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城市如何把“根”留住(2012文化猜想)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12日 04: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版式設計:宋 嵩

  對話人

  馮驥才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

  安家瑤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田 青委員(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周 嵐委員(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

  陳耀光代表(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廳長)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假如揚州不是綠楊城郭、二分明月,李白的詩句怎會如此詩情畫意?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假如深巷不是粉墻黛瓦、小橋流水,陸游的詩句怎會如此含意雋永?

  可惜的是,上海弄堂、北京衚同、江南園林,這些曾孕育無數文人墨客深情詩篇的民居,正在城市改造中漸漸消失。如果我們的後人,必須到博物館中去尋找文化記憶與民族認同,我們何以向歷史交代?舊城改造,必然意味著推倒重來嗎?如何留住城市的“根”與“魂”,成為兩會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千城一面”讓城市陷入特色危機

  “我到外地出差,不論身在何處,推開窗子一望,幾乎所有城市都是一模一樣的高樓大廈。”田青委員説,現在的城市建設從外貌到文化都在走一條高度同質化、缺少獨特性的道路,這令他很是擔憂。

  這不是一個人的擔憂。2003年,吳良鏞、周幹峙、謝辰生等10位院士專家,曾提出在歷史文化名城停止原有“舊城改造”的政策建議。近10年過去了,名人故居無故拆除的事件依然見諸報端。

  “城市都有自己的歷史,不是一下子變成今天這樣的,至少得讓百姓感受到這種變化的紋理。一些城市在所謂的舊城改造和危舊房改造中大拆大建,致使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安家瑤委員分析説,由於忽視了文化遺産保護,造成了這些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最終導致城市記憶消失。

  不僅如此,“千城一面”讓不少城市陷入特色危機。“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倣大城市,至今仍把高層、超高層建築當作現代化標誌,寄希望於短時間內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築,迅速改變城市形象,反而使城市面貌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田青無奈地説,自己竟在不同城市見過數個“小白宮”,“這實在是城市文化的悲劇”。

  城市文化,不是一個大而空的概念,而是切切實實積澱在見證和記錄城市歷史的古建民居裏,是它們構成了一個城市特有的文脈與肌理。“與宮殿、寺廟等建築相比,千家萬戶所居住的鄉土建築,其實更能夠體現文化多樣性。”安家瑤説。

  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導致大拆大建

  我國一位建築家曾感慨,在歐洲很多城市,還能找到15世紀的建築,甚至一整條街。而在我們這裡,明代的房屋都已經很稀有了。不少代表委員痛心疾首:毀棄舊城是城市建設中最大的敗筆!

  專家學者如此疾呼,為何仍未能阻擋大拆大建的步伐?有代表委員認為,在許多大城市,舊城區一般有較好的區位優勢,多位於房地産商高價爭奪的黃金地段,為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舊城改造變成了大拆大建。也有代表委員將之歸為,某些領導者熱衷政績工程,而將文化遺産視為城市規劃的包袱和障礙。馮驥才委員説:“如果一個城市的主管領導對文化不熱愛,或者更多的興趣在GDP,你説什麼也沒有用,根本沒有法子阻止他!”

  “整個社會的心理是求新求變,追求的是‘一年一小變,三年一大變’。”周嵐委員表達了另一種看法,“從地方政府來説,大拆大建的初衷是為了改善老城區居民居住條件,而不是破壞文化遺産”。周嵐調研得出,由於歷史原因,舊城經租戶比例大大高於私房業主。很多經租戶希望通過拆遷改善居住條件;産權清晰的業主希望借助保護性改造,讓多年的經租戶離開;另有一部分産權複雜的業主較為矛盾,也會傾向於接受房屋改造補償款。“不過留住城市文化的記憶,並不能簡單地按照人數多少來判斷。”

  土地財政成為舊城改造變味的“催化劑”。“分稅制下,很多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只夠維持基本運作,基礎設施維護、公共事務支出、城鄉建設、保障房等不得不指望土地出讓收入。”陳耀光代表説,在補償費和溝通成本高昂的舊城改造中,地方政府為實現平衡,往往只能引入商業開發,而商業模式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不會精細保護文化遺存,結果造成大拆大建。

  變歷史資源為當代文化景觀

  2011年,我國的城鎮化比例已超50%。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城鎮化攀升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此種狀況下,如何實現城市建設與城市文脈的和諧共生?

  最關鍵的是,地方政府當以文化戰略的眼光審視城市發展、消減政績衝動。“在杭州,我們從保留下的遺址中找得到從南宋到現在的城市發展印跡;成都的金沙遺址讓這個城市更加與眾不同。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澱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安家瑤説,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最終會體現在城市競爭力上。

  “現實中,常常是一個幹部決定了一個地區的文化品質、文化走向,我建議有關部門建立領導幹部的文化考核制度,在對領導幹部的選用和取捨中,著重考慮他的文化實績和文化觀,他本身的文化修養及對文化是否熱愛。”馮驥才強調。

  同時,應化解土地財政的弊端。陳耀光和周嵐認為,可以通過徵收房産稅的方式,把一次性賣地所得變為長期房地産增值所得,促使地方政府想方設法把城市經營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人居環境,吸引更多的人和投資。“通過這種機制,既可以把城市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又能讓歷史資源産生內生的經濟動力。”周嵐説。

  “世界上很多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大城市,比如巴黎、羅馬、開羅、德里,大都是新舊城並存。”田青認為,那些大規模古建保留完整的城市,若條件允許,可以借鑒上述城市的經驗。

  安家瑤則更推崇吳良鏞院士“積極保護、整體創造”的觀點。“積極保護”,即將文化遺産保護與城市建設發展統一起來,保持文化遺産原有生態和環境,新建築應遵從建設的新秩序。“整體創造”,即在建設中,化建築的個別處理為整體性創造,既保持和發展城市建築群的原有文化風範,又賦予新建築時代風貌,實現“有機更新”。

  “不要擔心列入保護的文化遺産數量太多,多年的現代化建設之下,我們能夠留給後代的歷史遺産,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周嵐強調,“對於文化遺産一定要呵護呵護再呵護,對於舊城改造一定要謹慎謹慎再謹慎!”

熱詞:

  • 文化品質
  • 城市文脈
  • 城市文化
  • 文化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