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讓“中國製造”揚眉吐氣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26日 03: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上海的陸域向東走到盡頭,內扼揚子江、外眺太平洋的所在,就是臨港——它雄踞東海之濱,與杭州灣為鄰,江水與海水相激,形成數十平方公里的灘塗,狀如水滴。這裡,曾是上海最窮、最低窪的地方,被百姓們隨口叫了個“泥城鎮”。如今,從泥潭裏一躍而起的臨港産業區,已成為上海乃至“中國製造”的新高地。

  8年時間,56平方公里,引進176個高端裝備製造項目,臨港産業區2011年實現産值456億元,2015年將實現産值1200億元,拉動整個臨港地區産值達5000億元——這組看似醒目的數字,並不足以涵蓋臨港産業區的意義。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調研時一語道破:“臨港地區是上海未來發展的重點,我們要看清形勢、抓住機遇,加快速度開發,加大力度推進,使臨港的開發建設成為提振發展信心的亮點。”

  為了堅定不移推進轉型發展,上海在“十二五”期間全面佈局,推出包括臨港地區在內的六大重點開發區域。臨港,正在成為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高端裝備産業區。曾經是“中國製造”高地、讓全國人民都心儀“上海貨”的滬上,正從臨港出發,向著太平洋微笑著遞出一張“中國製造”新名片,重塑“中國製造”的嶄新形象。

  定位於高端製造、極端製造、自主製造

  每一幢廠房裏都有一個“最”

  在很多産業,中國製造顯得“多”而不“精”、“大”而不“強”、“廣”而不“高”,甚至成了“廉價商品”的代名詞。

  例如中國是造船大國,卻不是造船強國。像造船的關鍵件,如船用發動機、發動機曲軸等還受制於人,中國造船企業常常出現“船等機,機等軸”的情況。

  臨港讓這一切大有改觀。中船集團和上海電氣先後在臨港生産出世界最大的缸徑980毫米低速大功率柴油機以及與之匹配的980船用曲軸,中國造船企業的談判及定價、交貨期等話語權迅速加重。

  長800米、高42米,這就是中船三井公司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發動機的生産車間,被稱為亞洲最大的發動機智慧生産車間。總裝臺處,一個三層樓高、重1200余噸的龐然大物赫然眼前。“這還不是我們生産的最大的柴油機。”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機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葉強説,這裡曾批量生産了15台功率達6.2萬馬力、980毫米缸徑的國內最大柴油機,填補了我國大型柴油機的空白,扭轉了一直受制於人的局面。

  上海電氣船用曲軸有限公司,生産的是低速大功率船用柴油發動機最重要的配件——曲軸。這是國內第一個曲軸生産企業。以前,這種曲軸基本由日、韓兩個造船大國生産。如今,上海電氣船用曲軸公司幾乎能生産所有機型柴油機的曲軸,徹底打破國際壟斷。更可喜的是,由於不斷進行科技創新,曲軸自重由40噸降為25噸,成本及價格大幅降低,性能與質量卻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在臨港産業區參觀,常覺“看不夠”、“長見識”。臨港已形成“6+1”個基地:“6”即汽車整車及動力總成零部件、船舶關鍵件、新能源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大型工程機械以及大飛機裝備基地;“1”則是其他各類戰略性新興産業。在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現代化廠房裏,幾乎每一幢都有著一個“最”:

  ——我國第一台自主知識産權的3.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世界第一根百萬千瓦級超超臨界汽輪機低壓焊接轉子;

  ——國産大飛機核心、國內第一台自主知識産權的C919大飛機發動機等;

  ——全國第一台自主設計的二代改進型核電百萬千瓦級蒸汽發生器,第一套國産化率100%的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堆內構件……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尚玉英稱,臨港堅持高端製造、極端製造、自主製造不動搖,要填補我國在事關國計民生與核心利益領域關鍵技術、關鍵裝備上的空白,實現自主創新和技術突破,努力打破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受制於人的局面。

  這樣的目標正逐一實現。

  核電裝備原來很多是國外製造,臨港改變了這一切。隨著臨港核電二期項目的投産,核電設備將形成年産10套堆內構件和控制棒驅動機構、6套壓力容器和蒸汽發生器、5台核電主泵、32台(套)二三級泵、6套常規島半速汽輪發電機組的製造能力,成為國內規模最大最完整的核電裝備製造基地。

  還有海洋工程裝備。臨港已具備年産2座自升式鑽井平臺、2座半潛式鑽井平臺、50多個船用上層模塊的能力,其中半潛式平臺是雙井架、全智慧鑽井,作業深度可達海面以下3000米。

  目前,臨港集聚了中國最短缺、最核心的裝備製造産業項目,正著力改變中國製造的低端形象。

  體現國家戰略、上海優勢、國際競爭力

  技術上不是國際先進“謝絕進門”

  臨港産業區是浦東開發開放之後,上海繼續東擴的代表作。

  浦東航空港、洋山深水港相繼佈局于浦東沿海,臨港産業區該走怎樣的道路?

