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1927年甘肅古浪8級大地震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2日 12: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新華網,作者:陳志泰 馮學才 賈雲鴻,原題:《1927年甘肅古浪8級大地震》

    1927年5月23日(農曆四月二十三日),古浪發生大地震。微觀震中位於武威南沈家窩鋪附近,震中烈度Ⅺ度。這次地震波及範圍廣,對鄰近幾省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甘肅的敦煌、青海的都蘭、陜西的西安均有震感。波及最遠達700公里。在武威之武威城、塔兒莊、張義堡、古浪之黑松驛、黃羊川範圍內破壞極為嚴重。根據地震的破壞情況,地震形變帶的展布及發震構造特徵等分析,其宏觀震中應在武威、古浪交界的水峽口附近。

一、前人調查史

    古浪大地震發生後,當時未能組織專業性的調查和研究,地震現場的資料僅在一些報紙、刊物和當地的縣誌上略有報導和記述,震區及其鄰近地區的外國傳教士也寫了些對古浪地震感受的信件。這些材料粗略地記述了有關這次地震的破壞情況和震情。震後袁復禮教授曾到古浪震區進行過考察研究。

    系統地進行大震考察是在解放以後。1954年鐵道部勘測設計院、甘肅省農林廳水利局黃羊水庫地震調查隊、省工業廳調查組等單位為修黃羊河水庫對古浪地震進行了考察和訪問,編有報告及照片集。同年,中國科學院周光、劉秉俊二位先生也赴古浪震區作了考察,重點對冬青頂--沈家窩鋪地震形變進行了考察和分析。

    1958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郭增建等組成“地震預報考察隊”到古浪等大震現場進行地震前兆現象的實地調查。

    1972年、1974年和1975年原蘭州地震大隊地震地質隊曾先後對天祝、古浪、武威一帶的地質構造情況、地震構造背景和冬青頂--沈家窩鋪地震形變帶做了大量工作,並在武威、古浪地區作了地球物理探測(主要是淺層電法),對北西向及東西向隱伏斷裂的延展情況進行了物探綜合分析研究。

    1978-1979年,蘭州地震研究所滕瑞增、呂田保和賈雲鴻等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再次對古浪大地震進行了考察研究,重點收集了有關地震形變帶的資料。通過考察訪問初步確定了大震主要形變帶的展布、特點及其力學性質,同時對基岩斷裂、地貌、第四紀地質等情況也作了調查研究。

    1983年蘭州地震研究所柴樹驊等及武威地震辦康有理也對地震形變現象進行了考察、訪問。

二、地震災情及地面破壞現象

    古浪地震發生後無論是地面形變,還是對建築物的破壞都是極其嚴重的。據調查,當時地面運動具有較強的方向性,以南北方向震動為主,東西方向次之。由地面運動造成的噴水冒沙,井、泉乾涸或增生新泉的現象極為普遍。

    古浪地震的Ⅳ度破壞區長達600公里,據《甘肅地區地震資料年表》(蘭州地震研究所1979年)記載及調查資料,這次地震破壞嚴重的地區在古浪縣城及其以北的雙塔、泗水和黃羊河、雜木河一帶。建築物破壞嚴重,窯洞全部倒塌,房屋倒塌90%以上。震區西南部為高山區,人煙稀少,破壞情況不詳。現將破壞重的地區作一介紹(見圖)。

1.Ⅺ度破壞區

    主要分佈在古浪縣城及其周圍,雙塔、水峽口、沈家窩鋪、冬青頂一線,古城、塔兒溝、張義堡等地區。

    (1)古浪縣城及其附近地區。《古浪縣誌災異》記載:“民國十六年丁卯之夏四月二十三,古浪發現(原文如此,應為”發生“--編者)空前之大地震。是日也天將曉,初震一次,其勢尚微,不過床榻之滉漾,釕扣之鳴響而已。人之由夢中警覺者,以為震搖已過,多數未曾防避。甫逾片刻,二次又來,霹靂一聲,谷應山鳴,數十丈之黃塵,繚繞空中,轉瞬天地異色,日月無光,城郭廬舍化為烏有,山河改觀,閭巷莫辨,號痛之聲,遠聞數裏,號稱三百戶之縣城,壓斃男女七、八百口,全城房屋,頹倒無遺,其未曾搖倒者僅南街之燃燈佛樓(現已拆除),北街之楊家牌坊……統計城鄉死亡人口四千有餘,牛羊馬匹數達三萬。”縣城及其附近的古廟,如百子宮、石門山廟、三聖宮,聖母宮、三官樓、三師殿、北極宮、老君閣、新龍廟、土主廟、雷祖廟等,地震時完全傾廢;城池、衙署、司法署、公安局等政府用房完全傾圮;就是建築比較好的政府公署和天主教堂也大半搖平。縣城及其附近的地裂縫、土疙瘩群、井水漲落現象也極為普遍。由此可見古浪縣城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

