向南方日報記者透露,在火箭發射前,航天員將通過電梯到達發射塔架的上層,由上層平臺上的通道進入箭體內的艙門。返回艙內剛能容下3人半躺。他表示,由於返回艙內裝有空調,航天員不會覺得悶熱或者寒冷。

  讓劉竹生頗為自豪的是,在神舟七號任務研製期間,他提出“變能蓄壓器”方案,解決了“縱向耦合振動”難題,這項方案也將造福神九航天員。他向南方日報記者解釋,火箭點火升空後會不停搖擺,不僅會左右橫向搖擺,也會上下縱向壓縮振動,這樣的振動會傷害航天員的身體,導致航天員看不清控制臺,甚至會致盲。“以前我們對這個振動不了解,但經過我們的攻關,已經將這個問題完全解決了”。

  馬興瑞介紹,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經歷了3個重要階段:載人飛船階段、空間實驗室階段與交會對接階段。神舟九號飛船將要完成的是最後一個階段:空間交會對接和進人階段。

  按照此次神九與天宮一號進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的任務安排,此次交會對接流程為:神舟九號飛船發射入軌,船箭分離飛行2天后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實現自動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第6天,神舟九號載人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分離,之後航天員在地面授權下控制交會對接過程,通過操作平移控制手柄實現對接。

  手控考驗

  航天員眼手協調精細操作

  據介紹,成功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神九需要順利通過幾道關口的考驗:空間交會技術要完全過關;航天員要能順利進出天宮一號;航天員需具備手控交會對接的能力;天宮一號需提供足夠的食物、水和氧氣來滿足航天員長期在空間站內生活的需求;天宮一號需要有一個再生的生命保障系統,把用過的空氣、水凈化後再使用等。這些關口全部通過之後,我國才具備建立空間站的能力。

  孫凝生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手控交會對接對航天員的身心都是極大的挑戰,需要航天員具有極高的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性和極強的心理素質等。在交會對接過程中,航天員需要看著電視圖像,根據實時傳輸的數據,如距離、高度、軸線差別、相對速度等,讓兩個航天器一點點逼近,根據仔細計算決定速度變化方案,完成交會對接。

  “如果此次手控對接實驗成功,將有助於提升我國未來交會對接任務成功的概率。”馬興瑞告訴南方日報記者。他説,此次交會對接的成功必將展示中國的科技、經濟和國防實力,推動中國科技進步、提升中國的世界影響力和國際地位。

  馬興瑞表示,神九此次手控交會對接任務還將進一步檢驗中國航天員的科學實驗和生存能力。對此,孫凝生表示,神九的艙內生存環境比神八更好,“畢竟神八還只是模擬,神九上要乘坐航天員,馬虎不得。”他表示,因為人命關天,所以此次技術準備要求極為嚴格。

  對接難點

  高速飛行器變“車道”不易

  據介紹,手控對接是指在太空中,按預定時間和位置,使飛行器相互接近,然後在機械上連成一個整體。然而,飛行器運行速度極快,達到每秒2.8萬公里,稍有不慎,追蹤飛行器就可能和目標飛行器發生“追尾”。

  同時,目標飛行器和追蹤飛行器實現交會對接時,是邊繞地球轉邊追趕,但這跟地面賽車、空中飛機追趕又不一樣。龐之浩説:“它們是在各自軌道上進行追趕,有一個一旦加速的話,軌道就要提升,所以需要經過精確的多次變軌才能追趕上。”

  龐之浩介紹,手控交會對接時,要有精確的測量設備,不斷測量兩個飛行器之間的距離、相對速度和姿態等,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現問題。到最後要對接時,要求軸向誤差不能大於18厘米。而當年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時,誤差僅為2厘米。

  據介紹,對接機構十分複雜,由上百個傳感器、上千個軸承組成。對接任務要求嚴絲合縫,而且不能漏氣。另外的考驗在於,飛行器在太空環境中失重,還要經歷高低溫的變化,必須保證對接時不出現故障。

  神九發射毫無意外非常完美

  北京飛控中心所有工作以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為最高標準

  南方日報北京電 (特派記者/王小飛 特約通訊員/謝波 姜寧)昨日傍晚,在神舟九號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主任陳宏敏利用工作間隙,接受了南方日報記者的採訪。

  對於本次神舟九號發射,陳宏敏説:“毫無意外,非常完美。可以説,到目前這個階段,經過多年發展,我國的航天發射已經擁有比較豐富的經驗,成功率也很高。”

  不過,他認為,一次成功不等於次次成功,過去的成功也不等於現在的成功,更不等於未來的成功。“對我們來説,每次都是第一次,都應該如履薄冰,追求完美”。

  陳宏敏介紹,神九此次任務的重點和難點是“載人飛行,手控對接”。所以,飛行控制圍繞載人開展,所有工作都以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為最高標準。這對天地協同控制的精確性、實時性和協調性提出了極高的要求。

