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災後重建五項目不成功 第三方評估增公益透明度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7日 06: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5月16日,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中國紅十字基金會(以下簡稱“紅基會”)在京聯合發佈《聯手的力量中國紅十字基金會“512”災後重建公開招標項目評估報告》。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的評估結果顯示,在紅基會“512”災後重建公開招標的17個項目中,有12個被評價為“比較成功”,如新家園計劃、守護生命項目、綿竹養老護理員項目等。綿竹養兔項目、生態旱廁項目、甘肅貧困村災後重建示範項目等5個項目被評價為“較不成功”。

  紅基會秘書長劉選國表示,今後將嘗試引入更多的外部評估,增加公益項目運作透明度,提高公募基金的公信力。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後,一大批民間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展示了中國民間慈善的巨大力量。然而,資金缺乏限制了專業公益服務機構在災後重建過程中發揮更大和更加持久的作用。紅基會決定,從募集的13億多元捐款中拿出兩千萬元開展災後重建民生服務類項目,以招標的方式給民間組織參與災後重建的機會,嘗試和探索與其他民間公益組織的共享與合作。先後中標的17個項目從2008年秋季開始實施,到2011年夏季基本結束。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楊團指出,此次紅基會“512”災後重建項目的公開招標與順利實施,打破了公募善款在政府體制內循環的傳統,打造了一條連接公募基金會與草根公益組織的公益鏈,為中國公益界專業化的分工合作樹立了一個範例。

  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擔任項目的第三方評估者,從2011年3月開始組建課題組。評估工作由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主任高丙中教授、執行主任師曾志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陶傳進教授、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劉能副教授帶隊進行。2011年7月底,課題組開始對各個項目進行實地評估,並通過對招標評審委員會部分委員的訪談,進行項目招投標過程的模式評估。

  經過歷時一年的實地調研和研究分析,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課題組對17個被評估項目在“項目機構的組織特徵”、“項目受益人群和服務對象”、“項目的資源使用情況和財務運行狀況”等11個維度上的描述數據,進行了直觀的呈現。依據17個項目所涉及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濟發展”、“綜合社會社區建設”和“典型社工服務”三個大類的項目內容,依次進行了個案比較分析。初步結果顯示,17個項目中有12個被評價為“比較成功”,5個項目被評價為“較不成功”。

  此外,北京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通過一個擴展了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紅基會資助的17個項目的多重項目産出進行了具體的描繪,從另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來對本次資助的擴展後效做出多維度的理解和評價。

  報告顯示,17個項目中的16個引入了諸如項目培訓、召開村民會議、社區茶話會等公共活動;15個採取了培育公民意識和引導社區生活方式的活動和做法;13個留下了長期性的或永久性的物質設施;12個在當地留下了某種項目執行和運作的理念和制度模式。

  報告同時對紅基會未來在項目設計和項目管理方面可能的改進方向,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報告認為,紅基會可以在未來項目設計和項目資助的初始環節就引入第三方獨立評估力量,接受更加多元的項目績效評估框架等。

熱詞:

  • 紅基
  • 師曾志
  • 項目機構
  • 重建項目
  • 項目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