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本科“剎車”碩博“攤餅” 研究生擴招難聞喝彩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5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聯合下發了《2012年全國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計劃招生規模達到584416人,人數是2003年的2.18倍,這意味著我國研究生年度招生規模10年擴招一倍多。

  就在今年的4月20日,教育部明確提出,今後公辦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規模將保持相對穩定,持續長達13年的高校本科擴招將畫上句號。

  教育部在對大學本科擴招踩剎車的同時,又攤大了研究生教育的“大餅”。 而當前大學教育質量下滑,形成了“一蟹不如一蟹”的貶值鏈也是不爭的事實。人們不由得想問:研究生不斷擴招,高校如何保住教育質量?我們的人才培養,如何才能越來越好?

  “摻了水”的教學質量

  就讀北京某理工大學的王霖博士,簽約了航天部下屬的研究院,現在他天天盼的是拿到畢業證,早點去工作。“現在的日子是倒計時了。”一想到不用給“老闆”(導師)打工了,王霖心裏就泛起隱隱的快意。由於當初在本校讀碩博連讀,王霖已經給“老闆”打了五年工,現在還在帶著導師門下的學弟學妹一起開工。幾年來,王霖及其同門幫導師完成了不少項目,每個月導師會按照他們的勞動情況發幾百到兩三千元不等的酬勞,“大頭都被"老闆"賺去了”。

  王霖留心觀察,發現不少導師都會經常在外邊接項目,並把項目分解給門下的博士,每個博士再帶領老闆門下的一些研究生形成一個小團隊工作。

  與王霖有著類似煩惱的在讀研究生不在少數。到研究生層次,有的師生關係已經異化為一種赤裸裸的“雇傭關係”,學術水平根本就難以提高,這已經成為人們公認的事實。

  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王建民教授,曾經就“擴招中的碩士研究生培養質量問題”做過專門的調研。在對高校導師的調查問卷中發現,經濟、法律、管理等熱門專業,一位導師名下的在校研究生數超過20人的比較常見。另外,一些教師為了增加收入忙於在外“走穴”,開辦或參與各種培訓班、輔導班,一身兼多職。這種結果,只能使研究生的質量下降。

  一位大學的中文系教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末讀研究生的時光,“那時候導師總共才帶4名學生,我們經常在導師書房聆聽老師授課,到飯點大家圍在一起吃飯,其樂融融。現在我每級帶三四個研究生,總共帶了15名學生。我自己還要做學術研究,分身乏術,實在做不到對每個學生都悉心培養,並且現在研究生自身的能力也有很大問題,能踏實做學問的太少。”

  這位教授指出,擴招給高校研究生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教育資源緊張,包括師資力量、科研設備、經費等;二是生源門檻降低,學生整體水平下降。

  與本科生的培養模式不同的是,對於研究生培養質量來説,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種規定,而是真正的導師負責制,即導師對學生的招生、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然而,我國高校對老師的評價缺乏合理的監督和評價機制,並不看帶學生的質量如何,而是看“參加過科研工作或發表一定水平的論文、著作”。

  研究生擴招在一定程度上稀釋了教育質量,在導師越來越“忙”的同時,研究生的論文也越來越“水”。在教師層面,他們共同的感受是很多研究生無心向學。5月17日,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發表博文《走過場的大學》,稱“無論是設計,還是論文,都是糊弄,而且已經糊弄很長時間了”,“ 很多答辯會,就變成恭維大會,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張鳴認為,出現這樣糊弄式的教育,關鍵是體制原因,高等教育從本質上講,是個嚴進寬出的結構,“加上這些年擴招,大學膨脹,蘿蔔快了不洗泥,寬出,就更加寬得沒邊”。

  就業不樂觀凸顯定位之惑

  距離畢業僅剩下不足一個月,北京某大學歷史系碩士林彥還在為工作糾結:選擇在北京做社工還是到山東老家一所縣中學當歷史老師。

  林彥有些後悔當初的選擇,在山東曲阜師範大學畢業時,一門心思考研,當年沒考上還在家拼了一年。現在林彥想當老師,結果發現不僅北京的學校招老師標準苛刻,連老家臨沂市的中學也拒絕她,僅有一所縣中學向她拋出橄欖枝,林彥自嘲道:“沒想到兜兜轉轉,以為自己飛高了,結果4年以後還得回到原點。”歷史之類基礎文科專業在市場並不受歡迎,林彥及其同學能選擇的面比較窄。“當社工,好歹戶口能解決,可是這麼多年的專業就這樣荒廢,我有些不甘心。”

