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30戶居民擠進永定河畔古廟 專家呼籲保護(組圖)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6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晨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出鏡人物:張彤 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

  岱王廟已成大雜院,居民在此晾曬被褥。

  “北京城依水而建,依水而興。水指的就是永定河,她是北京的母親河。”市政協委員、北京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與永定河打了多年交道,對她充滿了感情。張彤表示,永定河多年的變遷,反映着人們對水、對自然認識的過程,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跡,建議建設“水”文化博物館,推動這些水利遺産的保護工作。

  記者探訪

  古廟已成雜院

  永定河伴隨着北京的成長與發展,在漫長的開發利用過程中,留下了很多歷史遺跡。如今這些水利文物散佈在蜿蜒乾涸的河道周邊。近日,記者隨同永定河管理處專家一起,探訪了幾處保存較為完好的遺址。

  岱王廟就在盧溝橋西側,被宛平社區大量民居包圍,若不是水利專家引導,找到它真要費一番工夫。北京永定河管理處副總工程師龔秀英和工程師邱崇祿已經不止一次到岱王廟考察。龔秀英告訴記者,永定河曾經“野性難馴”,造成沿岸大量人員財産損失。光緒年間先後在盧溝橋西建減水壩、金剛墻、石墩鋼梁木板橋,三項工程的順利完工後,數十州縣不再受淹,是一件可喜可賀的盛事,清政府特意在盧溝橋西建起岱王廟以示表彰。

  記者看到,岱王廟山門基本保存完好,為兩層結構,下面有一道石券門。邱崇祿告訴記者,山門的二層原為戲樓,平面呈T字形佈局,這在我國廟宇中並不多見。如今戲樓上的窗戶已經破損,一些瓦片已經脫落。

  走進岱王廟,看到的就是一個大雜院。原來的大殿基本已經拆除,院子裏擠滿了自建房。但偶爾還可以見到當年的一段老墻。在岱王廟住了50多年的燕大爺告訴記者,這裡住了30多戶人家,他剛搬來時大殿還在,裏面還供着佛像,後來逐漸被毀壞。

  燕大爺家的煤棚裏還保存着岱王廟的一塊石碑,上面記載着廟宇的身世。“大院改造時這塊兒石頭沒人要,我就和兒子把它抬進煤棚留下來。”燕大爺説,他覺得這塊石碑有它的歷史價值,不該遺棄。當年院子裏本有對稱的兩塊石碑,另一塊已經被居民埋在地下當地基了。

  大壩變身橋墩

  岱王廟往西就是減水壩、金剛墻和石墩鋼梁木板橋遺址。現在原址上已經架起了水泥橋,橋上是柏油路面。而水泥橋的基礎就是當年的減水壩。

  “你看當年的大壩多堅固,100多年了依然絲毫未損。”邱崇祿指着橋下依稀可見的長條石水壩頗為感慨。他告訴記者,減水壩工程是為分泄永定河洪水而建,與盧溝橋成東西一條直線。工程由中、法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勘察設計。

  龔秀英告訴記者,永定河河道兩側類似水利設施遺跡還有很多,其中最為壯觀的一處是金門閘,位於北京與河北交界處,目前歸屬河北省管轄。

  據資料記載,金門閘建於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其作用為引莽牛河水入永定河借清刷渾。後因河底淤滯,高於莽牛河,原閘被廢棄。乾隆三年(1738)移建減水石壩於今之位置,宣統元年(1909)又重建金門閘,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龔秀英在探訪之後表示,金門閘遺址如今置身荒野,保存現狀堪憂。

  據龔秀英介紹,永定河上還有一處著名的遺跡北惠濟廟,現僅存碑亭,遺址在石景山首鋼廠區內。據了解,目前首鋼總公司有意恢復該處廟宇。

  專家呼籲:儘快實施保護

  北京永定河管理處工程師邱崇祿談到岱王廟時表示,這處水利文物不僅僅是一處文化古跡,同時也是一處抗日戰爭的紀念地。據其考證,盧溝橋事變後,29軍一連官兵就駐紮在岱王廟。

  另外邱崇祿了解到,清末時,岱王廟已經被改建成學校。民國時期是京兆師範學校,兒童教育家孫敬修曾在1916年考入這所學校。他認為,像岱王廟這樣的水利文物,蘊藏着豐富的歷史和人文信息,具有極大的研究價值,應該儘快加以保護。

  原北京市水利局副總工程師、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副會長劉延愷為水利文物保護奔走多年。據劉延愷介紹,在永定河水文化考察過程中,已經找到了北京最早的水利工程戾陵堰和車廂渠的遺跡位置,它們始建於曹魏時期,距今1700多年。另外還有求賢灰壩、記錄水位的古代水志等歷史遺跡。不論從水利研究還是文物保護方面,這些古代水利工程遺址都有重要價值。

  讓劉延愷憂慮的是,目前一些水利文物處於水利部門和文物部門管轄的夾縫中,結果變成了無人監管。對此劉延愷呼籲,在恢復永定河水環境、開發水岸經濟的同時,應加強對水利文物的保護。

  部門説法:保護工作需要過程

  劉延愷透露,水利部已經提出加大水文化遺産保護的相關要求,但具體實施還需要一個過程。“我們希望對水利文物實施保護越快越好。”

  記者在北京市文物局網站查詢發現,永定河周邊的大王廟、水尺等水利文化遺跡已被納入市區文物保護單位,但岱王廟、減水壩仍然榜上無名。

  豐台區文委文物科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岱王廟屬於豐台區暫保文物,已經了解到目前的一些狀況,正在研究保護辦法。

  岱王廟院內居民向記者反映,現在時常有專家學者或文物部門人員到岱王廟考察,並攝像記錄,但保護措施卻遲遲沒有實施。龔秀英等水利專家表示,將文物騰退修復是最好的保護辦法,但目前院內住戶眾多,騰退難度不小,當務之急是對山門等保存較好的古建進行搶修。

  委員建議:建博物館推動保護

  作為水利工作者,市政協委員、北京市水利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張彤與永定河打了多年的交道。她指出,永定河在自然、人文、水資源等各方面都沉澱着深厚的文化。

  在做首鋼工業區規劃時,張彤負責其中永定河的水資源規劃,其間收集整理了大量水利文化遺跡資料,包括三家店龍王廟、鐵錨寺、龍泉務古瓷窯等一系列和永定河相關的文化遺産。

  張彤表示,永定河開發利用的歷史,實際承載着人類活動與自然界關係發展變化的各個階段。這些階段包含了人們對水認識的各個過程。永定河從有水到無水,也反映了城市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經驗教訓。從生態角度來講,永定河從一種健康的生態系統,到生態失衡,甚至退化,幾至荒漠化。再到目前付出極大代價進行修復,都反映出人們對水的認識過程。從畏懼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要戰勝自然,到目前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張彤認為,永定河是反映北京地區人與自然問題最典型的代表。而大量水利文物遺跡見證着這些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保存和價值。她建議,應在永定河附近建設“水”文化博物館,不僅要將各種水利文物的實物或資料納入其中,還要關注水利工程,污水治理再生利用等。把博物館建成素質教育基地,既帶動水利文化遺産的保護,又要潛移默化地向市民傳遞敬畏自然,人水和諧的理念。

  晨報記者 王歧豐/文

  首席攝影記者 蔡代徵/攝

熱詞:

  • 永定河
  • 古廟
  • 古代水利工程
  • 遺址
  • 河畔
  • 灰壩
  • 人水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