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北京大學:學生意見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7: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北京大學,食堂經理們有一“怕”,就是學生自己搞的十佳菜肴評選、十佳服務員評選。每年進行十佳菜肴評選時,學生會就在食堂外面立一塊牌子,上面列出菜名,吃晚飯的同學順手做一個標記就行。北大校園的食堂不下5個,這可以算是給食堂經理們擺了一個擂臺。

  這還不算最狠的。學生們對哪個食堂的哪道菜有意見,可以直接向自己所在院係的學生“常代表”提出來,反映到學校的相關部門。學代會常代會是兩年一屆的學代會在平時閉會期間的常設機構,每個學院的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産生常代表,專門負責收集學生對學校的意見和建議。

  很多學校想要效倣學生代表常任制的模式,但是顧慮重重。2011年年末,一場由北大學生自發組織的紀念過世的食堂大師傅李建華的活動,打破了“學生意見如狼似虎”、“學生意見很可怕”的“偽命題”。平時該提意見就提意見,但危難之時,該伸援手毫不猶豫,哪怕是對一名普通的學校職工。

  採訪中,兩種聲音給記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學生説:“給我們一個通道,能把我們的聲音表達出來,我們就很滿意了。”

  團委老師説:“能夠把學生和與他們有一些距離的集體溝通起來,幫助解決同學們的問題,使同學們的意見讓學校聽到,及時得到解決,校園就和諧了。”

  北大校園的一個特殊學校

  記者採訪時,第七期平民學校正在招生。這個學校專門面向北大校園的聘用人員,比如保安、食堂師傅、樓管阿姨和附屬醫院的護士等。從2006年重新開辦至今,已經有6期學員畢業,每期100人左右。為這件事情忙碌的不僅僅是學校工會的老師、各工種的負責人,還有北大校園的學生。

  孫宇是第七期平民學校的班主任,他是研究生二年級的學生。就在第六期平民學校開辦之前,他跟學校裏的保安、食堂師傅、樓管阿姨擦肩而過也許都不認識。現在,他在北大校園裏,也常常招來同學詫異的目光:孫宇搬家,一個小隊的保安來幫忙;到食堂打飯,打飯師傅都跟孫宇打招呼;哪怕不是孫宇所在宿舍樓的樓管都認識孫宇……

  去年,孫宇報名加入第六期平民學校的學生志願者隊伍,於是,一場從未經歷過的校園生活開始了。

  當孫宇走進自己熟悉的課堂,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同學,而是校園裏的保安、食堂師傅、附屬醫院的護士或是附屬幼兒園的老師,他們有的才18歲,有的已經40多歲。第一次面對他們的景象讓孫宇記憶猶新:“真的是爆滿。”

  北京大學平民學校其實並不是新生事物。1918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大力倡導之下,北京大學創辦了為在北大工作的工友提供進修機會的“校役夜班”。而後,以鄧中夏、廖書倉等為核心的北大學生團體組建了“平民學校”和“平民教育講演團”。

  2006年,北大平民學校重新創辦。有關負責人表示,重新創辦平民學校旨在進行新的探索:探索大學教育在進城務工人員教育培訓中的可能性,探索“高校教學資源+志願者”培訓模式的可行性。一期平民學校持續一個學年,每週有兩個小時的課程。

  “剛開始確實覺得有距離感,後來發現他們真的都很有才華。”現在回想,孫宇説,只要志願者真誠地與他們交流,這種距離感很快就消失了。

  平民學校每週三開課,課程包括學會做事、學會共處、英語、計算機、素質拓展等,每次課上除了近百名學校的職工,還有40多名大學生志願者,他們中有博士、有碩士、有本科生。這些學生志願者與學員一起上課,組織討論,為他們答疑解惑。

  去年,孫宇在北大校內BBS上看到平民學校招募志願者的啟事後,就報名參加了。“志願者都很積極,因為覺得他們不容易,覺得大家是平等的,況且平時都是他們給我們服務。”孫宇説,接觸下來才了解,很多年紀大一點的工人,他們的孩子也很優秀,他們也是引以為榮的;很多人是下班後從北大的其他校區騎自行車或者趕公交車到學校上課的。學員對知識的渴求,讓孫宇覺得很感動。

