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社會浮躁症專家開方 遏制個別領域輕易獲暴利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9日 14:1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核心閱讀

  “三躁”:急躁、浮躁、暴躁現在已成為不少人的通病。“三躁”有哪些具體表現?産生“三躁”情緒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它會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如何克服或紓解“三躁”,讓人們的心態更平和、生活更理性、社會發展更和諧?

  1.

  看著別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來?

  一些人在求學、升職、掙錢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一些官員惦記著位子,熱衷製造“短、平、快”政績

  眼下,在我們的身邊經常看到這些現象:

  不願意排隊——去超市買東西,左顧右盼總想找一個最短的隊,有時候竟不惜丟面子加塞;看到別的隊列行進得快一些,就後悔自己沒有選好隊。

  等不了紅燈——十字路口遇到紅燈,不願耐心等待,而是猛搶快行。開車時,總覺得前面的車太慢,一有機會就變道超車。

  離不開手機——打電話、上網、發短信……手機沒隨身就心煩意亂;手機隨身時,就時不時拿起來看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電話,生怕有什麼遺漏,聽見別人手機響也會下意識地看自己的手機。

  受不起委屈——被別人批評一下,心裏就會劇烈波動、不痛快,千方百計尋求報復反擊,而對別人的任何一點過錯都不能接受,缺少包容心。

  沉不下身子——做工作,總想投機取巧走捷徑,不願意考慮該怎樣循序漸進解決問題;做學術,不是踏踏實實搞研究,而是東拼西湊、搭花架子。

  惦記著位子——一些官員重近期效果,輕長遠利益,把城市建設作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樂此不疲,熱衷於製造容易看得見的“短、平、快”政績。有的幹部在工作崗位上沒幹幾年,就惦記升遷、晉級,盯著待遇、位子四處張望,唯恐自己落後,群眾戲稱“三年不動,四處活動”。而一旦換了崗位,板凳還沒坐熱,又盯上了其他位子……

  上海財經大學經濟社會學系教授陸緋雲認為,人生目標高,生活節奏快,是積極向上的一種表現,是好事。但隨著節奏不斷加快,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高,生活壓力也在加大,一些人攀比心理重,幹事急於求成,過於追求財富和地位,久而久之,使“三躁”情緒在社會上凸現:

  急躁——為儘快達到目的,往往不經過仔細考慮或準備就行動,缺少耐心,“等不得了”。

  浮躁——面對變化中的社會,心中無底,不知所措,盲目恐慌,專注度不夠。急功近利,這山望著那山高,為追速度、求效率,不願意遵守規則,在求學、升職、掙錢等方面傾向於抄小道,以至不惜代價地投機。

  暴躁——盲動冒險,缺乏理性。一不順心就激動憤怒,爭吵謾罵,大打出手,甚至引發暴力事件。

  陸緋雲認為,這些年,人們的生活水平節節高,承受能力卻越來越弱。股市漲了,有人會因為踏空而悔不迭;股市跌了,又會因為沒清倉而痛斷腸。沒買房子,房價漲了會生氣;買了房子,房價跌了也會鬱悶……本來相互容讓、相互理解就可避免的小矛盾,偏偏要激化升級,暴戾之氣在悄悄瀰漫,情緒失控就很難避免。

  從一定意義上講,“三躁”已成為現在許多人的通病。人們總在擔心,如果你本分做事,就一定會有人投機獲利;如果這個機會不抓住,就很可能再沒有新機會了。很多人無視規則,實際上其意識裏也沒有不可逾越的規則。

  “看到身邊的朋友買股票、炒地産發了財,自己哪還有心思做實業?”浙江溫州年輕的企業主田亮經營著一家小型製鞋企業,然而這幾年,資本炒作更能讓他提起興趣。雖深知高回報必然帶來高風險的道理,田亮卻總是認為自己是只賺不賠的“幸運兒”。

  從炒股、炒房再到炒農産品、炒收藏品,田亮一直樂此不疲,投入製鞋生産的資金越來越少,用於資本炒作的資金越來越多;踏實幹事的勁頭沒有了,快速賺錢的心思越來越強烈。

  李成波2002年大學畢業,現為北京朝陽區一家外企的中層管理人員。雖然事業小有成就,但仍然每天腳步匆匆:早晨忙著趕地鐵,中午吃飯多是快餐,晚上還得急著處理白天未完成的工作……他説,同事們都這樣,“看著別人大步向前,自己哪能慢下來?”

