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中國醫患衝突逐年遞增 “暴力維權”難題待解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1日 14: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求解“醫患困境”

  中國當下的醫患關係,在歷史上即使不是最壞的,也是很差的階段,而近期出現的惡性事件只是冰山一角。醫患矛盾的根本解決,需要在法律框架內理性維權;同時從根本上破除以藥養醫的積弊,重建醫患之間的良好互信。

  本刊記者/高勝科

  17歲的患者李夢南用一把剛買的水果刀,刺向了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哈醫大一院)風濕免疫科辦公室的醫生們。

  3月23日,這起導致一死三傷的血案震驚全國,亦讓醫患衝突再度成為公眾關注焦點。

  4月2日,參加博鰲論壇的衛生部部長陳竺接受記者採訪時回應了此案,他説,近日發生的“患者殺死醫生”事件不是醫患關係的問題,而是犯罪,改善中國醫患關係關鍵是把溝通機制搞好,但根本是要改革“以藥養醫”的制度弊病。

  2011年8月,中國醫師協會公佈的《第四次醫師執業狀況調研報告》提出:有70.67%的醫師認為,工作壓力主要來源於:醫療糾紛、工作量大以及患者的期望值太高。針對近年來頻繁發生的醫患衝突,超過一半的醫師認為社會對醫師存在偏見。

  醫患衝突逐年遞增,且越來越沒有預兆地發生。矛盾的激化,反過來影響著醫患之間的信任基礎,而衝突的演變以及解決的誤區,更呼喚社會對其理性反思。

  危險的醫生

  血案中的遇難者王浩是一名實習醫生。在他過世5天后,那份翹首企盼的香港大學博士錄取通知書到達,可惜28歲的王浩未能親見。小他11歲的行兇者李夢南出事前正在讀《年輕人如何適應社會》等工具書。

  兩個素未相識、生命裏沒有任何交集的年輕人,卻在醫生辦公室的首次相遇中強烈衝突,李夢南手中的那把水果刀,狠狠刺向王浩的頸動脈。此案之後被公安部門定性為兇手屬於“激情殺人”。

  這正是目前醫療關係中呈現出的新變化。案件發生後,醫學界專業網站丁香園的創始人李天天向《中國新聞週刊》表示,醫患糾紛已從最初易見的語言暴力,轉變為近些年頻繁發生的身體衝突、惡性報復,直到今日猝不及防的突發暴力事件,而理性合法地解決矛盾迫在眉睫。

  “以往的醫患糾紛有所預兆,比如患者反反復復來找,能讓大家感覺到要出事、有所預防;而現在的衝突事故,卻讓你沒有絲毫準備,可能直接導致傷亡”,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與維權部主任鄧利強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説。

  “如果突然闖進一名陌生人,或是病人、家屬離自己過近,本能意識之下身子先是向後退一步”,北京某知名三甲級醫院主任醫師説。而上海醫院的一些醫生為防萬一,甚至隨身帶著防狼器、辣椒水;廣東一些醫生在剛上班就接受培訓,熟悉著關鍵時刻可以躲避的逃生通道。

  據衛生部統計,2006年全國“醫鬧”事件共發生10248件,2009年上升為16448件,2010年則升至17243件。

  從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受理的案例數量來看,糾紛逐年增加,今年與同期相比增加了38%。通常規律,每年兩會期間是醫療糾紛的高發期。

  醫學界專業網站丁香園所做的《中國大陸惡性醫患衝突10年案例簡編》中,從公共媒體報道中挑選了100個案例進行分析,數據顯示,從2000年至2009年底,醫患衝突案例呈遞增態勢,其中2009年發生衝突事件達15例。而2000年至今的12年間,全國公開揭露的被患者殺害的醫生多達14人,而傷者人數更無法統計。

  哈爾濱“323”血案過後,某門戶網站轉載此事,在6161投票人次中,有65%的網友在“讀完這片文章後,您心情如何”的投票中選擇了“高興”。醫學界人士看來,這是對死傷者與醫護人員的二次傷害。

  “目前的醫患關係,在我國歷史上即使不是最壞、也是很差的階段,”北京協和醫院肝臟外科教授毛一雷對《中國新聞週刊》説,“人們在歷史上從來沒有體會過、也無法想象行醫治病的專業人士和被治療者會有這麼不信任。在種種矛盾不斷激化、政策輿論導向的錯誤引導下,醫患關係一路惡化走至今日,非常令人失望和擔憂。”

  醫患溯源

  歷史上的醫患關係如何?據李天天介紹,現代醫學沒有進入中國之前,中醫也有個別醫患糾紛,但群體性事件鮮有聽聞。

  建國以後,醫患關係隨著醫療環境和社會體制的變化,也發生著歷史變遷。在建國後的近半個世紀中,合作醫療制度是新中國農民首創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合作醫療制度從試點到逐步推廣,還催生了另一個新生事物——數以百萬計的農村“赤腳醫生”隊伍,在全國各地得以成長與壯大。

  這一時期雖然醫療資源匱乏,但醫患關係仍維持著平等基礎上的契約關係,雙方處於相互信任狀態。鄧利強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該時期的中國社會生活相對簡單,醫患衝突事件鮮有發生。

