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沈開未:好人的力量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0日 14: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警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沈開未愛笑,一笑滿臉褶子。

  23歲參加公安工作,19年來,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公安局寺頭派出所副所長沈開未幾乎一直與大山、泥土和莊戶人家打交道。

  這位“泥腿子”警察,個頭不過1.6米,膚色黝黑,身處大漢輩出的山東,他屬於“扔人群裏就找不到”的人。只有循著笑,你才能從人群裏把他“拎”出來。也只有循著笑,你才能讀懂,他和山區那些貧困百姓,怎能走得那麼近、那麼親。

  13歲的馮海藝記得,第一次接受沈開未捐助的時候,這個警察叔叔一直在笑——笑著勸她別擔心學費的事,叔叔會一直管到底;笑著勸她一定要好好學習,別為一點困難就放棄。笑容從眼角的紋路化開,讓小姑娘很安心。

  她不知道,其實這位叔叔家裏借的債,比自己家多得多;她不知道,這位叔叔有個兒子,和自己一樣大,但因為一場車禍,他的智力回到了五六歲水平;她也不知道,在命運多舛的人生道路上,這位叔叔還幫助了好多人。

  幾乎所有接受過沈開未幫助的人,一開始都不知道。

  但他們知道在提及沈開未時一定會用那特有的山東方言説上一句:“他是個好人吶!”

  畢業就還債,卻越還越多

  2012年3月,因為接受採訪,沈開未一家三口難得到飯館吃頓飯。

  飯畢,13歲的兒子沈華希堅持打包,每一滴湯汁都不放過。他的右手使不上勁,勺子一次次在盤底撞出“嗒嗒”聲,嘴裏含糊不清地念叨著 “乾淨”一詞,激勵自己。

  2009年6月的那場車禍,讓他的右手至今只能半蜷,智力也受損嚴重。

  孩子並不饞,他的“節約”舉動,幾乎是下意識的。妻子陳玉蓮的眼圈紅了又紅,“可能我們老提欠債的事,在他腦子裏刻下了。”

  沈開未的還債生涯,其實遠比車禍來得早。

  1993年,剛分配到臨朐縣九山派出所的沈開未,成為家裏唯一一個“吃公糧”的人。第一筆253元的工資裏,他拿出一半替重病的哥哥還債。

  之後,父母先後十多次重病住院,在兄弟姊妹七人中,他承擔了全部醫藥費。

  父母去世後,兒子又遭遇車禍。

  19年來,他的欠債從幾千、幾萬,到十萬、二十萬,工資似乎永遠沒有跑贏債務的一天。

  最窮的時候,“每天花的每一筆錢都要借。”2006年,沈開未賣掉了家裏唯一值錢的房子。他一直記得下定決心的那一天。他已經連80塊錢電費,都不得不向人借,但父親住院的繳費單,還是雪片般飛來,每天至少2000元。“不賣房,難道眼睜睜看著老人有病不能治?”

  隨後五年,一家三口的吃喝拉撒,全擠在一間10多平方米的簡易房裏。

  “幫人這件事,是最不能等的”

  沈開未的捐助生涯,和他的欠債生涯開始得一樣早。

  還是1993年,他搭同事的車去臨朐,中途趕上個案子——有位老漢和人吵架,情急之下拔了人家的樹苗。當時派出所給他兩個選擇,要麼罰款200元,要麼拘留15天。

  老漢蹲在墻角,長長地吧嗒了一口手卷的劣質煙,低頭想了一會兒:“我跟你們走吧。”

  沈開未心裏説不出地難受,“這些莊戶人家,幾個月可能也花不了10元、20元。”

  他塞給老漢50元,這是他第一次捐助。

  “千萬別覺得錢少。對真正需要的人,一點點錢也能讓他們的生活有特別明顯的改善。”這個念頭貫穿了他19年的捐助生涯。從警至今,他已經救助了30多個困難群眾,其中長期救助的有近10個。

  76歲的馮義祥是其中之一。

  2010年,沈開未第一次見到他,他正躺在土坯房裏的破床上。因為肺氣腫,老人的身體不能動彈。他只能一直盯著由竹枝編制的屋頂。下雨時,雨水會沿著枝椏四散淌下來,滴在他的臉上。

  沈開未的心像被石頭狠狠砸了一下。買米、買油、收拾房子……他開始隔三差五鑽進小屋,時不時塞點錢給馮義祥的老伴——老兩口除了每月110元的低保,沒有任何收入。

  有人勸他:“你先把自己的債還完再幫人不成麼?”

