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我國部分服裝品牌起外國名字提高身價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5日 06: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北京翠微商場二樓女裝部,各式起著洋名的國內服裝品牌隨處可見。   本報記者 魏 薇攝

  【閱讀提示】

  目前世界知名服裝品牌強勢登陸中國,國內服裝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很多本土品牌選擇先行穿好“洋馬甲”,偽裝國際化,借此提高身價,從中獲取高額利潤。這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

  本土服裝業如何拋棄急功近利、告別偽裝,承受住市場競爭的考驗?又如何修煉“內力”,打造屬於中國人自己的國際知名品牌?

  陽春三月,相約三五好友,逛街購置春裝。北京翠微商場二樓女裝部,放眼望去,各式品牌洋味兒十足,什麼“斯”、什麼“奴”層出不窮,店舖主標識幾乎都用英文,價格也和國際“接軌”,一條圍巾竟然都要2000余元,一件春裝動輒數千元,細看商標,有的是深圳、廣州、上海等地生産,有的甚至就是北京郊區生産的。

  分明是“中國娃”,為何要起個洋名字呢?

  “洋馬甲”等於高身價?

  有人説,中國的服裝市場宛如“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也有人説,在世界服裝品牌前二十強全部登陸中國市場的當下,咱們自家門口的競爭就是國際化的競爭,贏取了家門口的勝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贏得了國際化的勝利。

  現實是,能夠突出重圍並在國外開拓一片天地的本土企業寥寥無幾,大都和國際品牌“扎堆兒”在一起,先行穿好“洋馬甲”,偽裝國際化,實則為了給自己增加身價,賺中國消費者的錢。

  在中國,尚有兩個公共標準可以衡量品牌的受歡迎程度,分別是“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産品”。後者已在2007年停止評選,並在今年9月期滿,目前在服裝業有51個産品享有此榮譽,其中起洋味兒名字的有約30個,“中國馳名商標”中的許多服裝品牌也都如此。從整個服裝行業來看,據時尚産業經濟研究專家李凱洛統計,無論男裝女裝,起洋味兒名字的企業高達85%到90%。

  “國際品牌多少,已成為行業內部衡量商場檔次的不成文標桿。在百貨業是銷售主渠道的現在,有些國內品牌希望進入到高端商場,就要接受高扣點率,還得在顯著位置標識洋名字,企業為了生存,價格就得水漲船高。”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大鵬解釋説。

  李凱洛進一步分析道,“價格的構成結構非常複雜,生産製造成本並不是大頭,包括商場扣點率、租金、人員、庫存方面的營業成本能夠佔到70%。因此標價是成本的五六倍非常正常。”

  消費者的炫耀心理也助推了價格的提高。“崇洋媚外”的心態還一定程度存在,覺得國外的産品就是比國內的好、比國內的貴,一些本土企業為了迎合消費者對洋品牌的追求,就故意打造出這種形象。

  服裝陳列設計專家王軍提出,高價格的背後還隱藏著一塊灰色消費的沃土,“高端商場中,很多消費者都是用禮品卡消費,有些本土服裝品牌生産和國際大牌源自同一個工廠,質量可能相差無幾,但沒有明顯的標誌,如同很多‘天價煙’卻沒有包裝一樣,能夠體現出‘低調的奢華’,很有市場。”

  本色競爭到底有多難?

  本土品牌穿“洋馬甲”早已不是新現象,時尚潮流的中心在歐美,“學習要先從模倣開始”,先模倣起個洋名字,再請些國外設計師,在服裝産業發展初期對於企業發展、先進技術引進等方面能起到積極作用。還有一些本土品牌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為了適應國際化而需要起一個切中品牌內涵的洋名字。

  中國男裝品牌“報喜鳥”是個頗有中國味兒的名字,自2005年起,隨著市場發展,“報喜鳥”也給自己起了個英譯名,“Saint Angelo”,意為“聖潔的天使”。對此,報喜鳥集團董事長吳志澤表示,起洋名字的前提是不能矇騙消費者,“從市場的角度來看,一線城市的國際化程度高,用一個有洋味兒的名字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知,是迎合市場的表現,同時有利於開拓國際市場。”