  “其實我也想慢慢享受生活的樂趣,但是‘趕’的狀態已經成為一個慣性。”李成波説,“情緒容易起急,成為困擾自己的一個大問題:出門遇上堵車就會覺得渾身難受恨不得罵人,也會為錯過一班地鐵而懊惱不已……”

  李成波説,“我們提倡對客戶真誠服務,卻越來越難換來客戶的滿意。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為工作沒做好,而是因為客戶的要求太高。”幾年前,工作出點意外還能彼此包容一下,關係處得較融洽,可現在,稍有不週,就會遭到客戶一頓責怪甚至謾罵,“理解少了,埋怨多了”。

 

  2.

  經濟社會快速變化,人們壓力感、焦慮感增大

  快速變革面前,一些人覺得,即使個人不斷努力,也無法實現既定目標,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

  在轉型期,社會結構快速變革,利益結構劇烈調整。經濟高速發展,社會規範和制度卻沒有同步完善,很多人覺得沒有完全享受到經濟發展帶來的好處,唯恐“一步落下,十步難追”,這是“三躁”産生的重要原因。

  一味逐利帶來急躁,強求結果加重浮躁,只顧私利導致暴躁。武漢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羅教講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一些人發奮圖強,靠自己的聰明才智,迅速走上了致富路;然而,在逐利本能的驅動下,也有一些“膽子大”的人,利用某些制度空白,同樣獲得成功,並成為眾人羨慕的“成功人士”,引起全社會的躁動和仿傚。

  一些官員把在任期能夠幹出一番事業、創造一番業績作為從政為官的追求,但在實際工作中,卻患上了“政績急躁症”。他們頻頻提出“決戰天”或者“大幹天”的口號,甚至採取各種獎罰措施來對工程建設的進度加以刺激,宣稱“誰影響發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對顯而易見的質量問題和安全問題視而不見,對百姓疾苦和群眾訴求漠不關心。

  你快,我更快!你急,我更急!有專家認為,這些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列車跑得太快了。但在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我們還是沒有改掉盲目求大、求洋、求快的路數。過去的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還沒建立,出現了明顯的“高速發展綜合徵”,這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心理等造成很大影響:

  經濟容易失調。改革開放之初,“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成為全民心聲。“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中國人登上了追趕時代腳步的快車。發展快,不是問題;因快導致失衡,才是問題。資源緊缺,環境污染,交通擁堵……人們在享受發展成果的同時,也承擔著發展失衡的代價。

  社會容易失序。這些年,我國社會建設與經濟的快速增長不匹配,居民收入增長趕不上GDP增長,民生改善落後於經濟發展。教育、醫療、住房方面的問題加重了一些人的生活負擔。由於社會保障尚不完善,體制機制尚待理順,一旦失去了原先的保障網,新的保障網又未及時建立,人們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就可能放大社會張力,激化社會矛盾。

  心理容易失衡。經濟社會快速變革,人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角色重新洗牌,有些人一時難以找到準確定位。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更複雜,競爭更激烈,加劇了未來生活的不確定性。面對急速的變革,一些人的神經總是繃得緊緊的,一旦發現與身邊的人差距拉大,就心生怨憤,甚至産生仇富、仇官等極端情緒。

  出現階層固化現象,“求上流”的渠道越來越窄。在農村,失地人口增加;在城市,因戶口不同造成的用工壁壘、社保差異、待遇懸殊卻普遍存在,二、三代農民工找不到歸宿。房價高、物價漲、就業拼爹、辦事靠關係……如果通過自我不斷努力也無法實現個人目標,怎能不讓人著急焦慮?

  “從上學開始,壓力就如影相隨。”在北京一家證券公司工作的周志強説,在高中拼命學習,為了考上一所滿意的大學;上了大學忙著考證,為了將來找一份好工作;上班後,又急著攢錢買房;買了房,生活的壓力更大;將來,還要結婚、生子,為孩子上學賺錢、為自己養老攢錢……“什麼時候才能夠慢下腳步?等我退休以後都難説!”