  沈開未説:“幫人這件事,是最不能等的。要是等還完了債再幫,我也許還惦記買房呢。買完房我還想買車呢。這樣等下去,説不定我這輩子也幫不了人。”

  去年冬天,他帶來500公斤炭。

  500公斤炭,每公斤1.2元錢,並不是小數目。更何況,沈開未給寺頭鎮的好幾家老人都送了500公斤炭。那個月,他2000多元的工資,幾乎全花在買炭上了。

  又有人勸他:“你好歹省著點捐!”

  沈開未對還債與捐助這筆賬,一直算得很清楚。“每年還2萬元的債,做4000元的捐助,就算這4000元都拿來還債,也不過是把10年能還完的債,減到了9年。”

  僅僅多欠一年債,卻能收穫無數次助人後的快樂——沈開未的算法,讓每一個打算勸他的人,無言以對。

  14次“不請自來”的背後

  2010年夏天,寺頭鎮王莊村康、王兩家的滴水檐,見證過沈開未的14次“不請自來”。

  因為兩家的滴水檐和排水溝都緊挨對方的地界,每一場雨對地基的沖刷,都會讓雙方暴跳如雷。

  頭痛不已的村主任恨不得撒手不管,“這兩家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讓他們打,打出事來就好辦啦,該抓的抓,該判的判!”

  沈開未卻選擇主動入戶談心,尤其是下雨天,雨還沒下,人已經到了門前。前前後後他總共去了14次。14次“不請自來”後,下雨成了一件讓康某臉紅的事,“沈所長,你再來我們就真過意不去了。”終於,兩家共同用水泥加固了排水溝和路面,一切重歸於好。

  曾經的看守所工作經歷,或許能解釋沈開未對每起糾紛的極度重視。那幾年,他每年都會和五六個死刑犯面對面,“絕大部分殺人的由頭,都是些小事。”

  由頭與結果的巨大反差,讓沈開未對每起糾紛的心弦,從此繃得極緊。為一次調解跑七八趟,對他是家常便飯。

  沈開未三個字逐漸成為品牌。有的老百姓遇到糾紛,點名“讓沈警官過來給評評理”!

  沈開未的耐心,並不僅僅表現在糾紛面前。

  腦癱多動症患者孫某,親身經歷過沈開未的耐心。

  2010年9月,沈開未和同事上門給他採集身份證照片。“他的頭不停地動,跟他説話他又完全沒反應,我們的機子又沒法連拍。”大家都覺得,這身份證照片沒法拍了。

  沈開未不接受。他嘗試著發出特別大的聲響,讓孫某的身體有一瞬間的靜止,又嘗試著在這一瞬間同時按快門。2個多小時,120多張照片,沈開未的耐心終於有了回報,照片上的孫某姿勢端正,眼神專注,看上去全無病容。

  諸如此類的小事,沈開未做起來極其自然。這是最讓同事李海明佩服的地方,“要不是真拿老百姓當親人,絕不能想這麼細、做這麼自然。”

  “好人好報,不是報應的報,是回報的報”

  1994年,沈開未收到一筐紅蘑菇。

  那是深山裏的宋大爺執意送來的。山裏人記不住孩子的出生年月,也不知道戶口卡的重要,直到孩子考上大學要遷戶口卻找不到戶口卡,一家人才著了急。

  補辦戶口需要找身邊的人核實出生日期,沈開未為此跑了好幾趟深山。

  老人過意不去,親自翻山把蘑菇送到沈開未手裏。

  沈開未起初不知道禮物的珍貴。

  很久以後,他才知道,這蘑菇是山裏人最珍貴的禮物,攢夠一筐,至少要3年。

  蘑菇在房樑上一直挂到了第二年,沈開未每天都會忍不住抬頭看一看。

  這是他第一次受震撼,“自己做的一點點分內事,群眾卻會報以這樣深厚的感激。”