    古浪縣城周圍的破壞,據《古浪縣誌災異》記載,“周圍五十里內變為丘墟,壓斃人民數千”。據考察古浪城東自東嶽廟,南至黑松驛之大坡頭,西至西川(沙河溝)之小幹溝,北至胡家邊,距城約50里外,慘狀一耳,古浪以東的黃羊川一帶地裂縫很發育,房屋破壞嚴重;小幹溝木架結構房屋全倒,墳墓搖平,樹梢拂地,山上平地裂縫很發育;黑松驛一帶地裂縫很多,以近南北向為主,房屋幾乎全倒,僅存娘娘廟和磨坊各一座,長城坍塌多處;胡家灣房屋全部震倒,山頂搖酥,裂口、裂縫很多,震時裂縫一張一合,震後地面凹凸不平,即使堅硬的地方也出現了寬0.5米的裂縫。

    (2)雙塔。地震使民房、寺廟與城墻全部倒塌,城內僅木牌樓傾斜未倒,田地內裂縫甚多,平地沉陷成溝,寬約5米,長200米。

    (3)水峽口。民房幾乎全部倒塌,樓房與平房全部傾倒。大佛寺傾圮,廟內石碑全向西北扭轉倒下。在河灘及山腳,震裂處甚多,同時還發生了大規模的山崩,巨大的石塊從山上落下,在其附近花崗岩體內産生了基岩裂縫,最寬者達0.5米。

    (4)沈家窩鋪、四台、冬青頂一帶。房屋全部倒塌。地裂縫、地震陡坎極為發育,形成以北西西向為主的地震形變帶,穿越溝谷、山脊,基岩裂開並有陷落現象。

    (5)古城、塔兒溝、張義堡等地區。房屋、廟宇幾乎全部倒塌。地裂縫發育,山石崩塌嚴重,並有井、泉漲落現象,尤其張義堡盆地內噴水冒沙較為普遍。

2.Ⅹ度破壞區

    主要分佈在武威周圍、泗水、黃羊鎮、金塔、南營等地。

    (1)武威縣城及其附近地區。《盛京時報》第五版記載:“涼州(今武威)于本年五月二十三日晨刻,地忽大震,一時山谷崩裂,日暗無光,城市廬舍倒塌者十之六、七,繁富之區,化為丘墟,數千年之古跡,同時浩劫,哭聲震動天地,萬井為之無煙,歷來震災未有若此之慘酷劇烈者。茲經詳細調查,僅武威一縣,計壓斃人口三萬五千四百九十五人(原有人口八萬多),牛馬羊畜二十二萬二千零九十五頭,倒塌村莊一萬九千三百九十九座,房舍四十一萬八千四百四十二間,崩裂田地約十二萬三千六百六十九畝余,其餘雜物等件,傷損不可以數計。堅實的武威縣署房屋以及外國傳教士的教堂均被震倒。”新通志稿載:“羅什寺鎏銅塔頂高五尺余,……民國十六年四月地震塔圮,頂墜地,裂為數片。地震時大城四門磚樓(共廿四個)倒廿三個,只留北樓,土垛口落下。十三層高的羅藏磚塔只余一人高,清真寺、大廣寺二塔傾圮。廟宇震廢殘缺不全,房屋倒約十分之三,縣署倒平,縣署倒房萬餘間(原文如此,疑為百餘間--編者),縣長斃命。傷之逾千,街道有裂縫不寬。”

    在武威縣城附近破壞亦較嚴重。城北周家莊房子倒塌80%,海藏寺山門、三殿、後殿等均倒,塔亦倒,只有大殿、石碑未倒,還有地裂縫、冒水現象;城東北大雲寺姑洗塔、清應寺、清應塔、尼姑廟、馬神廟均有部分倒塌;城南民房倒塌百分之十至十五,南城外河岸潮濕地有裂縫;城西的關城廟雖未受影響,但觀音閣的觀音佛搖倒,觀音閣檐瓦墜下,文廟東廊房倒塌,牌樓倒塌一角。總之,在武威縣城附近及其東南、西南地區破壞較重,縣城之南,大河驛以北--柏樹莊一帶破壞輕,為低烈度異常區,武威附近地形變現象也很發育。據記載,南山口山崩,壅流成湖,並有寬大的裂縫和噴水冒沙現象。

    (2)黃羊鎮。全城半數以上房屋倒塌,未倒者亦多傾斜,城外財神廟、牛王廟、三官廟、玉皇閣全部倒塌,西城樓震倒。

    (3)金塔。民房倒塌70%-80%,塔原高20米,震後僅剩一人高的土墩子,牌樓震塌。有地裂縫和噴水冒沙現象。

    另外,泗水、蘇家湖、南營、紅水河等地區破壞也較嚴重,房屋、廟宇大部分倒塌,地面出現許多裂縫。

3.Ⅸ度破壞區

    包括永昌、土門等地區。永昌縣城:據調查震時城墻塌落,垛口倒約三分之一,四個城門樓倒。玉皇廟全毀,僅鐘樓無損。民房塌平過半,人壓死甚多。城北地裂涌水。土門一帶有的地方房屋倒塌約40%-50%,山上裂縫很多,崖坎震塌,泉水震涸。

熱詞:

  • 甘肅
  • 古浪
  • 地震
  • 民國
  • 8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