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陸良八老三十年造林記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30日 11:4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他們從不惑之歲上山種樹守至耄耋之年

  他們每天領7角工資卻造出13余畝樹林

  他們望解決低保卻屬邊際人群須待調查

  “雲南陸良有八位普通的農村老人,三十餘年來只做了兩件事:種樹、守山。他們這16隻手在荒山上種出了13.6萬畝樹林,最後又無償捐獻給了國家,而他們每人每天只領7毛錢的工資。”

  來自廣西柳州網名為@乖宇的年輕小夥沒想到,自己這條觀後感似的微博卻在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裏被轉發了10萬次,還成為這個新聞事件中被轉發評論最多的一條微博,成功“擴散”。記者赴雲南陸良實地探訪,聽八位老人講述他們翻山越嶺植樹造林的故事。

  “廣州日報?廣州是哪啊?”這是八位老人之一的王家壽老人第一句話。老人的兒子王明昆笑著説:“他哪知道廣州啊,他們連昆明都沒去過。”八位老人長年生活在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龍海鄉的綠映塘村,村子坐落在海拔2687米的龍海山上。

  據當地人説,龍海山以前不叫龍海山,自古以來被稱作“龍旱山”,地方傳説中這座山山形似龍,山頭常年乾旱,因此得名“龍旱”。龍海山在陸良人盡皆知,如今最出名的就是這山上的“花木山林場”,從山頂的瞭望塔望下去,可見整片整片的華山松,但遠處的馬街鎮一帶卻是光禿禿的山頭,形成了強烈對比。這片山林一直是龍海鄉的驕傲。

  上山30年:

  上世紀80年代貸款一萬多元買樹種

  1980年,37歲的王小苗已經當了17年民兵,是當地民兵營營長。17年的民兵生涯時時“準備打外國人”,天天在山上練習打靶的他,總是看著光禿禿的山頭,石頭遍佈沒有樹。一天下午,王小苗和比自己大8歲的王家壽一起出工到地裏收割,坐在田間地上休息的時候,王小苗突然説起想建一個林場。

  王家壽已經不太記得當時的細節,只記得王小苗一個勁兒地跟他念叨:“山頭要有樹,山腳要有路,農民才會富。”他們決定試試。

  説幹就幹,最開始只是王小苗和王家壽兩個人。兩個人並非一開始就懂種樹,決定了種松子和樹材都可以賣錢的華山松以後,兩個人就琢磨和試驗。但是把松種撒到地裏,卻總是被猴子偷吃,怎麼都長不起來。那就試試育苗,先把松子培育成小樹苗,再種到地裏。成功了他倆才敢招呼人一起上山種樹。王小苗説自己選人的標準很簡單:人要踏實,吃得了苦。他們找了附近相隔3公里的3個寨子裏的6個人,當時都在40~50歲的年紀,其中好幾位還當過生産隊長。

  讓王小苗得意的是,他找的人都願意跟他上山,這一上山就是30年。孩子們總是説他會看相。

  解決了技術問題,也找齊了人,王家壽和王小苗從農村信用合作社貸了1萬多元的款,用來購買一連9噸的松種。鋻於之前松子種樹法失敗,王小苗告訴另外6個人:“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是另外6位老人如今回憶起當年上山時都會提到的話。

  王家德記得兩個發起人一開始就跟他們6人説好:如果失敗了,虧的錢他們兩個人出,如果成功了,大隊還可能有補貼,就由大家一起分。王家德説自己沒有多想,關鍵時刻不能打退堂鼓,就上了山。八個人由此開始了他們的造林生活。

  栽樹11年:

  山太陡八人手拉手才能下山

  這八人一起上了山,一開始帶著三四十人種樹,為了省工錢,這其中有不少都是各自的家人。他們帶上了妻子不説,王小苗的女兒王洪瓊回憶,自己剛上完小學一年級就被父親喊上了山,還有自己的二哥王紅兵,那時剛剛初中畢業,都跟隨父親上山種樹,種了好幾年。

