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倒在征途:奢華巨輪上的醜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9: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一百年前的4月15日,一艘世界頂級的豪華郵輪走到了旅途的盡頭,儘管距離目的地還有千里之遙,但斷為兩截的它註定無法完成剩下的征程,帶著無盡的遺憾,還有1500多魂靈,緩緩沉入大西洋冰冷的海水中。

  泰坦尼克,從此成為縈繞在全世界人民耳邊的名字。

  百年間,無數人為它編制了數不清的美麗故事,一個個真的、假的愛情在這艘巨輪上演,為讀者眼前蒙上了美麗的毛玻璃,一切都變得模糊起來。

  再回首看去,努力從故紙堆中分揀出當年種種,令人生出疑雲:大船上的一切,真的就是那樣淒美?

  奢華之下難掩森嚴的等級鴻溝

  無論有怎樣的懷疑,都不能否認,“泰坦尼克”號不愧是那個時代最完美、最龐大、最奢華的傑作。

  這艘耗資7500萬英鎊的大傢伙長269米,寬28米,排水量是當時空前的66000噸,可以容納891名船員和2200名乘客,堪稱龐然大物。

  若只這些還不能説明什麼,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這艘巨無霸的奢華:船上配有室內游泳池、健身房、土耳其浴室、圖書館、升降機和一個壁球室。頭等艙的公共休息室由精細的木質鑲板裝飾,配有高級傢具以及其他各種高級裝飾,並竭盡全力提供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服務水平。陽光充裕的巴黎咖啡館為頭等艙乘客提供各種高級點心。泰坦尼克號的二等艙甚至是三等艙的居住環境和休息室都同樣高檔,甚至可以和當時許多客輪的頭等艙相比。

  船上的麵包師比格斯回憶説:“……再不會有像她那樣的船了。我曾經在奧林匹克號、莊嚴號、伊麗莎白王后號……上工作過。它們都比不上泰坦尼克號。……不錯,就像奧林匹克號一樣,不過豪華得多。比方大餐廳,奧林匹克號甚至連地毯都沒有。泰坦尼克號的地毯則厚得可以沒過膝蓋……然後就是傢具,重得你都抬不動。還有那些護墻板……他們可以建造一艘更大、更快的船,可是泰坦尼克號卻把全部力量放在營建一個豪華與舒適的空間上……她的確是一艘了不起的船……”。

  用《造船家》雜誌的話説,泰坦尼克號“在許多細節方面模倣了凡爾賽宮……擺滿路易十五風格傢具的休息室,風格類似法國的小特裏亞農宮沙龍,壁爐上的雕刻作品是《凡爾賽宮的狩獵女神》。還有其它精美的浮雕和藝術作品……上等的柚木和黃銅裝飾,吊燈和壁畫,印度和波斯的地毯”。

  所有的一切,都令初次置身其中的人們感覺茫然,不知道究竟是否置身於一座宮殿?

  儘管三等艙也有大理石的洗漱池和床頭取暖設備,但是不能否認的是,從登上這條大船的一刻開始,就按照手中的船票被分出了社會等級,這種等級的差異在船上無時不在,等級之間壁壘是如此森嚴,令人望而生畏:

  “泰坦尼克”號上有一等艙乘客319人,卻使用了足足三部專用電梯;269名二等艙乘客,只能擁擠在僅有的一部電梯裏,至於人數比一、二等艙數目之和的三等艙乘客,上下甲板時只能挪動自己的兩腿,無從享受電梯的舒適。

  在飲食上,一等艙的乘客的晚餐吃的是有十道菜的大餐,其中有牡蠣開胃菜、奶油大麥鮭魚、菲力牛排、羊肉、烤鴨和甜點布丁、法國香草冰激淩等等美食;二等艙的旅客就只能享用豆湯、烘黑線鱈魚和夾心餅配雪糕,還好有雪糕可以當做飯後的甜點;輪到三等艙旅客,所能提供的只有稀粥、牛肉和馬鈴薯,與一等艙的奢華相比,這是何等的粗鄙。

  當然,這些旅客所享用的待遇,都是按照他們手裏船票的價格決定的,“泰坦尼克”號一等艙的最低票價是30英鎊一張,最高時870英鎊一張,相當於一輛豪華轎車的價錢,二等艙最低票價是12英鎊一張,三等艙最低票價3英鎊一張。

  花錢多自然享受多,三個等級艙室待遇劃分的背後,是整條大船上按照經濟地位決定的社會地位差異,在平時或許只消略略忍受就能挨過,但是真到了至關緊要的關頭,這種不平衡的社會地位還會決定很多其他東西。

  大難臨頭生存的權力由誰決定?

