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托起“折翼的天使”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7日 03: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65晨光寶貝之家”的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唱歌。

  本報記者 馮華攝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香香公主”(右)和照顧她的聾啞姐姐。

  本報記者 馮華攝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享不了。”

  “六一”是孩子們的節日。當那些有父母陪伴的孩子享受節日幸福快樂時光的時候,我們不能忘記,社會上還有不少孤殘兒童。他們是社會上最弱小、最困難的群體,他們最需要呵護、最需要關愛。

  孤殘兒童生活得好嗎?成長中遇到哪些問題?如何凝聚社會各界的關愛,使他們和其他小朋友一樣,在祖國的同一片藍天下幸福成長?帶著這些問題,兒童節之際,本報記者走近孤兒群體。

  ■現有孤兒71.2萬人

  約10%在福利機構集中養育,90%呈分散養育狀態,大多納入了低保或五保範疇

  天津SOS兒童村位於河東區成林道永寧路上一個幽靜大院裏,綠樹掩映中,20多棟兩層小樓錯落有致地分佈著。

  臨近傍晚,一群身穿不同校服的孩子們有説有笑地走進院子,回到各自的“家”裏。在院裏的籃球場上,記者碰到了正在打球的小王。“我今年15歲了,‘家'裏有7個兄弟姐妹,最大的姐姐上高中。”小王説,兒童村規定男孩子超過14歲就要從“家”裏搬到青年公寓中住,但平常還可以和“媽媽”、“兄弟姐妹”們呆在一起。“我喜歡這裡!‘媽媽'每天換著花樣給我們做飯,如果想看課外書之類的,她也會想辦法省錢給我們買。”小王告訴記者,很小的時候父母因為一場意外事故雙雙離開人世,4歲時就被老家的民政部門送到了兒童村,因為時間久遠,他對父母的記憶已很模糊。

  兒童村村長白長明介紹説,村裏現在一共有140多位孤兒,分別生活在16個家庭裏,每個家庭有一位專職的“SOS媽媽”照料孩子們。根據SOS組織的規定,SOS媽媽必須未婚或者離異、喪偶且無子女。

  據介紹,天津SOS兒童村是我國建立的第一批SOS兒童村,1987年落成後共收養了300多名孤兒,這些孤兒大多來自天津以及河北省山區的貧困家庭,要滿足三條收養條件:父母雙亡、身體健康、年齡在8歲以下。

  兒童村有幼兒園,上小學時則就近入學。根據天津市的政策,這些孤兒不論原戶籍在哪兒,都能獲得天津市的學籍。現在,140多個孩子分散在30多所學校就讀。“一方面是根據成績升學,一方面我們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有意識地加強他們和社會的交往,多結交一些朋友。”白長明説。

  為了保護孩子們的生活不受干擾,兒童村婉拒了記者進入“家庭”探訪的要求。而北京市兒童福利院也以同樣的理由,拒絕了記者的採訪要求。

  據介紹,北京市兒童福利院成立於1984年,主要收養北京市東城區、西城區和海淀區的孤殘兒童,年齡從出生幾天到14周歲不等,絕大部分兒童患有不同種類和不同程度的殘疾。共有300多名職工為孤殘兒童提供日常生活照料、預防保健、醫療救治、康復訓練等服務。小孩子需要工作人員全方位的照顧,大一些的孩子由於肢體障礙和缺陷,吃飯、穿衣、洗澡等都需要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完成。殘疾孩子需要進行長期系統、規範的康復訓練,生活自理能力才能不斷增強。

  業內人士表示,北京市兒童福利院和天津SOS兒童村等代表了我國兒童福利機構的較高水平。但我國目前孤兒總數為71.2萬人,大部分是因疾病、意外事故導致父母離世,或被父母遺棄而成為孤兒的。其中只有10%左右在福利機構集中養育,還有90%呈分散養育狀態,大多納入了低保或五保範疇。

  ■86.3%的孤兒生活在農村

  每個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揪心的故事,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問題或精神壓力

