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玉樹地震兩年記 定居的牧民和重生的城市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3日 07: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玉樹牧民新居。

地震時才9個月的拉吉永措。(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玉樹縣重建的學校。

孤兒學校的新校區。(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大部分牧民自願不再“逐水而居” 入住新房讓他們的生活更有保障

  先建住房最後建政府機關 青海省預計今年年底將完成重建主要任務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在雪山之巔,蒼黃的大地上綠草待發,玉樹草原又迎來了新的春天。

  聽説是廣州媒體的採訪,31歲的珍夏情緒激動。兩年前的一幕幕又映入眼簾。2010年4月16日,廣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置自身安危于度外,奮力從倒塌的房屋中救出他的外甥女拉吉永措,但他卻永遠地失去了自己的妻子和妻姐。

  逝者長已矣!2010年4月14日淩晨的青海省玉樹縣的兩次地震,造成2220人遇難。隨之而來的是災區的重建。“2012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玉樹地震災後城鄉居民住房重建任務,實現投資150億元以上,確保基本完成恢復重建主要任務。”4月11日,青海省官方定下了重建的目標。

  兩年來,災後重建所改變的,不僅僅是玉樹城鄉的建築外貌,逐水草而居的粗放遊牧生活,也將從此逐漸淡去。

  文、圖/本報記者杜安娜 通訊員才仰

  “苦幹三年跨越二十年”

  新房像五彩石散落高原

  從隆寶鎮南邊的山坡上,俯瞰著山下的鎮區:藏民新居整齊地排列,雪水化成的小河穿鎮而過,淺灘上一群牦牛慵懶地享受著陽光。湛藍的天空下,白雲低得觸手可及。

  兩年前玉樹地震,縣城所在地的結古鎮和距縣城70公里的隆寶鎮,是受災最嚴重的兩個地區。作為第一批玉樹災後重建項目整體交付的地區,隆寶鎮涅槃重生。

  38歲的更陽是隆寶鎮的鎮長,在這片土地上,他已經生活了20多年。在過去兩年裏,他見證並親身經歷了隆寶鎮的災後重建。“地震奪走了我們100多位同胞的生命,但今天的隆寶鎮,已經脫胎換骨。”

  隆寶,只是玉樹州的一個縮影。地震,在帶給玉樹創傷的同時,也給了玉樹跨越發展的機會。“苦幹3年,跨越20年!”類似的標語,在重建的工地上,隨處可見。

  從德吉嶺前往隆寶鎮鎮區的路邊上,人們不時可以看見散落的牦牛屍骨。“前幾天這裡下了一場大雪,大部分草場都被掩埋了,全鎮因此損失了10000多頭牦牛。”更陽的聲音略顯低沉,“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僅僅依靠畜牧業,太脆弱了。”

  據鎮長更陽介紹,隆寶鎮全鎮居民1400戶、8000余人,絕大部分都是牧民。玉樹地震之前,除了100多戶集中居住在鎮區外,其餘的1200多戶都散居在各自的草場附近,跟著牦牛群一起逐水草而居,大多住在帳篷裏。

  根據地震後的重建規劃,隆寶鎮在德吉嶺和鎮區設立了兩個集中居住點,其中德吉嶺600多戶,鎮區800多戶,基本能夠容納全鎮8000人口。

  爬上鎮區南側的山坡,整個鎮區盡收眼底。800多戶新居,外墻分別是紫色、橙色、黃色、白色和淺藍色,屋頂則全部是天藍色,宛如一塊塊五彩石,散落于高原和藍天白雲之間。

  遠遠看去,這些新居都像火柴盒一樣,但走近才發現,每所房屋都有不同的房形,有的是L形,有的是“凹”形,房檐上無一例外地貼有精美的藏式圖案。

  在鎮區東西走向的兩條主幹道旁,沿街開了不少小商鋪,有賣日用品的,也有餐館,還有美容美發店。

  記者隨意走進一戶院子,主人羅增珠熱情地歡迎我們參觀。

  院子的中央有一個紅色的玻璃房。房內面積僅六七平方米,擺放著兩張小床,還有幾盆花。這是羅增珠用舊房拆下的窗戶搭建的“陽光房”。

  羅增珠現在不再放牧,他參加了保護三江源自然生態的10年退牧換草項目。退出草場後,他每年可以得到5000元的補貼,以及1000元的牛糞出售補貼。此外,每年的五六月份,他做些蟲草生意,能掙兩三萬元。其餘的時間裏,就開著麵包車跑跑運輸,掙點零花錢。