  種樹的過程説起來也不複雜:先挖塘,用鋤頭挖出一塊大約長寬深40厘米的土坑;後栽苗,把事先已經培育好的樹苗埋進土裏。

  但兩個環節都有難度,一是難在當地的喀斯特地貌,龍海山是座石頭山,挖塘並不容易,老人們記得,那時候十幾天就能“消滅”一把鋤頭,因為鋤頭總是鋤大石頭最多兩個星期就報廢。二是當地氣候乾旱,雨季短,集中在五六月份,樹苗要趕在下雨時種下,沒有雨就活不成浪費了。冬天在雪地裏挖塘子,夏天在暴雨中栽樹苗,當地最難熬的就是這一冷一熱兩個時候,也是他們最忙的時候,雪下得大,山又陡不好走的時候,八個人還要手拉著手才能走下山。

  因為栽樹離家越走越遠,沒有車也沒有通訊工具的當年,回家的山路起碼走4個小時,八人很少回家睡,在山上吃住也很簡單隨便。吃的是石磨的苞谷面,每個人一次上山就帶著200公斤的苞谷面,可以吃7個月。水和柴都從山上來,煮好苞谷面就著腌菜湯解決3餐;住則是“樹植到哪,人睡到哪”,白天披著的蓑衣在晚上墊在身子下面,實在冷的日子就在林子裏不停地走,走到身子熱了再睡,“白天累了,晚上很快就睡著了”,當時的他們並不覺得多麼苦,抵抗力也好,也不生病。每到這時,一旁的村裏人都要反駁:“苦是真的苦,怎麼可能不苦?”

  八人種樹是以當地林業局委託的形式,每年林業局到山上驗收,樹苗栽下一年以後如果存活率達到95%以上,每畝就有10塊錢的報酬,要是100棵樹只活了50棵,八個人就拿不到一分錢。八個人拼了命,硬是每年都能達到標準,漸漸地也有了收入回報,餘下的錢分到每個人手裏,平均每天能拿到7角3分錢,比當時在生産隊每天約兩角錢的收入高了不少。

  跟著八人種樹的人也多了起來,最多的時候有七八百人。除了種樹以外,管人也成了一項工作。八個人當組長,每個人帶著100人,分山頭種樹,平均一個星期換一個山頭,白天一起幹活,晚上一起吹牛唱山歌。王小苗那時充分發揮了曾經當民兵營營長的領導才華,他不時地對挖的塘子種的樹進行內部評比,哪個組幹得好就表揚,不好的就批評。除此以外,每天晚上,王小苗劃分區域,男的睡一邊,女的睡一邊,他説種樹的那十幾年他還要處理男女的感情問題,但從來沒出過岔子。

  就這樣,八個人造林“上了癮”,他們帶著自己組的人去別的鄉鎮承包種樹,其他鄉鎮的人也樂意請他們指導,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們在當地已經小有名氣。

  看林19年:

  沒來得及見兒子最後一面

  1991年,八位老人還清了貸款,親身種植的山林面積達到7400畝,共計320多萬株華山松,即現在的花木山林場。到1995年,他們以承包或者指導的形式在全縣9個鄉鎮植樹造林共13.63萬畝。

  老人們不願意下山,造林難在種樹,但重在管理,王小苗説:“守業容易創業難,不想讓種的樹被糟蹋了。”八位老人在山上蓋了幾間簡陋的山房,最早就是土泥墻和茅草屋,守著山林。

  山林的管理也不輕鬆,一方面後幾年種的樹要管理,根據存活的情況補栽和補種,另一方面早前種的林子老人們不時要去巡視,預防山火。據陸良地方材料記載,山上沒發生過一次火災。

  為了看林,八個老人在山上的瞭望塔過了八個春節,年夜飯就是自己燒的洋芋。王家壽的兒子王明昆1986年初中畢業也去了山上種樹,圖個熱鬧去的,他最開心的時候就是晚上大傢伙一塊兒聊天唱歌,八位老人下山後,他留在了林場看林,是八個老人的後代中唯一一個繼承了父輩事業的後輩。

