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災後重建 四川還了人間一個錦繡巴蜀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09日 1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四川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氣勢恢宏的國家博物館裏,從悲壯走向豪邁的四川給參觀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4月29日上午10時20分,當人潮涌進《再生——國際攝影師看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攝影展展館,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封投影在墻壁上、簡短的感謝信。

  “感謝全國人民,感謝國際社會對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的無私援助。”

  定格幾秒後,墻壁上的投影變幻。右邊的墻上,3分鐘長的短片《四川更美麗》開播;左邊的墻面,國外攝影家在災區采風的場景一一閃現。

  以感恩為起點,《再生——國際攝影師看汶川地震災後重建》攝影展開啟在國家博物館的旅程。在這個國家最高級別的展覽殿堂中,121幅由國外攝影家拍攝的照片將帶領中外觀眾一起,見證“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4年來,巴蜀大地上的巨變。

  重建家園,展現中國速度、力度

  彭州小魚洞大橋遺址上,“512”這個數字以一種俯瞰的姿態矗立天地間,這是觀眾看到的第一幅圖片。肅穆中帶著厚重。

  擠在三輪車上趕往重建工地的工人們眼帶笑容,重建中的213國道隧道中電焊火花飛濺,重生後的北川、映秀、青川氣派美麗……29幅照片構成了展覽的第一個板塊《重建家園》,向來往的觀眾展示著奮起重建的四川。

  “Fouryears?”當了解到僅僅用4年的時間,汶川地震災區已經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後,前來參觀展覽的外國使節們紛紛露出不可思議的表情。

  擔任此次展覽講解員的周瑾璇每到一張照片前,都要為來賓細細講解每一張照片背後的故事:“幾年來,我曾經多次前往地震災區為考察團進行解説,看著災區以不可思議的速度發生著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些照片的背後,我能深切感受到四川災後重建的速度、力度和強度。”

  展覽墻上,英國攝影師伍德蘭的感嘆仿佛對此作出回應:如果中國想完成一項使命,縱有千難萬險,也一定會辦到。

  文化傳承,推介多彩四川

  “我沒有到過四川,但這扇窗戶後面的美景,讓我嚮往。”凝望著澳大利亞攝影家麥克唐納《窗景》中的江油李白故居,來自江西的吳女士心生嚮往。“4年了,曾經對災區的擔心現在全化作了驚喜。”

  水色青青的都江堰,武侯祠綠意盎然的紅墻夾道,坐在家門前彈口弦的羌族婦女……照片前,參觀者久久駐足。

  北京清尚第一工程部的姚銳,是攝影展的布展工人。已經在展場工作了三天的他,第一次脫下工作服,以觀眾的身份走進展廳。美輪美奐的平武報恩寺千手觀音讓他忍不住掏出手機,對這幅名為《古貌依舊》的作品進行翻拍。“四川有這麼多美景,帶回去讓我的家人看看。”

  “這些民族服裝跟我們本地的少數民族服裝相似,兩者在歷史上會不會有聯絡?”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引起不少外國使節的興趣,有人向英文講解員李江濤發問。

  綿竹年畫、蜀繡、川劇、皮影……外國攝影家將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現給大家。“在四川災區,我看到政府重建的居民安置點不僅解決了災民的基本生活問題,而且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讓文化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更讓我嘆服的是,政府的援助不是一村一戶的,而且考慮到了整個村鎮的長遠發展和對文化遺産的保護。”日本攝影家佐藤成范説。

  正如展覽前言所提到的一樣,統籌謀劃、科學規劃讓四川人民重建物質家園的同時,開闢了特大自然災害恢復重建中文化遺産得到充分弘揚、文化力量得到充分彰顯、文化建設取得跨越式發展的嶄新道路,為人類保護文化多樣性提供了成功範例。

  溫暖民生幸福生活,最滿意的是百姓

  行至展覽的後半截,笑臉忽然變得豐富起來:藏族牧民喜遷新居的笑臉、平民英雄石光武和家人的笑臉、吃上營養午餐的孩子們的笑臉……在醫院,在學校,在家門口,一張張笑臉定格。

  “中國的小學建得太牛了。”這是埃及攝影師達維斯塔什的評價。“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安全的是學校,最現代的是醫院,最滿意的是百姓。”這是災區老百姓自己的評價。

  安詳的老人、晨練的百姓、幼兒園裏孩子們快樂的笑容,讓意外走進展廳的教師高女士很有感觸:“鏡頭下的災區人民,看起來生活安寧、悠閒。看到這些老人、孩子們的笑臉,心裏挺感動。”

  “幸福、溫暖、希望。”帶著孩子一起來看展覽的北京居民王女士連用三個暖色調的詞來形容自己的感受。

  無獨有偶,德國攝影家貝德諾爾茨在采風結束後也説過類似的話:“我在這裡看到災區的人們開始了新生活,看到了新希望。”

  121幅圖片,並不足以還原災後重建的全貌,卻勾勒出一幅四川災後重建的鮮明輪廓——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幫助下,四川人民萬眾一心、穿越災難、崛起危難,奪取了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全面完成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任務,書寫了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恢弘篇章。

  走完整個展館,再一次回到起點。墻壁上,電子投影屏幕的鏡頭最終定格在2011年11月23日的《人民日報》上——“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這振奮人心的宣言。

  以圖為證,災區人民不僅再還人間一個錦繡巴蜀,重建了一個新的物質家園,也重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精神家園。

  以圖為證,劫後重生的災區人民感恩奮進、自立自強,正滿懷信心創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熱詞:

  • 災後重建
  • 四川
  • 人間
  • 錦繡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