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陳琛:如果有可能 不用走基層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21: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絡電視臺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果有可能 不用走基層

    地方記者部 陳琛

    難産的百字簡報

    這幾天挫敗感特別強,都有點懷疑自己的寫作能力。一篇區區百字的兩會簡報,我寫了四天才過關。

    它的題目叫:《見證履職》與“走轉改” 從物理到化學 從蛙水到魚水。那天中午,主任意興盎然地琢磨出這個能代表他心思的題目手寫于我。同樣認真的,還有開篇的兩段話:

    如果把走轉改的精神貫徹到報道當中,而不是只在《走基層》節目中體現這一理念,避免形成“走基層的孤島效應”,不僅是今年兩會報道需要破題的,也是所有報道都需要注意的。

    《見證履職》強化“反映群眾所思所想,所願所求”的走基層核心理念,不是把基層群眾作節目的點綴元素,而是把群眾的渴求作為整個節目的主線,搭建起人大代表及時溝通,代表給予解困、解惑的平臺。

    如果不是恰好讀到這篇文章,你是看不到這些的,因為最終刊發的簡報,基本都刪改了。

    “翻譯”工作

    我習慣稱呼我的上線為“翻譯”,他每天都把我們上交的稿子翻譯成規範的日報體。我是新手上路,每天要做的似乎只有一樣事,就是學會“規範”,這難度,絲毫不亞於重新學習一門語言。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事,那就是針對相同題材不斷提煉亮點。我曾連續五周每週至少要寫一篇“極端天氣”的日報,要保證每條亮點花樣翻新,同時足夠有分量,偶爾還能上封面提要,為此經常會有腦力受損的崩潰。這期間重復率極高的另一個題材是《走基層》、《新春走基層》,寫到後來,所有的亮點都足以被“走基層式”四個字涵蓋,而這四個字,也越來越具有普適性價值,什麼節目都可以引用一下。

    你也要走轉改

    找主任審日報時,他不止五次提到“你也要走轉改”。第一次説,我心裏笑,主任您也趕時髦,套用流行詞。第二次説,我心想,我也想改啊,現在的語言方式我既吃力又吃苦。説到後來,我突然意識到,這句話並不輕飄飄。再後來,他乾脆説,“你要特寫,你要關注人”。羞赧的是,我沒能一次性領會,也沒能當即想出方法。

    直到現在我也沒足夠把握,什麼叫做“走基層的方法”。一本小説,一部電影,一台話劇,編劇思考最多的問題,是不是殫精竭慮讓五花八門的觀眾在裏面找到各自映射,廣泛共鳴是不是得益於此。

    “走基層”最大的改變可能是説,我們的電視是要做給老百姓看而非其他群體,所以就應該讓老百姓找到映射,有共鳴,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讓你我比鄰而居,出門就能握上手,努把勁兒就能學到位。可能是説,如果有可能,如同老百姓自己辦的電視臺。

    走基層的方法

    《見證履職》的一位編導跟我説,“走基層的方法”説的是兩件事,一是反映群眾所思所想、所求所願的價值觀,二是通過親身體驗接近新聞核心現場了解具體實情的方法論。是啊,這一年多來部門出品的那麼多佳作,早過了只是拿群眾當親人聊天,用紀實的手法表達,深入基層一線的初級階段。

    跟這個兩會品牌欄目的其他編導一樣,他的節目思路也在總操盤手的指揮下做了重大調整。簡單説,就是從同心圓式一層層延展説理的方式,變為用人物故事、人物命運推動節目走向的立體結構;改變後的節目結構把人變為了第一主角,讓“人”擴散到節目的每一個小邏輯;大做減法,讓話題更集中;同時更多強調了節目裏訪談的氛圍設計,從説理到説事,由原來理論文章式的訪談變為更具聊天氣質的訪談。

    節目方向要調整

    3月9日,臺領導會見某省宣傳部長時提到——要考慮如何深化“走轉改”,如何通過“走轉改”,既搞好輿論監督,又促進問題解決,求得正面結果。終於想明白一件事,不是《走基層》天天出品好片子就是我們都做到了“走轉改”。

    《見證履職》剛播出幾期的時候,操盤手就調整了節目方向,及時改變節目要素板塊化、物理拼貼基層百姓需求的報道模式,節目要素分拆後穿插進行,第一時間展示百姓渴求,以基層直播點關心的話題貫穿整期節目。從以人為抓手和論據關注所探討的問題,變為以百姓心聲為出發點和立足點。

    操盤手有個很形象的比方,他説,同樣都是見醫生,一個實習醫生就會一心關注“病”,而一個病人家屬,他從來不會從專業角度去想這病是怎麼回事,他只關心這病對親人有啥影響。

    我想不通,從去年新春走基層起,那位負責此項目的部門領導就不厭其煩地跟各位前方記者強調,不要把人作為組織自己觀點的論據材料,不要試圖從他們身上得出自己先入為主想要的東西來。這回他親自操盤《見證履職》,還有大家一年多來對走基層的認識,策劃方案把走基層列為重中之重,怎麼還會出現節目過程中的調整?

    他的短信幫我走完了這段艱難轉彎過程中的最後一道坎,“提出執政為民那麼多年了,就做到,做好了嗎?也許在走基層節目中一些問題解決了,但在其他節目中,還不行”。

    走基層的孤島效應

    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走基層的孤島效應”。《走基層》系列以外的日常報道和主題報道,不是不記得貫穿走轉改精神和理念,而是知易行難。改頭換面容易,整容容易,物理拼貼容易,可要起化學反應,換一種精神氣兒,且得折騰呢。

    部門年會時,有才的萬靈老師製造了“如果有可能,我帶你走基層”這樣的金句,天天走基層,不就是“如果有可能,永遠在基層”嘛。

    “走基層”最大的改變,可能是説,我們要始終想想,以前約定俗成、皆被看好的工作模式是不是一種最好的選擇?是不是應該有別的方向上的突破?是不是可以通過自己的爭取去推動一種新的模式和思路?

    或許,“走基層”説的是一種警惕的清醒,一種改變的勇氣,一種突破的智慧,都是為人的態度。

    不需要去記一句不會忘記的話,正所謂“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也不會忘記”。如果有可能,不用走基層。

熱詞:

  • 陳琛
  • 走基層
  • 見證履職
  • 全國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