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會: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1日 07: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將於4月1日—3日召開,年會主題為“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

  在深化地區經濟合作進程中續創“亞洲奇跡”

  曾培炎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亞洲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造了一次又一次足以載入世界經濟發展史冊的經濟奇跡。亞洲各經濟體在繁榮發展的過程中,也相互結成日益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並使亞洲區域經濟合作成為經濟全球化潮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儘管遭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衝擊和影響,一些亞洲國家去年還遭遇了嚴重自然災害的侵襲,亞洲各經濟體通過積極推動區域經濟合作以及結構調整,在複雜多變的國際經濟環境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經濟增長態勢,使亞洲成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最大、受金融危機衝擊相對較小的地區。在世界經濟艱難復蘇的2012年,亞洲仍將是世界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引擎和世界經濟舞臺聚光燈下的焦點。

  縱觀過去20年的發展,亞洲GDP年均增長率達8%以上,經濟總量佔全球的份額已從1990年的15%上升到當前的超過30%。亞洲開發銀行的報告指出:只要保持現有增長速度,到2050年前後,亞洲地區年經濟産出總量,將佔到世界的50%以上。可以説,持續的“亞洲奇跡”,將迎來全球經濟的“亞洲世紀”。

  然而,2008年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給亞洲地區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了嚴峻挑戰。亞洲各經濟體在過去所創造的經濟奇跡,其基本模式一是出口導向,二是投資驅動,三是資源利用開發。而出口的主要流向,是歐美發達地區,投資的主要來源,也是發達經濟體。這種增長模式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下,日益顯現出不平衡和不可持續性。

  此外,同歐洲等發達地區相比,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程度仍然較低,各經濟體之間以及各經濟體內部不同群體之間的發展差異較大。亞洲地區從總體上看,技術進步與創新對增長的貢獻率不高,金融體系與金融市場發展滯後,基礎設施建設依然是制約發展的“瓶頸”。與此同時,亞洲地區在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環境、人口、資源與能源等制約因素也日益突出。

  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沒有哪個亞洲經濟體能夠獨善其身,也沒有哪個經濟體能夠獨自應對如此複雜而廣泛的挑戰。加強區域內全方位經濟合作,是亞洲各經濟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續寫“亞洲奇跡”的必由之路和智慧選擇。

  事實上,亞洲各經濟體之間在開展區域、次區域多層次、多形式經濟合作方面,已經具備了一定基礎,取得了很大進展。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建立的東盟與中日韓“10+1”、“10+3”合作機制,到若干自由貿易區、區域貨幣合作,以及上海合作組織、南亞區域合作聯盟等區域、次區域合作組織,都對推動亞洲地區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合作深入發展,發揮著日益積極的作用。

  但是還應該看到,迄今為止亞洲各經濟體之間以貿易和投資為主要領域的經濟合作,發展得還很不平衡,合作的潛力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亞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隨著亞洲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不僅帶動了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徹底擺脫貧困,而且使越來越多的人口跨入中等收入行列。這個過程使亞洲在成為“世界工廠”和製造業基地之後,正在逐步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消費市場。亞洲地區這種兼具“生産者”和“消費者”雙重特點的巨大優勢本身,就意味著無數的市場商機和廣闊的合作領域。

  為了進一步加強亞洲地區各經濟體之間的貿易投資合作以及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在亞洲各區域推動以通信網絡為龍頭、陸路海路交通為骨幹的互聯互通建設,正在成為各相關經濟體之間討論的熱點議題和合作的重點領域。古代的絲綢之路,曾經為歐亞大陸各民族國家帶來經濟繁榮和發展。亞洲地區互聯互通建設,必將給亞洲各經濟體的繁榮發展,再次注入新的動力。此外,亞洲各經濟體在農業開發、環境保護、技術研發、資源能源、人力培訓等廣泛領域,具有深入合作的良好基礎和條件。特別是為了保持亞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亞洲各經濟體共同應對國際經濟、金融體系不穩定性的衝擊,亞洲各經濟體之間開展並不斷深化貨幣金融領域的合作勢在必行。

  誠然,亞洲地區可能是世界上政治形態、經濟水平、文化傳統、宗教信仰等各方面最為多樣化的地區。二戰結束以來,世界各大洲都先後建立統一的泛地區組織,唯獨亞洲迄今沒有一個涵蓋整個亞洲的組織機構。在這樣一個充滿差異性的地區推進經濟合作,最關鍵的,就是要提倡和堅持相互尊重、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

