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2012年文化遺産日主題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講座周”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15: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2012年6月9日是我國第七個“文化遺産日”。由文化部主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和中國國家圖書館承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講座周”(以下簡稱“講座周”)將圍繞“活態傳承,重在落實”的主題,于2012年6月9至18日在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連續舉辦10場專題講座。

  2005年12月22日,《國務院關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的通知》(國發2005〔2005〕42號)(以下簡稱《通知》)印發。《通知》明確了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遺産日”。過去六年的“文化遺産日”,文化部先後舉辦了大型展覽、展演、論壇等多種形式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宣傳活動,為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知度,促進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良好的社會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開始實施,標識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走向依法保護的新階段。為了使公眾能夠進一步了解《非遺法》的原則和精神,並從法理、學理的角度深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認識,“講座周”將邀請10名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領域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分別從工作實踐、立法保護、專題研究(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方面,向公眾全面介紹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整體情況。

  中國國家圖書館館長周和平先生主講的《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將全面介紹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工作實踐及其成效。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劉魁立先生主講的《中國人眼中的外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將以馬來西亞華人社群的中元節和俄羅斯舊禮儀多聲部民歌為個案,分析社會歷史條件對傳統習俗影響的機理、文化傳統延續的外部條件與內在動力、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傳統文化、地方文化的世界化等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問題。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田青先生主講的《找回祖先的聲音——中國民歌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以中國民歌形式的豐富性和歌者情感表達的獨特性,提出對文化自尊、文化自覺和文化多樣性的思考。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周小璞女士將以《依法保護、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為題,回顧《非遺法》的立法進程,並提出依法保護、科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對策建議。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員、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康玉岩先生將以《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舞蹈項目的保護與傳承》為題,講述傳統舞蹈豐富的文化內涵,強調傳承人保護的重要性。其他幾位專家的專題講座,如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劉文峰先生的《中國傳統戲劇與民俗的依存關係》、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武術協會秘書長康戈武先生的《武術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與研究現狀》、中國中醫科學院中國醫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柳長華先生的《中醫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核心價值與保護的進展》、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邱春林先生的《技藝因人而存在》和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蕭放先生的《傳統節日與非物質文化遺産》,都將引導聽眾從不同的視角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點、價值以及保護實踐的針對性。

  為了使聽眾能夠更加直觀地了解相關的專業內容,主講人的專題講座將結合圖片、視頻,甚或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的現場演示來進行。

  “講座周”活動是文化部主辦的第一次面向廣大公眾的普及性講座活動,兼具學理性、趣味性和知識性,是旨在促進大眾文化自覺的一種“文化遺産日”活動形式。

熱詞:

  • 文化遺産日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文化部
  • 國家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