  以往的故事中,當“泰坦尼克”號確定要沉沒的一刻,船長作出一個極為紳士的決定:“女人兒童優先”。這道決定令後人發出由衷的讚美。

  但是,近些年水下考古的結果,將這道溫情脈脈的面紗一把撕下,露出後面血淋淋的事實:在大難臨頭的一刻,乘客所處的社會等級,決定了他能夠獲得生存幾率的大小。

  當“泰坦尼克”號上的救生艇挂上的時候,就註定了它們主要營救的目標人群,必然是更加靠近它們的一、二等艙乘客。同樣是婦女和兒童,如果真的按照“婦女兒童優先”原則執行,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三等艙婦女兒童的大量死亡,但事實是:一等艙有143名婦女,死亡4名;二等艙有93名婦女,死亡15名;三等艙有179名婦女,死亡81名;一等艙有7名兒童,死一人;二等艙的兒童共25人,全部倖存;三等艙的兒童有75名,死亡55名。

  何止如此,災難發生時,一等艙有客人319人,成功倖存的為200人;二等艙有269位乘客,倖存117人;三等艙有699人,倖存者只有172人!

  這些數字無情的擊碎了前人的溢美之詞,真實的還原了當時船上的情形:富人的妻兒優先,即使是這等命懸一線的時刻,“讓富人先走”的原則依然被完美的執行,沒錢沒地位的三等艙乘客,就只能一邊祈禱著一邊等待死亡降臨。

  不僅是生存權,便是遺體,除去一等艙乘客都一一找回外,其餘乘客都被就地施行海難,這種等級的差異足以令人吃驚。

  從登船的一刻,經濟地位決定了乘客在船上的社會地位,當災難來臨,社會地位高低便可以生存幾率的高低。

  恪盡職守的背後掩蓋幾多冤魂?

  “泰坦尼克”號船長一聲令下,絕大多數的船員很好的執行了命令:麵包師上下忙碌疏散乘客,向救生艇中運送食物,向海中投擲桌椅希冀有人能借此生存;直到大船沒頂的一刻,船上的樂隊依然在演奏,努力化解乘客心頭的恐慌和焦躁,讓乘客能夠遵從船長的命令;各級船員守在自己的崗位,努力救助更多的乘客,同時嚴格執行船長的命令--“婦女兒童優先”。甚至,當不少船員回絕了一等艙乘客的詢問。

  但是,這種恪盡職守的背後,不能掩飾另外一個事實:整個疏散場面毫無秩序可言,本應該充當指揮角色的船長,在最後一個救生艇帶著44個人放下,船上尚有1500人的時候,就放棄了繼續努力工作,靜下心來等死,甚至告訴正在努力工作的船員自行逃生。

  如此不負責任的心態,導致了本就不足的救生艇,在放下的時候大量空載,本應該滿員65人,有的只裝了44人,就拒絕再裝乘客,有的甚至乾脆裝了12個人,令本可以有千余人獲救的局面,最終只有710人逃出生天。

  正是船員們這份“恪盡職守”,讓海底多出數百條冤魂。

  生死之間是人性的高貴與醜陋

  在生與死的瞬間,有些人身上散發出高潔的氣質,如約翰雅各阿斯特四世,這位當時世界上最富有的億萬富翁,將年輕的妻子和女僕送上救生艇後,得知作為男士不能登艇後,換上最好的西服,在甲板上與人吸煙交談,再沒好似沒頭蒼蠅般亂竄,就仿佛面對的不是死亡,僅僅要去參加一場舞會般悠然,最終,他和他的男僕都死於這場海難。

  而哈利魏登納與阿斯特又不同。作為船東白星公司大股東之一,同父母出行的哈利魏登納,在大難來臨一刻,將母親和女僕送上救生艇,自己在努力救助別人的同時,拒絕了登上救生艇逃生的機會,將之讓給別人,自己決定留在船上尋找機會,最終與父親一齊遇難。

  但是,當這些散發著人性聖潔光輝的一幕幕發生的同時,人性之中的黑暗和醜陋也暴露無遺。

  作為船東白星公司的董事會主席,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在幫助一艘救生艇放下的最後一刻,縱身跳上救生艇,將1500名乘客留在船上,自己選擇了逃命。