  “10年後,如果其他生意不行,我還可以把草場拿回來,接著放牧。”羅增珠説。

  “孩子長大了不會再放牧”

  未來發展依靠商貿和旅遊

  在更陽看來,集中居住,一方面提高了牧民們的生活質量。“就説電,過去即便有太陽能,也只能照明,現在電線拉進來,你想買什麼電器都可以。”

  “另一方面,牧民們的生産方式也改變了。”更陽告訴記者,牧民過去單純依靠畜牧,掙不了大錢,一遇到雪災就損失慘重。集中居住後,原來遊牧的牧民就可以釋放出部分勞動力,從事鎮區裏的服務業。

  記者發現,在不少牧民家中都有藏獒,牧民告訴記者,一隻小的藏獒,能賣兩三萬元,不算好貴。養藏獒是不少牧民的副業,很多搬進新村的牧民都養著藏獒。

  隆寶鎮地處玉樹州西北,位於三江源保護區的中心。更陽認為,減少粗放的遊牧比重,還有利於保護三江源的自然生態。

  他指著一名背著書包去上學的孩子説:“他們長大了,肯定不會像他們的父母那樣去放牧了。”

  “地震前七八年,鎮裏一直希望牧民們能夠集中居住,但牧民們不願意搬。根深蒂固的傳統,僅僅靠口頭説服,太難了。”更陽告訴記者,現在新村建好後牧民們就自願搬了,不需要再去動員。

  記者發現,在鎮區周圍的山谷裏,也散落著部分新居。更陽解釋説,有少數牧民不願意搬進鎮區,援建單位也盡可能根據他們的要求,在其草場上為他們建起新居。

  重建中的玉樹,外來人口比原住民還多。人多,商機就多。重建中的玉樹,因此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淘金。地震之後,原先在江浙一帶開餐館的馬文學,帶著一家人來到玉樹,在新寨附近開了一家帳篷飯店,客人大多是援建工人。除去房租和成本,全家人每月也能掙上2萬元。

  幾乎每個帳篷聚居區都會有一條“商業街”,商鋪相連,招牌林立。水果攤主李雪蓮來自四川雅安,“地震後跟著我姐過來的,這還是我第一次離開四川,剛來時還有高原反應,現在適應了。這裡就是環境差一些,但生意還不錯,一個月能收入三五千元。”

  事實上,在隆寶鎮鎮長更陽看來,粗放的遊牧業必將式微,支撐當地居民生存發展的,除了商貿,唯有旅遊。

  高原生態旅遊區就是這座海拔3800米城市的未來之夢。“隆寶鎮不乏旅遊資源,有國家級的黑頸鶴自然保護區、三江源核心區,七八月份來,一定會流連忘返。”

  當地藏族小夥子扎西是一名嘛呢石刻匠。嘛呢石是藏族的傳統民間藝術,扎西的工作,就是幫藏民雕刻嘛呢石。這些雕刻好的嘛呢石,大小不一,形狀各異,藏民們將嘛呢石堆在一起,放在山頂、山口、湖邊或寺廟、墓地,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

  玉樹新寨村嘛呢石堆,據稱是世界上最大的嘛呢石堆,這自然也成為了玉樹的發展高原生態旅遊城的“法寶”之一。

  作為玉樹重建規劃設計技術組成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鞠德東告訴記者,高原生態旅遊城市是新玉樹的未來整體定位。“在此框架下,還有一些具體的項目,比如新寨嘛呢石堆申遺,結古鎮巴塘、扎曲兩河景觀帶建設等等。”

  鞠德東同時告訴記者,玉樹目前的重建以民生工程為主,部分生態旅遊項目如州博物館已經開工,其餘旅遊項目諸如賓館、商業以及其他文化項目,將在民生工程結束後陸續開工建設。