  5間破舊的土坯房,屋裏除了一台老式熊貓黑白電視,沒有一件像樣的電器。走進山東省濱州市沾化縣大李村孤兒小小的家,看著眼前沉默的孩子和孱弱的老人,記者不由一陣心酸。

  “這娃命可苦了!3歲的時候她爸出車禍去世了,她媽傷心過度也跟著去了。只剩下我們老兩口和她相依為命。”提及往事,小小的奶奶仍很傷心。現在的小小根本記不得父母的樣子,但聽奶奶提起父母,淚花就開始在眼裏打轉。

  小小今年12歲,爺爺62歲,奶奶60歲,除了姑姑一家外沒有別的親人,兩老一小的日子過得很艱難。老人幹不了重力氣活,收入來源只有家裏的7畝多地,3畝種樹苗,4畝種棉花。遇上好年景,4畝棉花能賺2000元,再加上賣樹苗的錢,一年下來的收入只有3000元。

  “小小從小特別懂事兒,從不亂花錢。放學以後就趕緊回家寫作業,幫忙做家務活兒。”説到這兒,奶奶的眼圈紅了。“學習上的事兒我們幫不上忙,只能從生活上多照顧她,可家裏條件就這樣,再説了,俺們再疼愛也比不上親爹親娘呀!”

  小小的爺爺説,多虧了政府和好心人的幫助,否則他們真不知道這日子怎麼過。小小上學的費用全免,村裏還給他們入了低保,看病能報銷,兩位老人每個月還能領到55元的養老金。據介紹,為最大限度保障孤兒的基本生活,沾化縣將現有孤兒全部納入了基本生活保障,每人每月600元;根據孤兒家庭實際情況,確屬特困戶家庭的孤兒納入農村低保範圍進行救助。

  據了解,我國目前生活在農村的孤兒約佔孤兒總數的86.3%。農村散居孤兒大多數由爺爺、奶奶監管。老人由於年齡偏大、忙於務農,造成對孤兒監護不力,缺少家庭溫暖。一方面,一些被親屬或親戚領養的孤兒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問題或精神壓力;另一方面,個別親屬家庭條件差,經濟負擔較重,加之與孤兒情感隔閡,導致孩子性格孤僻、性情冷漠。

  與這些相比,殘疾孤兒的境況更令人揪心。

  “我想有個家,一個不需要華麗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時候,我會想到它……”走進北京市高碑店地區的“365晨光寶貝之家”時,孩子們正和志願者圍成一圈做遊戲、唱歌。16歲的小茹腿腳都有殘疾,卻有一副清亮的嗓音,會唱很多首歌。

  對小茹來説,愛心媽媽趙麗萍創辦的“365晨光寶貝之家”就是她的家。這裡一共寄養了21個來自全國各地的孤殘兒童,大部分都是腦癱孩子。

  9歲的亮亮來自河南焦作,長得虎頭虎腦,但腦癱使他走路搖搖晃晃,左手也稍微有些不靈活,走快了就要摔跤。在康復師的幫助下,亮亮要進行45分鐘的康復訓練了。一開始是讓腿與身體成直角,亮亮乖乖地躺在地上自己數數,“數到100下就能換下一個姿勢了。”可是接下來的按摩環節就難熬多了,亮亮的額頭、後背全是汗珠。“好疼啊!”亮亮剛開始強忍著,後來忍不住哇哇大哭起來。

  週末的下午,孩子們大多在活動室玩耍。見到記者帶來的玩具,孩子們紛紛圍過來玩兒,只有小梅是手腳並用“走”過來的。原來,小梅出生於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讓她失去了父母,嚴重的先天性“馬蹄內翻症”讓她無法行走。2009年,趙麗萍把小梅接來進行康復訓練,兩次手術後,她的腳有了明顯好轉。但由於脊椎神經存在問題,現在還只能拱起身子用雙手撐地輔助雙腳走路。

  “365晨光寶貝之家”裏,最小的寶貝不到1歲,被大家昵稱為“香香公主”。小香香濃眉大眼,可愛極了,卻因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被父母遺棄在醫院裏。來到這裡時才剛剛7天,後來又被查出患有肝損害,需要長期服藥治療。