  “航天人熱愛挑戰,不怕考驗,我對這次任務的圓滿成功很有信心。”陳宏敏説。

  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原總設計師徐克俊:

  神舟十號可能年內飛天

  南方日報酒泉電 (特派記者/趙楊 李秀婷)昨日神九順利飛天奔天宮。“考驗才剛剛開始。”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原總設計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原副總工程師徐克俊告訴南方日報記者,接下來將考驗航天員們如何正確無誤地完成手控交會對接任務以及女航天員是否適應等,而神九之所以選擇夏季發射,是為神十有可能年內發射作準備。

  劉洋昨日成功飛天,成為我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徐克俊表示,男女航天員在執行任務時,其實沒什麼太大差別。

  徐克俊介紹,一般而言,女性與男性相比,反應能力、骨密度、生理週期都不一樣,進入太空後女性反應會怎樣,目前並無定論。只有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相關的情況才能更準確。

  神舟九號將在軌運行10天左右。對此,徐克俊表示,飛行器在軌運行時間,取決於飛天任務需求,即完成相關科學實驗、生命實驗的具體時間。此次航天員要在天宮一號內完成大量的科學實驗,而天宮一號也具備了滿足3名航天員生存20天的條件。

  徐克俊介紹,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的自動交會對接主要靠二者之間的傳感器、雷達、無線攝像等設備,向天宮一號發射激光信號或者雷達信號建立聯絡。而神九將首次進行載人手控交會對接。他打了個比方,手控對接就好比開手動擋轎車,一般而言,司機特別是新司機,開自動擋轎車可能比手動擋更容易操作。因此,從“自動”到“手動”,一字之差卻具有標誌性。

  徐克俊稱,發射前,包括航天員在內的各系統都已經反復操作演練手控對接技術。航天員入艙後,將在艙內通過開關、控制板等進行操作,“程序都在航天員腦子裏”,需要隨時隨機應變。

  “以前,中國的火箭、飛船一般在晚上或者淩晨發射,但這一次神九選擇在夏天並且還是下午發射,發射時間跨越時段限制,證明中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成熟。”徐克俊説。

  他另外透露,神舟十號可能年內執行飛天任務,這也是神舟九號選擇在6月發射的原因之一。

  火箭上升段前兩分鐘最危險

  航天員有“雙保險”

  據新華社電 16日,在全國人民的矚目中,改進型長二F火箭一飛沖天,“逃逸塔分離”意味著火箭和飛船越過了最為危險的上升段前兩分鐘。

  作為救生裝置,逃逸系統要完成飛船發射階段的護航使命,確保航天員生命安全。一旦火箭發射出現意外情況,它可以帶走飛船,幫助航天員逃離危險區。

  位於飛船頂部的逃逸塔,塔高8米,從遠處看好似火箭上的避雷針,被譽為是保障航天員安全的“生命之塔”。逃逸塔的最核心部分動力裝置由1台逃逸主發動機、1台分離發動機、4台偏航俯仰發動機、4台高空逃逸發動機組成。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1所逃逸固體發動機主任設計師陳紅斌介紹,火箭發射後120秒內(即高度在0-39km範圍內),一旦發生意外情況,逃逸系統的主發動機將點火工作,其高達70余噸的推力,能在3秒鐘內把飛船“拽”到1500米開外,幫助航天員瞬間逃生。

  “火箭飛行順利時,逃逸塔將與火箭分離,這個時候分離發動機和兩台偏航俯仰發動機開始工作,執行拋塔任務。”陳紅斌解釋。

  如果在拋塔後、星箭分離前再有危險怎麼辦?“那就得高空逃逸發動機‘挺身而出'了。”陳紅斌指出,火箭在發射後120秒至200秒(即高度在39-110km範圍內),倘若再遇不測,4台高空逃逸發動機將同時點火工作,帶航天員脫離險境。由此可見,10台發動機可謂在火箭發射飛行階段為航天員上了“雙保險”。

  同樣,在執行逃逸任務時,航天人同樣是上了“雙保險”。在此次任務中,除了地面自動啟動逃逸模式,航天員也可以手動啟動逃逸模式。

  作為逃逸系統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逃逸發動機的安全可靠性極高。一般來説,常規的固體發動機的安全可靠性指標是99%,但陳紅斌告訴記者,逃逸固體發動機對可靠性有著更高的要求,指標經過分解後,包括分離發動機在內的某些發動機的安全可靠性指標甚至要達到99.99%。

熱詞:

  • 交會對接
  • 神舟
  • 對接機構
  • 耦合振動
  • 發射塔架
  • 空間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