  先建住房最後建政府機關

  4月10日開始,玉樹地震後的援建單位陸續進場,恢復開工。

  和隆寶鎮相比,玉樹城區的重建相對緩慢。玉樹城區東西走向的中心區域儼然是大工地。工地裏矗立著當地居民的帳篷、援建單位以及州縣政府臨時辦公的板房。

  機器轟鳴,車水馬龍,塵土飛揚。喧囂混亂中的玉樹,正在經歷著地震創傷後的最後一次陣痛。根據重建指揮部的規劃,到今年年底,城區居民就能陸續搬入新居,基本完成市政、交通等基礎設施、商貿、特色産業、生態修復等項目建設,基本完成恢復重建主要任務。

  玉樹的重建並非齊頭並進,而是有先有後,有主有次。在玉樹城區內,最早重新站立起來並裝修一新的,是學校和醫院;還被腳手架包圍著的,則是居民小區;還在打地基的,是政府機關辦公大樓。

  玉樹州城建局局長仁青告訴記者,完成重建後的幾所學校,已經陸續投入使用;玉樹州藏醫院也正在進行內部裝修和設備安裝調試,預計7月份就可以接待病人。

  記者接觸的多位玉樹官員都表示,在玉樹的重建過程中,牧民住房、學校、醫院都排在前面,而政府機關辦公樓則排在最後。城區的住房重建,也是普通居民優先,公務員最後。在玉樹重建前線指揮部,多名負責人的辦公室和臥室都在同一間板房裏。

  重建指揮部對審計署公告回應:

  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

  3月30日,審計署發佈了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2011年跟蹤審計結果。審計結果存在多項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以及個別違規問題。其中賑災資金的用處和工程質量等問題成為重點。

  “2.78億元建設資金閒置未發揮效益”、“少數重建項目前期手續辦理緩慢”,針對這些問題,玉樹地震災後重建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匡湧向記者表示,的確存在一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問題。

  11日,在玉樹地震災後重建工作新聞發佈會上,有關人士表示,玉樹災後重建資金實現“三有”管理,未出現重大違法違紀問題。

  據匡湧介紹,國家確定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資金總盤子為316.5億元,由中央和省級財政、社會捐贈資金及居民個人自籌等組成。截至目前,青海省財政及省民政廳、省紅十字會和省慈善總會累計撥付玉樹災後重建資金219.84億元,省級玉樹重建相關部門和玉樹州財政局按項目進度共撥付到項目實施單位174.66億元。截至2011年底,共接收社會捐贈資金99.25億元。採取了專戶存儲、專賬管理的辦法,嚴格實行資金專戶管理和封閉運行。

  玉樹面孔

  一個廣州人救出的孤兒:

  母親為救她

  把她藏身下

  聽説是廣州媒體的採訪,31歲的珍夏聲音哽咽了。兩年前他外甥女被救的一幕重現眼前。

  2010年的4月16日,廣州消防20多名救援者極力救助,依然沒能將他的妻子永吉才仁和妻姐白文毛從廢墟中及時救出。挖出來的白文毛雙手緊緊抱著孩子,用身體死死護著孩子的腦袋,倒塌的磚頭正好砸在白文毛的後腦。她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孩子生存的機會。

  珍夏告訴記者,妻子永吉才仁自小喪父,其母親如今也不在人世,她一向和姐姐感情甚好。永吉才仁的姐姐是單親母親,拉吉永措一直被永吉才仁視為己出。

  這個被母親用生命守護的女孩叫拉吉永措,珍夏一直把她帶在身邊,他告訴記者,快三歲的拉吉永措長得非常漂亮,活潑可愛,整天蹦蹦跳跳,好像有使不完的勁。

  雖然現在家庭條件還不是很好,只能住在板房中,但珍夏和老母親一直對孩子悉心照顧,孩子長得很好,整天無憂無慮的。

  珍夏的鄰居、一名來自北京的志願者孫老師告訴記者,她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珍夏對孩子如同自己的親生,有過之而無不及。珍夏説,為了永吉才仁,目前還沒有考慮自己的人生大事。