  近日,北京青年壓力管理中心發佈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從近4年的數據看,大學生就業壓力呈下降趨勢;與去年相比,今年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的期望月薪普降千余元。

  研究生降低了期望月薪,但是用人單位對學歷的期望值越來越高,人才高消費成為就業市場的普遍現象,不少單位甚至出現學歷“查三代”的情況。

  “現在是招碩士幹以前本科生幹的活,招博士幹以前碩士幹的活,儘管單位新人學歷高了,技術水平卻並沒有上升一個層次。”一家軟體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他的話也得到一位媒體總編的認同。這位總編講到,以前報社招聘的學歷要求是本科及以上,這兩年都要求是碩士研究生,應聘者絡繹不絕,“招六七個人能收到兩三千份簡歷”,不過有的新人業務能力堪憂,“新聞系碩士連消息導語寫得都不規範,真不知道現在的學生都學什麼了?”

  麥可思研究院的最新調研數據顯示,2012屆本科畢業生計劃國內讀研的首要理由是“就業前景好”。然而,讀研後找工作真的會容易嗎?《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表明,自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的2005年開始,一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均不及本科生。有很多碩士研究生就業層次與本科生就業範圍重合,無疑導致了就業競爭更加激烈。

  前幾年,為了適應市場的需要,一些高校將部分碩士研究生三年制培養模式改為兩年為基礎的彈性學制,其“探索”的結果是學生學術水平下降,同時也沒有受到市場的過多青睞,到現在大多數已經悄悄改回三年制。

  不過,日前,中國農業大學宣佈擬將農大碩士研究生的修業年限將一律變為兩年制。農大校長柯炳生表示,這些年碩士生就業率低於本科生和博士生,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未來碩士生培養定位,要從學術型轉為應用型。

  對於研究生,高校培養人才的定位搖擺不定。是按市場規律辦學,還是按教育規律辦學?培養學術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兩種辦學思路一直在打架。大多數讀研的學生,他們的初心並不是要從事學術,不少高校對擴招進來的研究生仍按學術型培養,畢業出去後卻與社會需求脫節,造成學術資源、社會資源的浪費,也是學生青春的浪費。

  切勿走上本科擴招的老路

  如今,考不考研,成為擺在很多本科生面前選擇的難題。考研大軍浩浩蕩蕩,考研熱高燒不退。201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考,考生總人數達到169.6萬人,相比去年有了9.6%的增長幅度。

  在研究生持續擴招的鼓勵下,不少學生為了考研,本科時期繼續延續著應試教育,雖然踏入研究生之門,學術研究水平卻不高,讓學術資源無限攤薄,高校對其“寬進寬出”的做法,也讓學術標準不斷降低。而令人憂心的是,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又順利進入博士階段,走上學術研究之路,做出的學問極其平庸,與人們對創新型人才的期望相差甚遠。

  研究生擴招在滿足社會對高層次人才需求的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教育部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提出建立動態調整機制,限制畢業生就業壓力大、社會需求不足的學科和專業的招生規模,堅決限制科研項目和經費缺乏、培養能力明顯不足的招生單位和學科專業的招生規模。

  從本科生13年擴招之路來看,擴招不是提高人才素質、緩解就業壓力的靈丹妙藥。大學本科生擴招之後,中國一躍成為世界上高等教育規模最大的國家。但是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開始出現,高等教育走上了粗放型發展的路子。

  如今,研究生擴招似乎正在重復著本科擴招的老路。學者楊東平擔憂地指出,研究生擴招應與培養質量相聯絡,如果沒有培養制度和教育內容的改革,僅僅是數量的增加,容易導致學歷貶值。

  的確,如果大學不做好內涵提升,還無限擴大在校生規模,這就偏離了大學的原來意義。高校由規模擴張向內涵發展轉型,不能片面追求數量,還需要從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入手。

熱詞:

  • 擴招
  • 本科招生
  • 碩博
  • 剎車
  • 導師負責制
  • 彈性學制
  • 研究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