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土壤地理學的奠基人之:馬溶之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01日 11: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文摘自:光明網,作者:吳志東,原題:《我國土壤地理學的奠基人之:馬溶之》

馬溶之,字月亭,1908年11月25日出生於河北省定縣西南村。1933年畢業于燕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34─1952年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任技正、室主任等職;1953─1965年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其間于1958─1960年參予並領導了全國土壤普查工作;1965─1972年在中國科學院綜合考察委員會任研究員、副主任;1972─1976年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任研究員。先後擔任過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隊長、中國科學院青海、甘肅地區綜合考察隊副隊長、中國科學院寧蒙地區綜合考察隊隊長;中國土壤學會理事、常務理事、理事長,土壤學會會志總編輯;中國自然區域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學組組長,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委員會生物學組組員。1951年加入九三學社,1957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曾任第一二屆江蘇省人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76年4月2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8歲。

馬溶之在大學期間愛好文學,自進入地質調查所之後,轉而熱愛地理工作。他思想活躍,勇於開拓,畢生致力於土壤地理學的研究工作,是中國現代土壤地理研究的奠基者,水土保持事業的先驅。1957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農業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的稱號,他多次率團參加國際土壤學大會;訪問過許多國家的土壤研究機構。他在土壤地理研究中的突出貢獻受到國內外學者的稱頌。

中國土壤地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馬溶之早年在地質調查所工作。在當時儀器設備簡陋、研究經費沒有保證的情況下,進行了艱苦的土壤調查製圖工作,先後在新疆、甘肅、陜西、江西、浙江、四川、西康(現四川、西藏接壤地區)等地進行考察,寫出了我國最早報道這些地區土壤地理的一些論著。由於他長期從事乾旱地區的工作,加上他的細緻觀察和研究,率先提出了在國內外文獻中還沒有記載的一系列新的土壤類型;他參予擬訂了我國最早的土壤分類系統(1941);他還對我國分佈廣泛的水稻土、紫色土等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些獨到的見解,為土壤地理學科做了大量的開創性工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為配合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全國各地開展了大規模的綜合考察、流域規劃和低産土壤改良,馬溶之積極投身於這些工作。參與了我國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中綜合考察任務的制定工作,並親自領導了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考察。在國民經濟建設的推動下,土壤地理學科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向前發展,馬溶之的工作也進入了最為活躍的時期。50年代初,馬溶之與文振旺、汪安球一起為《中華地理志》編寫了我國第一個全國土壤區劃(草案)。他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研究了土壤區劃的方法論,先後發表了《以農業發展為目的的土壤區劃的原則》(1958)和《中國土壤區劃》(初稿,1959),這是馬溶之在土壤區劃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他對歐亞大陸土被分佈特點及對我國土壤分佈規律的論述,是他對土壤地理分佈規律研究的重要貢獻。

1958年,他參與了全國土壤普查的組織領導工作,並親自掌握和推動江蘇省的土壤普查。他參加編寫了《中國農業土壤論文集》(1962),主持了《水稻豐産土壤環境》(1961)一書的編寫。他認為“耕種土壤的形成條件,除自然因素外,還有人為因素,而當人為因素佔主導地位時,土壤發育方向發生變化”。據此,他提出了耕種土壤“定向培育”的概念,並力圖把耕種土壤的發生演化和土壤分類結合起來。他在《農業土壤的發生分類原則和系統》一文中突出強調了耕種土壤的熟化過程。在土壤命名方面,他創導分級命名,注意從群眾中提煉土壤名稱。他的上述學術思想在土壤製圖上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在1963年定稿、1965年問世的1/1000萬土壤圖上129個製圖單元中耕種土壤就佔了其中的27%,這是在以往土壤圖上從未有過的。馬溶之晚年不懈地致力於耕種土壤的研究,對推動我國土壤界重視和研究耕種土壤起了重要的作用。

熱詞:

  • 土壤
  • 馬溶之
  • 土壤地理學
  • 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