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為什麼遭遇“零信息”回應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05日 04: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信息公開是政府施政的一項基本準則,是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徵。《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自2008年5月施行以來,相關工作取得顯著進展,從熱點問題到突發事件,從有關部門到地方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可圈可點。

  同時也應看到,與公眾的知情需求相對照,與信息的傳播生態相比較,當前一些地方的政府信息公開工作,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方面。“拖字訣”、“躲字訣”、“打太極”、“零信息”……一些地方政府在回應公眾、公開信息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值得關注。需要強調的是,回應不僅僅是“開一場發佈會”,不僅僅是“發一個情況通報”。本版從今天起推出“透視回應‘零信息'”系列報道,會診政府應該怎麼回應、信息公開怎麼推進,以期促進有關部門做到主動回應、善於回應。

  ——編者

  【新聞回放】

  湖北利川市人社局為其直屬事業單位招聘兩名工作人員,共20多人應聘,面試結果前兩名是其內部幹部子女。針對這一“巧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社局和利川市政府決定,取消招聘結果。

  “蘿蔔招聘”事件當地拒絕透露違紀違規細節

  看似積極主動公開

  實則躲閃回避問題

  至今沒有公佈查處具體責任人的情況

  編輯:“蘿蔔招聘”這類事件常常能引起極大關注,湖北某地近期出現這樣的問題後,當地也多次回應此事,但效果並不讓人滿意,究其主要原因,是因為當地並未回應招聘過程中是否存在違規等問題。你怎麼看待這種回應形式?

  楊寧:湖北某地的“蘿蔔招聘”現象被媒體曝光後,我們能陸續不斷看到當地政府、相關負責人的回應。最開始稱“純屬巧合”,後來上級部門承認其中確實存在問題,再後來有關部門表示將重新招聘。

  然而,自始至終,當地有關負責人均沒有透露此次招聘過程中違規違紀的細節,也拒絕對外公佈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理情況。在事件曝光一個月後的今天,我們仍未看到任何具體的責任人被查處,也沒有看到對此事的詳細解釋,只有當地不斷地重復“有關部門立刻展開調查”、“將加強監管”、“將公開招聘制度化透明化”等華麗好聽的説辭。

  看似積極、主動、公開、公正回應的背後,卻是對問題的諱疾忌醫。

  這樣的回應看似十分正面,其實只是對外界質疑的被動應付。

  不少回應“虛”的太多“實”的卻很少

  編輯:這種“零信息”回應,只是暫時敷衍爭議的聲音,而並沒有深究問題的實質。不少網友擔心,這種方式已經越來越成為地方政府應付輿論的手段,在你的採訪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這種事情?你怎麼看待這種行為?

  楊寧:在採訪中,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問題曝光後,政府部門內部開會後,往往會拿出一些回應材料,或者召開相關的新聞發佈會説明情況。大多數時候,這些材料充斥著一些信誓旦旦的承諾,如“立刻啟動應急預案”、“政府高度重視”、“將公開透明地進行處理”。在這些承諾背後,卻難以找到關於實質問題的具體説明。事情是不是真的,誰是責任人,違反了哪些法規紀律,均無回答。“虛”的裝飾太多,“真材實料”卻很少。兩三周過後,隨著新的新聞熱點出現,事件慢慢被遺忘,後續處理便往往不了了之了。如此,公眾和媒體很難相信政府的誠意,違法亂紀者便認為“輿論不過一陣風”,更加肆無忌憚。被媒體“盯”住後,也不過是“貓”兩天就過去了。

  相比之前很少開發佈會、很少發佈通告材料,現在確實可以很快從政府部門那裏聽到了一些信息,得到一些交代,至少知道政府部門還是重視這件事的。但是,僅有公開透明的形式還不夠,公眾需要知道問題出現後,政府實實在在的作為。

  基層政府已能快速回應但仍欠缺很多

  編輯:根據你的採訪經歷,基層政府在面對突發事件時,在信息公開方面有哪些進步?

  楊寧:相比以前,基層政府對待信息公開已經進步不少,至少在出現問題後能快速回應,迅速行動,以防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而不會像以往那樣只知道“堵”。但這些還不夠,有效的回應不僅包含最基本的姿態,還應該包括對媒體、公眾智商的尊重,對制度的敬畏,以及對自身問題處理能力的自信。

  遺憾的是,目前的許多地方政府還達不到這一水平。這一點,基層政府部門還應繼續學習,學會遵守制度,尊重公眾,不帶有因權力而存在的倨傲心態,切實回應質疑,切實追究問責,切實處理問題,切實完善制度設計。