  我相信,亞洲各經濟體在以往區域經濟合作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經驗,已經為後危機時代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多形式合作奠定了紮實基礎。而金融危機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壓力和挑戰,也必然成為亞洲地區各經濟體之間開展更加深入合作的動力,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開闢更為廣闊的前景。這次以“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必將給蓬勃發展並不斷深化的亞洲地區經濟合作進程帶來更多新的機會。

  (作者為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方首席代表、原國務院副總理)

  意大利總理馬裏奧蒙蒂表示

  這是一個非常權威的論壇

  本報駐意大利記者 史克棟

  意大利總理馬裏奧蒙蒂在應邀出席博鰲論壇2012年年會開幕式並訪問中國前夕,在羅馬接受了中國常駐媒體的聯合採訪。他表示此次訪華並出席博鰲論壇對兩國關係具有重要意義,希望雙方進一步加強各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蒙蒂是唯一一位出席今年博鰲論壇年會的歐洲國家政府首腦,他對此感到非常榮幸。

  他表示,今年博鰲論壇的主題“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十分重要,博鰲論壇是一個非常權威的論壇,有利於亞太各國廣泛討論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理念和前景,以及亞太地區發展對全球局勢可能産生的影響。

  蒙蒂説,本次論壇議題包括可持續發展、當前世界經濟中的不確定因素、亞洲國家發展模式的改革及探索、能源政策、債務危機以及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等。“我期待與我的亞洲同行就歐洲一體化進程進行交流,從中分析亞太地區不同形式的區域合作與歐洲一體化進程中的異同點”。

  談到歐債危機時,蒙蒂強調首先應將歐債危機與歐元本身進行區別。歐債危機期間,歐元並未大幅貶值,歐元區國家的通貨膨脹率也不高。歐元區整體的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産總值(GDP)的比例、公共債務佔GDP的比例均低於美國、英國與日本。

  蒙蒂説,意大利是中國在歐洲國家中的第四大貿易夥伴,進一步發展與中國的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希望加強與中國政府和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的經濟合作。

  交流探討 凝聚共識

  福田康夫

  2012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即將開幕了。我謹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在這裡衷心地、熱情地歡迎所有演講人和代表們遠道而來參加這場盛會。博鰲亞洲論壇是一個亞洲地區的著名經濟論壇,我們致力於促進對話和合作,通過各種創造性的形式和舉措,建立亞洲各國與世界各地的關係和橋梁。

  過去的一年,是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動蕩不安的一年。在這樣一种經濟形勢和氛圍下,人們對即將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寄予了一定的期待。從2011年8月起,論壇秘書處即向28個發起國政府、14位論壇理事和160多家會員廣泛徵求意見,並與學術界和媒體懇談,了解他們對宏觀經濟形勢和企業經營環境的看法,聽取他們對論壇年會主題和議題的建議。在長達4個月的徵求意見過程中,“變革”、“轉型”、“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等關鍵詞被屢屢提及。無論是政府官員、企業領袖、專家學者還是記者編輯,普遍關心的問題是,在這樣一個快速和深刻變革的世界中,亞洲各經濟體如何轉換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鋻於此,經徵求各位理事同意,博鰲亞洲論壇2012年年會的主題確定為“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在為期三天的會議中,代表們將根據這一主題,圍繞以下三條主線,通過全體大會、分論壇、圓桌會議、午/晚餐會等形式展開坦率而深入的討論。

  探究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根源

  論壇將設置“債務危機”分會,探討發達經濟體陷入主權債務的系統性因素,對西方現行的社會保障與福利制度、政策理念、經濟學思想進行反思,並對主要經濟體的未來評級進行評估。

  “就業與增長”分會,將剖析無就業增長的深層次原因,對增長優先的政策目標進行反思,關注中小企業、民間投資、發展服務業和教育培訓等在創造就業中的作用。

  “軟著陸:新興經濟體的政策選擇”分會,將突出新興經濟體在增速放緩、通脹壓力加大的形勢下面臨的兩難政策困境,警惕由此帶來的滯脹風險。

  “世界經濟展望:確定性與不確定性”午餐會,將全面評估世界經濟面臨的各種不確定因素,並嘗試尋找不確定性中的確定性,以重振信心、重啟增長。

  尋求變革與轉型

  變革、轉型、結構調整,是此次年會主題中的關鍵詞,也是分議題最為集中之處,包括: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分會,將剖析現行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的弊端,反思其與全球經濟失衡的關聯性,著重探討改革的方向和路線圖。

