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總參某研究所總工於全:攜筆從戎的“海歸”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3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網北京3月12日電 (吳旭、李強、陳曉瑩)總參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總工程師于全院士,1992年獲得法國裏摩日大學博士學位後歸國參軍。近20年來,他先後主持和參與完成20多項重大科研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各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4項,申請發明專利14項。

  留學期間,于全先後取得多項重要科研成果,1項成果獲得法國專利,在同批留法學子中第一個取得博士學位。由於畢業論文在光纖通信理論和工程上取得了突破,解決了法國地鐵公司、電力公司光纖網絡建設中的幾個關鍵性技術難題,許多國際知名大學和研究機構極力邀請他,美國加州大學一位知名教授專門發來邀請函,而他的導師特地為他安排了一個年薪豐厚的職位。

  優越的科研條件和優厚的生活待遇對誰都有吸引力,但于全心裏卻懷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國家在並不富裕的情況下,花費50多萬元資助我出國深造,自己學有所成理應回報祖國。

  剛剛回國的于全,就見到了清華大學派來的接站領導。早已獲知他回國消息的國內眾多知名大學、科研機構和IT企業,也紛紛拋來了橄欖枝。一家地方公司希望聘請他擔任分公司總經理,並承諾將他的技術成果折算為20%的股份。

  恰在這時,一位朋友向他介紹了總參信息化部北京研究所。所領導找他談話,談的不是條件,不是待遇,而是中國軍隊目前的通信現狀以及與國外的差距,一下子點燃了于全從小在軍人家庭培養出的軍隊情結。

  “沒有強大的國防,就沒有強盛的國家;沒有現代化的軍事通信,國防神經就是脆弱的”,于全毅然選擇了攜筆從戎。

  初入軍營,于全看到了令他吃驚的一幕:為檢驗某野戰通信系統的可靠性,數百名科技工作者與部隊官兵動用大批車輛,將一台臺通信設備、檢測儀器拉上試驗場,也沒能獲得滿意的檢測數據報告。而在國外,這種檢測、論證,只需一個人運用計算機系統半天時間即可完成……

  中國軍隊在信息技術上與發達國家軍隊的差距,讓年輕的于全吃不香、睡不實。長期以來形成的沉穩性格和知識報國、科技強軍的夢想追求,迫使他迅速冷靜下來:“數十年寒窗苦讀,為的不就是有朝一日能將自己的知識和抱負施展發揮出來嗎?”

  然而,信息化建設體系之大、頭緒之多,從何入手?困難對誰都是挑戰,有的人把它挂在嘴上,但于全卻有信心要把它踩在腳下。他決定,就從計算機倣真手段建設做起。3個月後,他帶領2名助手,向著研製“野戰通信網計算機倣真系統”的目標發起了猛攻!

  500多個日日夜夜,于全他們幾乎把家安在了試驗室,夙興夜寐地編碼、修改、調試,睏了就裹著軍大衣睡一會兒,餓了就衝包方便麵。

  日子雖苦,但全身心投入科研攻關的他們卻有滋有味。那些常人眼裏枯燥難懂的計算機程序,在於全這裡仿佛如千軍萬馬一般任他調遣,經過他巧妙處理後,仿佛被賦予了生命……憑著智慧和毅力,他們終於取得成功,項目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這是一個歷史性的突破,也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從這裡啟航,于全在信息化科研領域的攻關進入一種“加速狂飆”的狀態。20年間,他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刷新著“科研履歷”,從1992年到1998年,他以平均不到2年就有一項重大科研成果的速度,先後完成5項重大軍事通信科研項目,其中4項填補國內空白。

  于全常説,搞科研就要瞄準世界一流,否則研製出來的東西拿到戰場上就要被淘汰。“軟體無線電”概念一齣現,于全就意識到一種解決協同通信世界難題的技術已悄然而至,他四處蒐集研究成果,主動展開預先研究。為了搶在“對手”前面贏得主動,他帶領2名博士、5名碩士組成的課題組,展開了一場經費、人才懸殊的“賽跑”,僅用短短兩年時間,成功研發了國內第一台“軟體無線電網關電臺”,使我軍軟體無線電技術跨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于全現在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儘管身份在變,攻關人員的面孔在變,但作為軍事科研人員,他“看重事業、看淡名利”的人生信條始終沒有變。

  多年來,無論是帶著課題組下海島、上高原,還是在上班路上、開會間隙,于全仍然保持著學生時代的習慣,每週堅持讀一本書。通信技術的最新動態、作戰領域的各種理論,哲學藝術的綜合圖書,都是他閱讀的範圍。在他看來,各學科之間並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印證、映射和促進的。一次,他得到一本關於分佈式網絡的書,如獲至寶,反復讀了近20遍,並記錄了大量的讀書筆記,直接影響了他對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認識。

  1999年,于全論證提出的軍隊成系統建設的某戰術通信網絡,得到了上級的批准。他心裏在振奮之餘又不免沉甸甸的。一方面,系統建設直接影響戰鬥力生成,壓力之大前所未有;另一方面,系統建設涉及諸軍兵種各類作戰單元和信息系統,難題之多前所未有。

  科研説效果,為戰不為看。為了集中精力攻關,于全橫下一條心:不圖虛名,不搞演示工程,一定要幹出點提升部隊實際戰鬥力的硬成果!

  于全和戰友們甚至直接把試驗室搬進了演兵場,每年用半年時間,泡在基層部隊搞試驗,參加演習任務,與官兵們摸爬滾打在一起。南方的夏天,裝甲通信車內溫度高達六七十度,在車裏呆幾分鐘,渾身上下像被海水浸透一樣,衣服一幹,白花花的一片,好像穿上了盔甲一樣難受。但為了得到第一手數據,他們始終做到設備不斷電,人員不離崗。部隊的指揮員和通信士官佩服地説,這樣的科研人,我們喜歡!

  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他&&研製的這一系統最終順利通過了各種嚴酷環境的考驗。某集團軍首長在演習結束後説:這套系統開創了一體化聯合作戰機動通信保障的新模式,是我軍戰術通信指揮的重大變革。(完)

熱詞:

  • 于全
  • 裝甲通信車
  • 一體化聯合作戰
  • 攜筆從戎
  • 總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