  ■創造條件讓孤兒融入社會

  對孤兒的救濟應逐步從保障生存向創造條件,幫助孤兒成家立業的較高水平轉變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郭大水錶示,近年來我國的孤兒福利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孤兒生活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但總體看,孤兒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要讓孤殘兒童健康成長,還面臨著經濟、心理、健康等諸多問題。

  經費無疑是最現實的問題。白長明告訴記者,兒童村的經費主要是國際SOS組織轉來的捐款,一個孩子一個月500多元,集中到每個家庭的媽媽手中統一調配。孩子們的衣食住行、上學買書的錢都算在裏面,一分錢恨不得掰成兩半花。目前,國家財政每月給每位孤兒200元的補助,天津市還有給本地孤兒每人每月1440元的孤兒補助。“但很多孤兒的戶口在原籍,享受不了天津的好政策,如果這個問題能夠落實的話,孩子的生活質量會有很大的提高。”在農村,經濟問題也是困擾孤兒發展的主要原因。

  心理,也是孤殘兒童面臨的大問題。“幼年失去父母本身就是對孩子沉重的打擊,更何況有的孩子的父母是因意外、甚至是家庭暴力犯罪離世的,這對孩子的心靈創傷是終身的,日後非常容易發展成為自卑的心態,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白長明説,孤兒進入兒童村,他們最擔心的就是心理問題,所以專門成立了教育科,聘請心理醫生進行疏導。

  更讓白長明和趙麗萍焦慮的,是如何在保證孤兒生活無憂的情況下,創造條件讓他們融入社會。

  趙麗萍説:“目前社會上的大齡孤兒和殘疾孩子很多,他們的自卑心理很強,不願意與外人接觸,不願意自立,我們要真正地去幫助他們,做好心理輔導工作,鼓勵他們學習技能,做一個真正有用的人。”白長明則告訴記者,由於學歷、技能、社會交往能力、家庭背景等諸多因素,部分成年孤兒還要面對比同齡人壓力大得多的住房難、就業難、生活難等問題。“現在還有20多個因為各種原因沒有工作的成年孤兒在村裏免費吃住,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總歸不忍心趕他們離開。”

  郭大水分析説,孤兒在步入社會之後出現的溝通障礙以及遇到的種種人際問題和他們個人的不幸經歷有密切的關係。“很多孤兒可能學習非常努力,成績也不錯。但因為父母很早就不在了,天然地就會在社會交往的訓練上比同齡人有所欠缺。加上因為父母早亡,孩子的心靈難免會有壓抑和自閉的創傷,缺乏和社會充分的融合與交流。”郭大水説,這種問題是孤兒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也需要收養機構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一方面加強對孤兒的心理健康輔導,一方面有意識地創造讓孤兒開放、平等地和社會接觸的機會。

  對於孤兒走向社會後面臨的缺乏人脈資源、成家困難等問題,郭大水認為,“社會化交往的基礎就是社會資本的多寡,也就是我們俗稱的‘關係網',包括親緣關係和非親緣關係。孤兒本身就意味著親緣關係的支撐幾乎完全喪失,非親緣社會資本也很薄弱,在實習、找工作時沒有可託付的關係,很難實現回歸社會的基本條件——‘立業'。”郭大水建議,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對孤兒的救濟可以逐步從保障生存向創造條件、幫助孤兒重新融入社會、成家立業的高水平轉變。

  專家還表示,我國目前以國家為主導、社會為補充的孤兒救助制度無法保證每一位孤兒都得到充分的救助,需要大量的社會慈善資金作為補充。但與之相對應的法律法規不夠健全,一些社會組織和團體有心卻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記者曾在一些網絡論壇上看到,許多人發帖詢問如何去孤兒院做志願者或捐獻物品,但往往無人回應。郭大水説,志願服務的專業化以及社會組織的儘快“孵化”,將引領我國新型兒童福利制度走得更遠。“當前是我國不斷健全完善孤兒保障制度的重要契機,需要政府和民間力量共同推動,讓孤兒能過上幸福、有尊嚴的生活。”

  (文中孤兒均為化名)

熱詞:

  • 孤兒
  • 肝損害
  • 天使
  • 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