  “經濟調整與認識誤區”分會,將重點分析新興經濟體在轉型過程中容易陷入的認識誤區,包括傳統産業的轉型升級、戰略新興産業的發展步伐與節奏、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比例等。

  “民間金融與銀行業的開放”分會,針對部分經濟體金融業對內開放程度過低、民間資本體外循環、中小企業融資途徑缺失的現狀,提請人們關注“銀行業對內開放、正確對待民間金融”這一問題。

  “亞洲製造業的戰略突破”圓桌會議,將探討在外圍市場下滑、出口下降、發達經濟體製造業回歸的新形勢下,亞洲製造業如何圖變求新,實現戰略突破與升級。

  “亞洲中産階級的興起與消費變革”分會,將分析中産階級的興起對亞洲消費行為的衝擊和影響,為企業調整經營戰略提供指導。

  創新與亞洲的可持續發展

  論壇設置的“生命科學”分會,將邀請處於生命科學前沿的科學家和企業領袖,介紹全球研發最新動態、産業前景以及對人類的影響與貢獻。

  “雲計算、移動、社交媒體”分會,將預測未來互聯網的三大趨勢,探討其對企業戰略和運作模式的影響。

  “亞洲人口形勢與老齡化對策”,將展望亞洲人口變化趨勢,評估其對勞動力供給、消費格局、産業轉移的影響,對老齡化國家的發展模式、社會保障、人口政策調整提出建議。

  “亞洲城市的未來”分會,將從人口規模和資源制約的角度,審視亞洲城市化的發展方向,探討宜居城市、綠色建築、智慧交通等理念。

  我衷心感謝大家再次聚集中國海南博鰲小鎮,參加2012年的博鰲論壇年會,共同探討危機下的亞洲經濟發展方向。同時,我衷心希望博鰲亞洲論壇能夠保持一直以來的良好傳統,在大家的集思廣益下建立起對未來經濟發展的信心,讓亞洲和世界各國達成可持續的夥伴關係。我預祝本次會議取得豐碩成果,圓滿成功!

  (作者為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日本前首相)

  在亞洲和世界互動中發展

  訪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

  本報記者 劉 歌

  今年是博鰲亞洲論壇進入第二個十年後的首個論壇年會,記者日前在北京採訪了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周文重。問答如下:

  問:本屆年會有哪些重要議題?

  答:本屆年會上,我們將加強對新興經濟體的研究;將針對當前世界面臨的歐美債務問題,探討包括新興經濟體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如何轉變發展方式,以保持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將認真回顧一年來亞洲區域合作的新進展,努力探索和規劃今後的合作;還將組織專家學者就一些經濟熱點問題,如金融、能源、環保、房地産等進行討論。

  問:您如何解讀今年年會的主題?有媒體説世界的中心在向亞太轉移,您如何看待變革中的亞洲?

  答:博鰲亞洲論壇的定位是一個民間性質的、非官方、泛亞合作組織。論壇自成立以來,論壇主題始終圍繞著亞洲發展。論壇的生命力在於亞洲的發展,同時也要面向世界,在亞洲和世界互動中發展。論壇推動亞洲區域合作、促進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交流與合作的宗旨始終如一。這在每年年會的主題中都有所體現。

  當前,世界經濟和金融形勢依然動蕩不安。在歐債危機的陰影下,全球經濟始終充滿諸多不確定因素。

  亞洲和新興經濟體已成為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重要動力,但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圍市場不振、金融和商品市場大幅波動的背景下,結構調整和可持續發展任重道遠。美國攜TPP計劃高調重返亞洲,這些變化對世界局勢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在這樣的經濟形勢和氛圍下,“變革”、“轉型”、“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成為關注重點。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是,在這樣一個快速和深刻變化的世界中,亞洲各經濟體如何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走向更加健康和可持續的發展道路。這是本屆年會以“變革世界中的亞洲:邁向健康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的原因。

  轉型與可持續發展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甚至可能危及新興經濟體增長的嚴峻形勢下,能否拿出決斷力和智慧,既應對短期經濟增速放緩,又著眼于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對於亞洲和新興經濟體而言顯得更為迫切和緊要。希望通過年會和出席年會的2000多位政府領導人、企業領袖、專家學者和媒體代表,突顯這一緊要性,將這一理念化為廣泛共識、政府政策、企業戰略。

  問:去年年會舉辦之時,日本“311”大地震剛過去不久。年會上的“日本增長潛力的再認識”分論壇,廣受關注,也是當時各國媒體爭先報道的熱點。今年有類似的議題或分論壇嗎?