  對沈開未來説,這樣的情意彌足珍貴。

  這些質樸的情意給了沈開未強大的精神支撐。

  每一次接近絕望,記憶裏的這些情意會讓他精神振作起來。“其實好人還是有好報的,不是報應的報,是回報的報。”

  他記得,調解糾紛時,村民們扔下農活給他幫腔,氣還沒喘勻,聲已經傳了過來:“你不信沈警官你信誰?”

  他也記得,路過村莊時,幫扶過的老人們圍著他説話,他一次次想揮手告別,老人們會一次次抓住他的手,不讓他把手抽出來。 

  83歲的董大娘是唯一會把他往外趕的人。

  她住在九山鎮的山坳裏,眼睛已經看不清人。沈開未每一次翻山越嶺來看她,她總要攔著:“你別來,跑一趟這麼遠,我又看不見,你在家裏照顧孩子多好!”

  沈開未更期待的“回報”,不是情意。

  每次考完第一,馮海藝都會給沈開未打個電話。她知道,對沈叔叔來説,這是最好的禮物。

  認識沈開未之前,這個連續5年考第一的小姑娘,已經沒錢去讀下一年的書了。

  2010年,得知此事的沈開未答應一路資助她,直到大學畢業。

  沈開未曾歷經的無數困難,讓他對別人的絕望分外敏感。“我上警校那會兒,也是沒錢,差點就讀不下去了。”他説,“如果自己的輕輕一推,能讓他們從此擁有一片新天地,就是最讓我高興的事情了。”

  “我的父親愛我,我更愛我的父親”

  車禍前的沈華希,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

  出事前一週,他的作文還上了學校的展示墻。沈開未至今記得文章的開頭:“我的父親是一名人民警察。我的父親愛我,我更愛我的父親。”

  兒子昏迷了整整63天。但沈開未沒有請一天假。

  沈開未當時分管臨朐縣看守所的未成年在押人員。

  “我最心疼的怎麼能不是他?”在兒子略顯遲鈍的眼神面前,沈開未有時會忍不住微微低下頭,“但他是一個孩子,那裏有那麼多孩子,改造關頭最怕的就是撒手不管……”

  妻子陳玉蓮不是沒怨過他。

  結婚至今,沈開未的工作崗位一直都在大山深處,最遠的九山派出所離縣城100多裏。

  到家的沈開未總是很累,倒頭就睡。陳玉蓮慢慢習慣了靠自己。家裏買了500公斤炭,她自個兒用小車一趟趟推回家。

  她最怕聽旁人説:“這活該是你家男人幹的啊!”

  每次聽完,回到家的陳玉蓮都會忍不住發脾氣。

  但發完脾氣,她又會默默自責,“當初就是衝著他心好才嫁他的,如今又為這個怨他,似乎説不過去。”

  妻子的自責,帶給沈開未更大的歉疚。“她對這個家的付出,比我多太多了。”

  如今,兒子身體情況一天天好轉。這讓沈開未夫婦稍感欣慰。沈開未一下班,就給孩子按摩、輔導功課。

  3月25日,記者一行來到沈家。沈開未自製了一個沙袋,幫助兒子康復訓練。

  他扶著孩子無力的右手,一拳過去,沙包被打得東搖西晃,孩子咯咯直樂,妻子在一旁微笑著鼓掌。

  陽光照在每個人臉上,一切美好得讓人有些恍惚,仿佛回到了車禍之前,孩子嚷嚷著要學游泳,妻子期待著一起旅行……

  “我記得,我都記得。等退休了,我一定能帶他們去。”沈開未把“一定能”三個字咬得特別重,只是語調裏,有些微微的顫抖。但他掩飾得很好,努力不讓妻兒聽到。

熱詞:

  • 沈開未
  • 好人的力量
  • 中國好人
  • 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