  【新聞回放】

  于鋼峰在審訊時“猝死”,河南項城市公安局稱死亡原因為突發急病、口吐白沫、“嘔吐而死”。而死者家屬根據屍體圖片,以及警方電話通知的屍檢結論、警方和醫生的對話錄音,對“嘔吐死”説法提出質疑。

  “嘔吐死”事件至今找不到相關負責人回應

  高調表態不見下文

  只想拖到不了了之

  回應裏有大段術語,但沒有解答疑團

  編輯:“嘔吐死”事件被曝光後,當地是怎樣應對的?請描述一下整個過程。

  王漢超:“嘔吐死”事件發生後,當地回應,根據屍檢報告否認刑訊逼供。但死者家屬表示,自始至終沒有看到該報告,只是在電話通知中獲悉“受害人肋骨斷裂4根”、“胃裏無任何食物”等信息。

  至今,屍檢報告一直“捂”在警方手中。當地採取了拖延的辦法,答應給記者看報告,等到要看的時候,負責人手機關機,保存證明的兩位警官手機無法接通。多次聯絡,沒有再予回復。長時間拖延,確實使“嘔吐死”逐漸淡出了公眾視線,不了了之。眾多疑點,至今沒有定論。

  5月24日,當地發佈“權威”回應《有關部門高度重視于鋼峰死亡事件並表示要公開透明實事求是查明情況依法處理》,裏面有大段術語,但沒有很好地解答疑團。在當地表態“高度重視”、“公開透明”、“實事求是”這麼多天以後,6月3日,我打通死者家屬電話,被告知當地沒再理會他們,一再追問,得到的是領導在開會等理由。

  一再拖延,只能招致公眾更多的質疑

  編輯:你覺得當地警方對此事件的整個處置方式怎麼樣?從你的經歷來看,採用這種方式回應的情況,在基層多見嗎?

  王漢超:對於當地公安機關來説,拖延或許得到了他們期待的效果——把熱的事件拖冷,把“風口浪尖”拖成了“淡出視線”。但是,質疑永遠伴隨“嘔吐死”被記錄在案,也讓公眾留在記憶裏。如此積累,對當事政府部門的威信、形象、公信力都是極大傷害。再有事情出現時,公眾首先會産生抵觸。你沒有營造良性的互動,即使一時過關,但最終流失的還是無形資産:公信力。

  拖延的方式在負面事件出現時很容易遇到。只唱高調,不談事實,一再拖延,等待不了了之,只能招致公眾更多的質疑,于政府形像是一種損傷。

  編輯:你覺得是什麼原因造成政府回應患上“拖延症”的?

  王漢超:拖延、捂蓋子,反映出一些當事官員只顧眼前、先保官位的心態。他們應對的策略,表現出只是想“解決麻煩”。而公眾、家屬,關心的是讓死因水落石出,不那麼雲遮霧罩,撲朔迷離。雙方關注點不在一起。

  重要的是回到事實,不需要太多策略技巧

  編輯:以你的觀察來看,你認為政府部門在回應熱點事件時,最重要的品質是什麼?最缺乏的是什麼?最大的障礙是什麼?

  王漢超:政府部門回應熱點事件,最重要的是回到事實本身,不需要太多的策略技巧。爭議的意義在於能夠形成監督,如果政府部門本身過硬的話,不該懼怕這種監督。如果你不夠過硬,就用真誠的態度,通過監督使自己過硬。

  爭議事件中常有不理智的聲音。政府要用自己的表現來引導社會理性看待,而不是用拖延、圍堵去激化不理智。引導理性的途徑只有一條:及時、公開、透明。這就要求政府回到事實去説話,讓人信服。如果長期不及時、不公開、不透明,最後即使你去説真相,也因缺乏公信力而難以使人認可。

  遇到爭議性事件,最重要的是真誠,最常見的是拖延、推諉,最缺乏的是擔當,最大的障礙是“官本位”。在“官本位”支配之下,公眾的知情需求往往不是最先考慮的,這樣就會把矛盾引向擴大。

  【核心提問】

  什麼是理想的回應模式

  編輯:從記者的角度觀察,你們覺得理想的回應模式是什麼樣的?

  王漢超:最理想的模式,也是官方該有的態度,就是最大程度回到事實,而非最大程度回避事實。政府應該有這樣的信心。

  楊寧:我認為一個理想的回應模式包括:1.對事件的基本説明,事情是否真實存在,哪些人造成的,違背了哪些法律、規章;2.目前上級部門和責任人採取了哪些行動,進行了哪些調查,有哪些基本事實是清楚的;3.目前的制度設計究竟存在哪些不完善,如何防止類似事件發生;4.相關責任人將如何處理,如何善後。

熱詞:

  • 屍體圖片
  • 嘔吐死
  • 公開透明
  • 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