  由於船員和水手的嚴格控制,一些乘客不是先跳水然後再努力搭上救生艇,反是想出其他的辦法,比如41歲的日本人雅文細野,以及另外一個土耳其人,為了逃生,趁著船員不注意,躲在了女人的裙子底下逃上救生艇。而這二位在海上竟悠然自得的抽起煙來,迫使小艇上其他人不得不予以警告才罷手。

  還有更讓人心寒的:比如卡西莫達夫爵士和他的妻子露西爾,發明“奇克”一詞的時尚設計師。當時,他們乘坐的65座救生艇上面,僅僅只搭乘了12個人。雖然達夫救了自己和愛妻,但是他也同樣遭受了最嚴厲的批評。人們發現,他為了儘早逃生遠離沉船,付給每個划艇的船員5英鎊。

  同一條大船上,人性的光明與黑暗,同樣的引人矚目。

  “永不沉沒”大船擊碎人類的傲慢

  在“泰坦尼克”號設計之初,曾有人提出救生艇數量嚴重不足的問題,可惜,當時被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所駁斥,在這位白星公司老闆眼中,“泰坦尼克”號是不沉的,永遠不會沉沒,“本身就是救生艇”了。

  這種自信並非出自約瑟夫布魯斯伊斯梅狂妄或者對技術一無所知,事實上,“泰坦尼克”號設計過程中,伊斯梅就曾給予許多意見,而且這條大船也確實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無論是從排水量、整體船高、航速等數據,都足以在當時的世界傲然卓立。

  偏偏就是這條“永不沉沒”的大船,在處女航時沉沒了。

  這重重的一擊不僅打在白星公司身上,更將當時人類身上的傲氣重重砸下去,讓人們回過頭來重新審視自己。

  人類從工業革命開始,用鋼鐵挑戰自然,征服自然,大陸、海洋不再是畏途,相反成為人類征服自然的見證,每一次征服自然的勝利,都增加了人類身上的傲氣,讓人類對自然逐漸從敬畏到不屑,仿佛鋼鐵文明無所不能般。

  如今,這種驕傲被徹底打碎了,自然狠狠的教訓了高傲自大的人類,提醒人類重新審視自己文明的發展進程。

  關於救生艇的爭論,當時世界輪船通行的是按照噸位設置救生艇,而非載客量,不過,“泰坦尼克”號的遇難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神經,它直接促成了《國際海上人命安全公約》的誕生,這一法律被認為是涉及國際商船安全的最為重要的公約,並幾經修訂後沿用至今。公約重新規定了救生艇和其他救生設備的數量以及安全規程,並且慎重強調要保證持續的無線電接收,這為後來的航海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人類終於低下了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昂著的頭顱,肯放下自己的驕傲,從實際出發,不再靠經驗和推測做事。

  “美國夢”碎的背後是霸權的轉移

  伴隨著新大陸上美國的長足發展,上個世紀初的歐洲,已經逐漸開始衰落。“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之中,許多是出身高貴但家道中落的母親,帶上空有高貴身份的女兒前往美洲尋找金龜婿,或是將自己全部身家換來一張船票,想越過這條大西洋航線抵達新大陸淘金,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從這個角度看,稱呼“泰坦尼克”號的旅程為“夢之旅”也不為過。

  如果將當時的白星公司狀況比作老大帝國,“泰坦尼克”號就是這個老大帝國奮起余勇發動的最後一擊,所有的希望和努力都集中在這一擊上,但是,這個帝國太老了,已經完成不了這種攻擊,攻勢尚未抵達目的地--新大陸,就轟然倒下,在競爭中宣告失敗,同時宣告了它努力控制世界霸權行動的失敗,一如身份地位的風光不再,決定每個人社會地位的只能是經濟因素一樣,舊大陸終將讓位給新大陸,老大帝國必然給新興的工業帝國讓路,將這個世界的霸權拱手讓出。

  “泰坦尼克”,承載了太多的希望和夢想,醜陋和罪惡,這種重負讓它無力承擔,或許在大西洋底靜靜沉睡,才是它的最佳歸宿。(作者:網絡新聞聯播撰稿 官君策)

熱詞:

  • 倒在
  • 征途
  • 奢華巨輪
  • 醜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