  最讓孫宇感動的是,學員到教室的時間常常比志願者早,每次都會幫志願者分好統一標誌的志願者的衣服,把作業收好給志願者。

  今年24歲的張凱是河北廊坊人,2005年到北大工作,現在是校園的一名保安隊員。2009年,他參加了第四期平民學校的課程,此後,一直堅持在平民學校開辦時當志願者。

  “當時我學習的時候,一些理財課、與人溝通的課程對我幫助很大,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志願者和老師對學員的熱情和奉獻。”張凱説,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能與他們有這麼好的溝通,還能那麼親近,“我在北京大學的工作崗位上更有自信了”。

  漸漸地,北大學生跟平民學校學員之間的交往從課上走到了課下,他們一起組織出遊,排練節目,開展演講比賽。

  就在年前,孫宇和第六期的學員們以平民學校的故事為藍本排演了一個話劇,參評海淀區志願服務創新項目獎,拿了高校第一名。孫宇至今回憶起來都覺得很興奮,他們的啦啦隊員是張凱和保安隊的同事,在別的對手看來,“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現在,就連不太露面的負責招募志願者的大三學生姚中道走在校園裏,都會經常被平民學校的學員認出來。

  專門收集意見的常代會

  北大校園一個修理自行車的舖子曾被整頓歇業一週,原因是店家服務態度不好,有時候亂收費,同學意見很大。這個問題是由北大學生代表大會常務代表委員會反映給學校總務後勤部門的,結果這個店家受到懲處,重新開業後,同學反映“好多了”。

  學生反映宿舍對面某知名公司大樓上的大屏幕晚上會影響休息,常代表立即出動,找該公司協商,最終該公司作出將關閉屏幕時間與學生作息時間調整一致的決定。

  不僅如此,學生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每年的財務預算、決算要由常務委員會決定,中間還會有審議;每舉辦一個活動,常務委員會都要派代表參加,然後收集同學意見,最終形成監察報告。

  其實,在整個北京大學校園裏,常務委員會的學生代表(以下簡稱“常代表”)只有35名,即每個院係一名,但是,他們肩負著反映同學意見、將學校有關部門的措施辦法向同學解釋的重任。為此,學生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常代會每月開一次全會,在日常調研的基礎上,討論相關問題的解決辦法,必要時會形成權益報告。

  “常代會的權益報告分量是很重的。”北京大學學生會主席、法學院大四學生馬克説,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北京大學就開始實行常代會制度。“學生會有兩套人馬,執委會和學代會,閉會期間,每個院係都有常代表,組成常代會,是執委會的監督機構。”

  信息管理系大四學生梁岩是這屆常代會會長。去年,在信息管理系召開學生代表大會時,梁岩自薦參選常代表。成為院係的常代表後,梁岩又被選為常代會會長。

  梁岩介紹,常代會分為辦公室、財務部、規章理論部、監察部、權益部、提案調研部和宣傳聯絡部,常代表均不兼任執委會職務。常代會每個月開一次全會,集中討論同學們反映的和調研發現的問題,只要有7名常代表聯名提出一份意見草案,就可以在全會上討論,最終形成提案,送交學校相關部門,如果涉及多個部門,將直接提交校黨委辦公室。

  “學校很重視我們提出的問題,他們有時不太了解學生們的想法,很願意聽同學們的意見。”梁岩説。

  馬克回憶,去年開學時,理科教學樓剛剛改造完,室內空氣不好。學校教務部門專門組織學生代表去看,他們現場介紹,學生代表現場提建議:這個地方放綠植,那個地方挂飲水機……

  當然,有些問題短時期內無法解決或者客觀條件不允許,就需要常代表向同學做好解釋工作。

  去年期末考試期間,北大校園有施工工程,噪音很大,有學生在網上發帖表示不滿。常代會馬上派人調查,整理成調研報告,並向學校的基建部門反映,基建部門調整了施工時間。但是,由於北京市的相關規定,運土方的卡車只有在晚上10點之後才能進入五環以內。於是常代會第一時間在網上公佈了基建部門的調整方案,將運土方的卡車為什麼10點之後工作的原因進行解釋,並將基建部門對土方車只在固定時間段內工作,而且不超過幾日就不會出現這樣情況的説明告知同學們,同學們也表示理解。

  “我們反映問題的時候不能覺得自己像個戰士一樣,只要是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問題都會得到很好的答覆和解決,不能激化矛盾。”梁岩説。

  而作為學生,“給我們一個通道,能把我們的聲音表達出來,我們就很滿意了。”馬克説。

熱詞:

  • 平民學校
  • 學生代表
  • 平民教育講演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