  進入上世紀90年代,醫患關係開始有所分化。城市職工可以報銷看病,而偏遠地區的農民依賴者赤腳醫生和醫療合作社,即使如此,“醫生被尊重”的傳統也沒有被打破,醫患雙方的契約與信託關係也尚未瓦解。

  最大的轉折發生於1990年代末期。原本由政府包辦、補貼的公立醫院自1997年後開始變革,政府對公立醫院投入減少,醫院需要自負盈虧,而醫院裏各項定價以及醫務人員的工資仍遵循低標準。

  鄧利強表示,這次改革導向是“多幹多得”,而且醫院還要用“多幹多得”發展自身,醫院的公益性逐漸削弱, “商業化” 色彩漸濃,甚至出現以藥養醫現象。在此背景下,傳統醫患關係開始僵化,糾紛數量也逐年攀升。

  被忽視的細節

  如同風起于青萍之末,很多衝突往往始於一些被忽視的細節。

  醫患雙方的溝通問題,往往是糾紛的導火索。但這一問題鮮為人注意,現實中,接診量超負荷導致著一部分醫生無暇與患者充分溝通,甚至態度懈怠,這為醫療糾紛埋下伏筆。

  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劉方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由於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勻等問題,很多大型醫院的醫生都處於超負荷工作,以北京的部分大醫院為例,“醫生從8點開始接診病人,中午12點無法準時下班,一上午要接診50多人次。沒時間上廁所,沒時間喝水,病人也覺得沒時間跟他講話”。

  與溝通不暢相反,在“看病貴“的環境下,患者對醫療往往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忽略了醫療風險這一常識。中國衛生法學會副會長吳崇其在接受《中國新聞週刊》採訪時説,“到了醫院就能藥到病除的觀念還沒改進,社會公眾對醫學常識的缺乏,再加上一些專家可能出現的大包大攬,缺乏足夠的溝通、解釋,讓世界上都公認的醫療風險很容易被忽略”。

  製造哈爾濱“323”血案的李夢南,患有的強直性脊柱炎,這是一種自身免疫缺陷的慢性疾病。據北京醫學專家介紹,此病是世界性難題,迄今為止尚沒有根治辦法,僅能通過藥物控制病情,而院方是否就病情及時、如實與病者溝通,尚不清楚。

  對此,哈醫大一院相關人士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不願再回應。而部分媒體缺乏專業常識或者輿論導向傾斜的報道也被指“加劇”了醫患之間不信任關係。哈爾濱“323”血案之後,行兇者李夢南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醫生不了解他多次求醫的辛苦,一時衝動犯下大錯。他的那句“我不應該濫殺無辜”成了此後某媒體的新聞標題。

  “這個標題讓人感覺很彆扭,王浩等人非接診大夫是無辜的,所以不該殺。那是不是 ‘有責任’的接診醫師就應該被殺?”北京協和醫院教授毛一雷對此十分擔憂,近些年來,類似的報道無意之中使醫患雙方關係激化,這一現象需要反思。

  毛一雷説,在這一案例中,醫生與患者都是受害群體,沒有絕對的強勢與弱勢之分。“患者不理解醫生們的苦衷,就痛下狠手,而最終在輿論中卻被同情,這樣惡性循環下去, 雙方都沒有贏家,醫患雙方都將輸掉”。

  “暴力維權”難題待解

  據《中國新聞週刊》了解,近年來,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侵權責任法》的出臺,醫療損害責任以及索賠有了更明晰的法律依據,但由此滋生的“職業醫鬧”也助燃了醫療糾紛。

  通常,“職業醫鬧”明碼標價,由患方雇用,負責在醫院用各種形式鬧事,或者專門負責哭和喊話,“市場價”是每小時5元錢,得到賠償後另有“賞賜”。他們穿梭于各家醫院中,尋找可以“合作”的夥伴。一些本來不想鬧的患者家屬,在這些人的挑撥下又仿佛看到了希望。而今醫療界的一句順口溜就是“要想富、動手術,手術之後告大夫”。

  而在經營壓力下,一旦發生醫療糾紛,醫院往往處於行政上維穩需要,在責任尚未厘清的情況下,選擇“賠付”息事寧人,這從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患者有事就鬧的心理。

  鄧利強表示,目前的醫療環境還在不斷惡化,但實習醫生王浩的血不能白流,更不應讓以暴力維權現象繼續下去,社會應該呼籲理性維權。

  十多年來,中國醫師協會一直呼籲著《衛生法》立法,為一直無法切實解決醫療糾紛、“醫鬧”問題,出臺《衛生法》這部母法。鄧利強還認為,醫療糾紛中的評價體系應當改善,回到“專業人士評價專業問題”的基本點,“這是全世界的通例,雖然也容易被外人質疑,但絕對不能説是開車的出了問題,由開輪船的來評價”。

  此外,第三方調解與司法訴訟一直是解決醫療糾紛的理性路徑。去年1月1日實施的《調解法》為第三方調解提供了法律保障,北京市將原北京衛生法研究會醫療糾紛調解中心,更名為北京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經過這家免費的調解機構,如果協商還是不能解決糾紛,便可以上訴至法院。

  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是解決問題的新嘗試。 (實習生李妍對本文亦有貢獻)

熱詞:

  • 中國醫患衝突
  • 遞增
  • 暴力維權
  • 難題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