  但王明昆至今都覺得自己和父親多年在山上種樹,很少回家,最對不起的就是母親。不止是王家壽家。事實上,因頂梁柱不在家,八位老人的家人受的苦甚至不比山上的老人少。

  1992年,幾個老人發現原本最愛聊天最愛唱山歌的王小苗連著十幾天都不愛説話,就問他為什麼不高興?才知道王小苗14歲的大兒子剛剛病逝。他女兒王洪瓊回憶説,那時大哥發高燒,母親上山找父親,但當時正是造林最忙時節,松苗可能幹死,所以父親不肯下山回家,母親一個人把大哥送去了醫院,大哥連發了3天高燒,最高燒到了44℃,沒能保住生命。母親身子弱小,背不動哥哥的遺體,只能就近在醫院附近埋了。王洪瓊當時還小,看見母親哭了幾天,也跟著哭。她只記得大哥最後昏迷中説過從來沒吃過瘦肉,想吃瘦肉。王小苗的妻子每每講起這事就止不住哭著對王洪瓊説:“你大哥來到這世上,連豬肉是什麼味道都不知道,我們都沒錢給他買瘦肉吃。”

  王小苗至今也後悔沒有見上大兒子最後一面,卻還是比不過家裏人對他的埋怨。“他一輩子都在那山上,從來沒有關心過我們這些子女。”王洪瓊講起自己到現在也沒法不怨父親讓自己小學都沒念完就去山上種樹,沒法不怨父親把母親賣雞蛋的錢都拿去山上種樹,也沒法不怨別人都住上了好房子,自己家的房子至今還是破舊得很。

  現在的王洪瓊因為學歷低沒有穩定的工作,靠在陸良打零工維持生活,一個月掙500多元錢,丈夫在浙江打工,一年回來一次,正在讀小學四年級的女兒常常沒人照看,有一次爸媽不在家自己模倣家長簽名被學校老師識破,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只有實在沒人時外婆偶爾從山上下來到陸良照顧她幾天。王洪瓊帶著女兒去過林場兩次,告訴她自己小學沒畢業就來到這裡種樹,“因為你外公説,山跟人一樣,也要戴上帽子穿上衣服才好看,有點樹才像山。”

  還有王家德和王長啟兩位老人住得最近,就在隔壁。王家德不在家時,他妻子摔了一跤,把腿摔壞了,到現在走路都是一瘸一拐。王長啟的妻子跟丈夫去山上種過幾年樹,下山之後全是自己一個人种家裏的田,靠養養豬補貼家用。事實上,八位老人的家人這麼多年的苦大多不為外人所知。“但還是支持,不然他們不可能這麼多年在山上。”王明昆説。

  下山之後:

  感謝還有人記得他們

  2010年,當地政府考慮到八位老人年紀大了,守山辛苦,便召集八老開會,併發給每位老人2000元,老人們正式結束了30年的植樹造林生活,回到了山下的家裏。

  老人們的晚年生活有些寂寞,過去的30年,幾位老人受到了不少各級政府的精神獎勵和表彰,王小苗作為領頭人還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但下山之後,幾位老人要麼身體不好已經不能幹活,要麼堅持在地裏幹活也不適應。

  説起老人們的貢獻,鄉親們也都知道:“種了樹能保持水土,空氣更新鮮,環境變得好了,村裏的人長壽了,天上也不下冰雹了。”問起老人們自己的想法,他們總説自己做了微不足道的事,沒有什麼貢獻不貢獻,對得起人,對得起良心。問起可覺得生活困難,他們會給一個統一的答案:勉強過得去。

  山上的每棵樹下都曾留下老人們四趟腳印:挖塘時,栽苗時,檢查時,驗收時。在家裏覺得對家人愧疚,即使想回山上看看樹,他們也漸漸走不動了。連日來各家媒體來訪,鄉政府安排了車輛送老人在村子和林場間來回走,這讓老人們挺高興,原本走路起碼一小時才能上到林場的山房,老人們坐車十幾分鐘就能到。

  現在的山房已經改建過3次,兩幢水泥房子,八位老人習慣呆在老一些的那幢,龍海山上本來就是高寒氣候,林場的溫度又比村子裏低了幾攝氏度。年紀最小的王小苗身體最好,他熟練矯健地負責去山房邊上的山上撿柴火,回到屋裏,八位老人圍著燒旺的火取暖。説到還有人記著他們,“從一些那麼遠的地方趕來,如何都感謝不了”之類的話,愛熱鬧的王小苗邊説邊唱起了山歌。

  採訪側記

  難領“助學金”只有“獎學金”

  為時三天的走訪結束之後,再對照網上被擴散最多的微博內容,確有簡化與不實之處。

  八位老人的造林事跡在網絡上迅速傳播,主要是微博最後的幾句話引起了巨大反彈:“現在他們的心願,只是希望能解決一下低保。求各位擴散,以後還有這樣的一群人嗎?政府良心何在?”