  答:本屆年會將分別舉辦東盟分會和印度分會。東盟分會以“東盟自由貿易區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為題,邀請東盟越南副總理、泰國副總理、來自東盟成員國的論壇理事介紹東盟自貿區建設和投資環境;印度分會以“印度經濟展望:2012—2016”為題,邀請印度計劃委員會副主席(內閣級)及印度企業領袖,介紹印度未來五年的發展規劃。

  問:今年是博鰲論壇成立11週年,您認為論壇為推動亞洲地區發展做出了什麼貢獻?今後更應該在哪些領域積極發揮作用?

  答:博鰲亞洲論壇作為以促進亞洲區域合作和經濟一體化為目標的地區性經濟論壇,伴隨著亞洲經濟合作的深化而成長。2011年年會期間,論壇舉辦了中國入世十週年慶祝活動和博鰲亞洲論壇十週年慶祝活動,既是對論壇10年來所取得成就的回顧,又是對未來發展方向和目標的前瞻性探討。

  過去11年論壇的最大成就,是被廣泛認可為全球探討亞洲問題的首選平臺和探討新興經濟體問題的主要平臺之一。今後的目標,是把論壇建設成為全球探討亞洲和新興經濟體問題的首選平臺。今後工作的重點,在繼續立足於亞洲的同時,要加大對新興經濟體的研究力度,爭取能有更多的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領導人和工商界人士參與。2011年年會在這方面已有重大突破,巴西、俄羅斯、中國、南非、印度等主要新興經濟體國家的領導人及眾多企業家出席論壇。

  博鰲亞洲論壇的三位創始人和28個發起國相信,推動亞洲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強各經濟體之間的合作,是亞洲各國實現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這一共識,是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逐漸形成的,是支撐和推動博鰲亞洲論壇11年來保持發展的基礎。未來10年、20年仍將如此。

  由於亞洲的複雜多樣性,亞洲經濟一體化勢必是一個長期的進程,博鰲亞洲論壇的使命因而也是長期並需付出艱辛努力的,具重要意義。

  近2000位政府領導人、企業領袖、專家學者和媒體精英,為了亞洲而走到一起,本身就是亞洲合作的象徵,而通過論壇産生思想、凝聚共識、催生政策和行動,則是對亞洲經濟一體化實實在在的貢獻。

  鏈結

  會展小鎮

  11年前,博鰲還是個漁村小鎮,三四千人口,只有一條小街,街兩側是破舊的老房子,店舖只有兩三間,十字路口的小雜貨店是小鎮人買日用品最多的地方。如今,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休閒度假“風情小鎮”,大小超市10多家,家庭旅館40多家,開業的五星級酒店3家、四星級酒店5家,全國各地風味餐館20多家。

  陜西人姚海在2000年來到博鰲。2001年論壇首屆年會開幕,頭腦靈活的姚海在博鰲鎮上開了家“西北小吃”,賣西北特色的臊子面、涼皮和肉夾饃。隨著博鰲鎮的名氣一年比一年響,姚海的生意也越做越大。

  從美國來的伊麗莎白,2007年秋來博鰲時小住一個月,是替一位在上海居住的美國朋友在博鰲租房。她看中了靠近海邊的一座二層小樓,每月1000元的租金,很實惠。遺憾的是,朋友因事取消了來海南的計劃。伊麗莎白臨時決定:博鰲這麼寧靜美麗,何不利用這個小樓開一家美國式“早餐加床位”的家庭旅館。伊麗莎白的“博鰲客棧”就這樣開起來了。幾個月後竟被列入澳大利亞《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旅遊指南,來自世界各地的客人源源不斷到訪“博鰲客棧”,給小鎮帶來很多洋面孔。

  10餘年來博鰲逐漸成為“會展小鎮”。據不完全統計,自博鰲亞洲論壇落戶以來,有3400多個大小會議在博鰲召開,僅2010年就承接了400多個會議,1000人規模以上的近20個。會議經濟帶動交通、旅遊、餐飲、住宿、酒店等相關産業的發展。

  憑藉論壇,博鰲已成為海南旅遊業的知名品牌。每年到博鰲小鎮觀光遊覽的海內外遊客突破200萬人次,成為推動博鰲城鎮建設的重要動力。2010年正式開通的海南東環鐵路,已經啟動建設的博鰲機場,更加快了博鰲旅遊的國際化進程。

  (本報記者陳偉光文)

熱詞:

  • 博鰲亞洲論壇
  • 年會
  • 健康
  • 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