  現在國內的一些品牌發展很快,雖然不能和國際一線大牌去比,但在整體産品質量和服務上不輸于歐洲二三線品牌,例如廣州的“例外”、杭州的“江南布衣”等都擁有相當一批忠實的消費者。王軍表示,“他們沒有一味去模倣國外品牌,像‘例外’運用東方美學走出了自己獨特的設計風格。有些本土品牌一直在模倣照搬,從未有超越,這樣的服裝‘賭徒’一定會輸。”

  市場魚龍混雜,有的企業起個洋名字就宣稱自己是國外“血統”,其實商標註冊地和産地都在國內;有的企業只在國外註冊了商標,就開始編造故事並用作宣傳“噱頭”。在陳大鵬看來,盲目追隨國際化的風氣不可取,涉嫌欺騙消費者的“假洋鬼子”的生存空間更會日漸狹窄。“近年來中國的消費者越來越成熟,注重性價比,眼睛是雪亮的,‘假洋鬼子’們沒有持續發展能力。”

  若在一二十年前,一味崇尚“洋馬甲”,尚能迎合一些消費者的炫耀心理,但在消費者日趨理性的現在,褪去缺乏本土文化內涵的“洋馬甲”,淡定些,從容些,不盲目地被國際潮流帶著走,潛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同樣有能力靠本色與國際品牌同臺競爭。

  國內品牌如何修煉內力?

  我國自改革開放後服裝産業才開始發展,但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服裝生産國和出口國。在過去的一二十年,中國也出現了一批優秀服裝品牌。但從現實來看,本土服裝企業在時尚潮流和國際市場中不具備話語權,就像一個處在青春發育期的孩子,個子躥得很高,但沒有肌肉,尚需鍛鍊“內力”。

  服裝産業作為高附加值的時尚産業,産品做到最後比的就是文化。本土企業鍛鍊“內力”,指的就是打造品牌內涵,結合國際市場潮流的發展,同時以貼近中國消費者的文化訴求和消費方式生産産品。時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需要文化去涵養,需要幾代人乃至十幾代人的努力和奮鬥。很多國際大牌都是用的創始人自己的名字,像香奈爾、路易威登,不僅經歷了百年積澱,在經營發展道路上更是小心謹慎,生怕砸了自己的牌子。

  王軍提出了本土服裝業和國外的差距,“美國把服裝當商品做,意大利把服裝當工藝做,法國把服裝當藝術做,而中國是在把服裝當工具做。”很多服裝企業的洋品牌與文化是“兩張皮”,目的只是為了賺錢,牌子做倒了就換一個,“過把癮就死”。在本土服裝品牌淘汰率居高不下的當前,他呼籲本土服裝企業要擔起責任,不是簡單地從市場撈一筆就走,要承受住歷史考驗,要在品牌中體現出不斷積累的文化內涵,以及一種專屬的靈魂和精神。

  “品牌建設是一個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事業,需要完整的産業鏈、創新的研發團隊、嚴謹的品牌管理等各方面的支撐。”但陳大鵬相信,“中國是衣冠王國,有五千年的文化,服飾歷史很豐富,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也許過個幾十年,中國就能成為世界的時尚潮流中心。”

  鏈 接

  最後一批獲“中國名牌産品”部分洋味商標

  1、波司登

  2、蓋奇

  3、雅戈爾

  4、魯泰格蕾芬

  5、羅蒙ROMON

  6、新郎希努爾

  7、喬治白

  8、聖凱諾

  9、wellpute

  10、恒柏HEMBOUG

  11、威蘭西 WELES

  12、momoco

  13、斯爾麗

  14、洛茲

  15、琴曼

  ……

熱詞:

  • 服裝品牌
  • 內力
  • 服裝陳列
  • 洋馬甲
  • 品牌內涵
  • 品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