  一時間,在網友的質問中,曲靖市陸良縣政府與宣傳部門被推進輿論漩渦,縣政府的官方微博與該縣宣傳部長岳石林的個人認證微博開始大量和連續地發出有關陸良八老的微博,內容主要圍繞歷年來各級政府對八老的關心,不僅曬出八老曾獲得的獎勵和證書,還有近日政府上山探望老人的照片。

  該縣宣傳部長在微博上回應解決八老的低保問題時説:“民政局已對八老進行入戶調查。即使符合條件,眼下也解決不了,因為不能減(簡)化程序。敬請理解。”

  只是,數日來這些官方回應的微博並未受到與質疑同等的重視,轉發與評論寥寥,也未能“有效緩解”網友的情緒。

  據進一步了解,八位老人中僅王家壽和王長啟的妻子擁有低保。對此,八位老人所在的鄉龍海鄉鄉長梁紅偉向記者介紹道,八位老人的經濟狀況遠遠在低保標準之上。龍海鄉雖然已經是陸良縣條件最好的鄉,但是連最低貧困線都達不到的人還有很多,其中90多歲沒有低保的老人也有,但説到底,低保戶的確立,不是根據歲數的大小,也不是根據貢獻的大小,而是根據實際的經濟狀況。

  去年7月份,龍海鄉開始2012年低保戶的申報工作,有500人申請。八位老人屬於沒有低保的邊際人群,現在已經幫助他們補充申請了低保,但能否申請到還要看相關民政部門的調查結果。

  即使“助學金”無法得到,八老的貢獻也足以申請“獎學金”,因此物質上對老人們最實際有效的援助目前只能來自於社會援助。

  截至3月24日,每位老人獲得的愛心捐助有:2000元一心堂購藥卡、一台液晶電視機、一盒雙珍酒、一袋25斤的大米、一箱24瓶裝的水和2200元現金。另有西華小學捐給八人11666.8元錢。值得一提的是,八位老人收到西華小學的捐款之後,又拿出了一部分給村子裏超過90歲的老人,還送去糕點。 八老檔案

  王小苗,今年70歲,與老伴種田,一年收入約3000元。有二子一女,大兒子于1992年發高燒去世,小兒子王紅兵在造紙廠工作,女兒王洪瓊為絲綢廠下崗工人,現打零工為生。

  王家壽,今年78歲,患有肺氣腫,左心室肥大。老伴中風在家,以種田為生,年收入1萬元左右,另有政府補助每月50元,今年醫藥費開支已花去9000元。有一子三女。

  王家德,今年77歲,退休工人,每月收入700元左右。老伴左腿摔傷不能下地幹活,有二子三女,造林期間一女兒精神失常投水自盡,老兩口需照顧外孫。

  王家雲,今年87歲,年紀為八老之中最長,常常腰疼胯疼,與老伴都不能幹活。三子三女每月為老兩口供應50斤米。

  王長啟,今年75歲,有一子四女,兒子因犯罪坐牢,刑期11年,目前已服刑6年。現與老伴共同照顧兩個孫子。

  王雲芳,今年84歲,患有慢性心肌梗塞,腿摔傷不能幹活。26年前,在山上造林時,老伴小病拖成大病,病重時也曾回家探望,病情好轉即返回山上,但老伴不久于醫院去世,享年60歲。

  王開和,今年85歲,年歲漸長已七八年不能下地幹活,現在與老伴一起生活。

  王德應,今年78歲,以種田為生,年收入1000元。老伴當年跟隨上山種樹,因淋雨發高燒,一隻眼睛失明。

(編者注:本文原載于廣州日報,時間為2012年3月28日,轉載僅為提供資料。)

熱詞:

  • 陸良八老
  • 三十年
  • 造林記
  • 中國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