  上海市副市長、臨港産業區管委會主任艾寶俊概括:要堅持創新驅動,完善産業價值鏈,積極培育自主品牌,努力提升開發區能級,爭取把臨港産業區建成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現代開發區。

  “我們對産業的方向與定位是逐步明晰的:體現國家戰略、體現上海優勢、體現國際競爭力發展導向。”上海臨港集團董事長、總裁劉家平説,“國家戰略就是國家需求,上海優勢指的則是上海的製造業基礎。”

  未來中國製造業的方向是先進製造業,而重大裝備製造是上海工業的傳統。因此,臨港選擇了國家最迫切需求的高端裝備業作為主攻方向。

  國際競爭力發展導向,成為臨港選擇入區企業的一個前提。劉家平説:“我們的原則是,寧缺毋濫,如果技術上不是國際先進,進入基本免談。”

  而事關國家戰略,涉及高端、極端、自主裝備製造的項目,上海都給予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務,甚至不惜舉全市之力。

  高端裝備製造,離不開國際合作。臨港積極和世界一流的製造業集團合作,組建以我為主的合資企業,引進、消化和吸收先進技術並實現再創新。如中船三井公司便由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和日本三井造船株式會社共同投資組建,註冊資本7.06億元,中方控股。

  臨港産業區也向國內企業敞開大門。應對城市化建設過程工程機械的需求,臨港利用臨海優勢,積極培育工程機械製造基地。至今,全國三大工程機械製造企業三一重工、徐工、中聯重工都已進入。臨港迅速成為亞洲最大的工程機械製造基地。

  2011年,三一重機挖掘機市場佔有率14%,為世界第一位,徹底打破了國外品牌長期佔據第一位的局面。另外,正在建設中的三一機密機床項目將成為全國最大的單體高端智慧機床工廠。“曾經,我們是模倣者、追趕者,現在,我們已加入世界引領者的行列。”三一重機一位員工自豪地説。

  上海電氣臨港重型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慶偉是第一批進入臨港産業區的拓荒者。他認為,“臨港高端産業的快速崛起,不僅是技術領先,還在於生産方式的先進”。

  上海電氣在臨港佈局了9個項目企業,涉及船用曲軸、核發電裝備、燃氣輪機等,均以50年不落後的標準規劃。“700噸行車一架,公司的起重能力就已世界領先,因為這個獨一無二的能力,超特大重的訂單嘩嘩地就來了。”張慶偉感嘆地説。

  做到産業融合、産城融合、城鄉融合

  “到臨港的人才,讓他們來了就不想走”

  “重大項目要堅持能快則快”,這是上海市領導在不同場合著力強調的一句話。而要有底氣讓中國製造快速參與國際競爭,就必須有良好的創業環境,更要有第一流的人才。

  一年前,映瑞光電廠址還是一片草地。“我都不敢相信,這裡能成為LED製造基地?”讓美國華爾街歸來的總裁張文意外的是,映瑞光電當年開工、當年投産,創造了同類工廠建設的最快速度。50伏高壓LED芯片等高端産品也已研製成功。

  “這一年,看著從無到有的工廠興起,産品推向市場,我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成就感。”更讓張文欣喜的是,三年間公司還將集聚5000名海內外才俊。

  為了提升臨港産業區的吸引力,産業區的工作重點已開始由圍繞項目轉,轉向圍繞人才轉,立志打造臨港人才特區。

  興建公租住房,是産業區吸引並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産業區與周邊四個鎮建立了分城區,合資組建公司。産業區與分城區規劃了66萬平方米的公租房,首期25萬平方米已經動工。有了這些公租房,企業員工每月只要支付幾百元就可住得很舒適,十年後,還可以視情況作為獎勵讓員工購買,並給予産權。

  生産、生活、生態融合的“産城融合模式”正在形成。站在規劃圖前,浦東臨港新城管委會黨組書記、專職副主任顧曉鳴充滿激情:“服務洋山深水港、臨港産業區,不能等人才來了才建設,基礎設施要適度超前,營造最宜居的、最生態的生活環境。要讓來臨港工作的人來了就不想走。”

  臨港的産城融合,加速了城鄉融合。至去年底,四個鎮動遷安置房投入92.33億元,安置戶數19688戶;投入動遷、社保等資金共47.44億元。臨港産業區累計實現失地農民再就業52000人次;當地居民儲蓄從2003年的6.7億元上升到2010年的70多億元。從泥城考出去的大學生,現在也陸續回到臨港就業。

  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最近指出,“臨港開發建設關鍵是轉型。要牢牢堅持産業開發、基礎設施、城鎮建設、生態環境、産城融合‘五位一體’的方針。”他的指示很具體,“當前要聚焦交通、公共租賃房建設等年度目標任務和項目重點,把政策用足,把對策想清,抓緊解決碰到的困難,尋找進一步發展的突破口。”

  找準突破口的臨港,東海之濱的“一滴水”,正折射出“中國製造”的新曙光……

熱詞:

  • 臨港
  • 城考
  • 超臨界汽輪機
  • 中國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