  從國企“老大哥”到下崗工人,從街頭遊商到門店老闆……十幾年來,一系列生活變故讓42歲的劉曉軍疲於應付。2008年,他離開生活了30多年的山東,舉家來到北京,在某建材市場開了一家油漆專賣店。幾年來,雖然收入比在老家時多了,但大城市的開支也大。由於是外地人,11歲的兒子上學一直沒著落。去年秋天,岳父又因病住院手術,家裏的日子更艱難。劉曉軍的脾氣越來越壞。

  快速發展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從“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到實現“共同富裕”,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自2000年起,我國基尼系數就超過了0.4的警戒線,不同人群間收入差距拉大。普通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總覺得錢包鼓得慢,中等收入群體月收入過萬元仍覺得不夠花,幸福指數普遍不高。

 

  3.

  回歸理性,促進公平,讓每個人都摸得著實惠、看得見希望

  在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等問題的過程中,應注重賦予每個人平等的機會。引導領導幹部樹立正確政績觀,不斷完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

  “三躁”不獨今天才有,也不獨中國有。不少發達國家在轉型期也曾遇到過。

  對個人來説,“欲速則不達”,如果過分依賴投機取巧而不是踏踏實實做事,不願意坐下來用功,卻在幻想中放大慾望,日日心神不寧,時時焦慮不安,到頭來,“三躁”肯定會對工作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對整個社會來説,“三躁”會影響經濟發展的質量,破壞社會和諧,甚至産生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

  在上海一家金融企業工作不到一年的張紀偉表示,雖然走捷徑能較快實現眼前的目標,卻無助於個人能力的根本提高。他説:“上研究生時,導師不止一次給我佈置課題,但是每次都因為校外實習等各種事而淺嘗輒止,沒有好好地把學術研究做下去,而是草草了事。每次都是到交稿前幾天,才拿東拼西湊的論文應付導師。現在,每當工作中碰到困難,我都特別後悔。‘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果當時能踏實一點,把基礎打牢一些,現在工作上肯定會少一些困難。”

  北京大學教授夏學鑾認為,對“三躁”情緒,個人需要主動矯正,社會更需要理性化回歸,剷除其生存土壤。要逐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同步”等問題,讓每一個人都能摸得著實惠,看得見希望和未來。

  ——遏制個別領域非理性暴漲、輕易獲取暴利的情況,營造鼓勵人們勤勞創業、勞動致富的社會氛圍,壯大實體經濟。政府部門應當用好財政、信貸、稅收等政策,為人們幹實業、做實事創造良好環境。

  ——做大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是消解社會浮躁情緒的重要途徑。要以工資改革為核心,提高勞動所得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讓再分配環節更趨公平,降低基尼系數,提高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增強勞動致富的信心,壯大中等收入者隊伍。

  ——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推進社保建設,為人們織就牢靠的“安全網”,並讓進城農民市民化。逐步解決社保、醫療、教育、住房、城鄉二元化等問題。

  ——堅持循序漸進,協調發展,遏制“政績急躁症”。一個地方的發展,既有短期目標,更要有長遠規劃,實事求是,量力而行。不能一屆領導一個思路,亂提口號,各搞一套。領導幹部應當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同時,應不斷完善符合科學發展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制,防止“政績急躁症”留下無窮後患,貽害子孫後代。

  中山大學教授王寧認為,社會要有序,一定要有一個關於“什麼是正確行為、什麼是不正確行為”的正常評價體系,並按照這種體系對社會行為進行評價。當下,一些人通過損害、侵佔他人利益獲取個人財富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成了其炫耀的資本。必須改變這種錯位的激勵機制,完善制度保障,推進公平正義。約束、打擊投機取巧的生存空間,制約潛規則,推動人心向善,讓“好人有好報”。

  我國仍處在一個經濟社會劇烈變動期,作為個人,要從現實條件出發,更切實際地設定目標、擺正位置,不能跟著感覺走。如果感覺到自己心態比較急躁、浮躁、暴躁,就要靜下心來理性分析。工作要講效率但不能急於求成,而是要在循序漸進的基礎上提高效率。如果每個人都踏踏實實做人、扎紮實實做事,就能推動社會的整體進步。 本報記者 杜海濤 崔 鵬 王 珂

熱詞:

  • 三躁
  • 科學發展觀
  • 社會浮躁
  • 社會矛盾
  • 社會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