  一個普通牧民的家庭

  敬老撫幼沒了後顧之憂

  一間近30平方米的客廳裏,沿墻依次擺放著兩張沙發床,貼有藏式圖案、高矮不一的櫥櫃。客廳的中央,則是一座雙灶的炭火爐,一走進去,頓時暖意融融。而客廳裏不乏現代元素:對窗矗立著一個1米多高的雙層保險櫃。80平方米的房屋,從空中看呈L形,屋內三室一廳,包括一間較小的經堂。

  這裡是牧民扎西丹珠的新家。在隆寶鎮德吉嶺生態新村的600多戶牧民中,這是非常普通的一家。

  扎西丹珠告訴記者,房屋的建設資金都是從援建經費裏來的,牧民不用掏一分錢。房屋裏的傢具家電,則是自己買的。

  屋外的空地上,還有兩頂“抗震救災”的帳篷,一頂帳篷裏堆放著雜物,另一頂較大的帳篷裏面,擺著一台桌球。兩頂帳篷之間,是一輛麵包車,一台洗衣機,以及一台柴油發電機。院子裏還有一口井,揭開井蓋,能看到冬夏兩用的水管。

  扎西丹珠説,村裏的電線都已經拉進每家每戶了,只等玉樹那邊今年連網,發電機就可以收藏起來了。

  扎西丹珠家的草場在十幾公里之外的山溝裏。“搬到這裡,最好的是孩子上學方便。我小的時候,沒上過學,就混在牛群裏,他們(兒女)不能再這樣了。”

  扎西丹珠一家四口人,一對兒女都在上學。兒子就讀的小學,就在幾十米外的臨時教室裏。

  德吉嶺的小學還沒有完工,新村裏的老年活動室,就成了孩子們的臨時教室。中午時分,陽光燦爛,孩子們沿著教室的墻根坐下,手捧課本,大聲朗讀。幾位頭髮花白的藏族老媽媽,則坐在附近曬太陽。

  更陽表示,牧民們搬進來之後,不光是孩子上學容易,老人養老也沒了後顧之憂。

  一個參與重建官員的生活:

  翻過幾座大山

  才見一兩家牧民

  兒子在西寧上學,妻子在玉樹工作,自己則在隆寶鎮,平均每月才回一次家,這是一個普通重建官員的生活常態,隆寶鎮鎮長更陽笑著説,他還算好的,離家只有70多公里,離家有一兩百公里、到各個鄉鎮工作的人也不少,在玉樹,大多數人都是這樣。

  “不過我們夫妻倆從不吵架,因為我總是哄著她”,談到自己的家庭生活,更陽更是哈哈笑起來。

  玉樹地震後,工作和生活更是沒有明確界限,隨時有事就隨時去辦。他説,城市人可能難以理解,“這邊和城市不一樣,牧民們分散居住在不同的山上,每次去拜訪農戶,翻過幾座山,才看到一兩家”。朝九晚五的生活,他們也“過不了”。

  一所孤兒學校:

  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

  兩年前,胡錦濤總書記走進一所學校的板房教室,在黑板上寫下了12個大字:“新校園,會有的!新家園,會有的!”

  今年3月10日,期待成為現實。現在,孩子們已經搬進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孤兒學校,“這是一所抗震性強、保暖性好、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校園,學校規模進一步擴大,惠及了更多的孤兒。”校長尼瑪仁增向記者介紹。

  他説,這所新的孤兒學校是解放軍和武警部隊援建的,目前學校已經更名為“玉樹八一孤兒學校”。地震前,學校有兩百多名孤兒,地震後,增加了一百四十多名地震孤兒。在地震後,學校無條件接受孤兒,並設置了幼兒班。

  新建學校總面積有12000多平方米,比之前大了很多。現在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14名志願者在義務教學。“孩子們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後就離開學校,走向自己的人生。”尼瑪仁增説,“這些孩子現在生活得很好。”

熱詞:

  • 牧民
  • 嘛呢石
  • 三江源保護區
  • 地震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