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視頻 >

[焦點訪談]把新聞寫在心坎上(20120211)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1日 2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2 e1885e448c1e4d16ad3647d0dbff798b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首播:

    CCTV-1

    2月11日  19:38

    重播:

    CCTV-1

    2月12日  06:10

     

    CCTV-新聞

    2月12日  01:45

     

    CCTV-新聞

    2月12日  05:30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中國網絡電視臺消息: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新春走基層》推出了一系列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作品,像《楊立學討薪記》、《邵全傑的回家路》、《救助西藏先心病患兒》等節目。這些引起億萬觀眾共鳴的報道,既展示了新聞媒體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以來的實踐成果,又凝聚著新聞工作者對自己職責的深入思索。

    “你會從他們身上吸取很多養分”

    《楊立學討薪記》講述的是一位四川籍農民工的故事。楊立學在西安打工半年討不到工錢,接著又遭遇丟錢和母親病重等一系列變故。最後,在勞動監察和建委等政府部門的幫助下,楊立學終於拿到被拖欠的工資,春節前回家與老母親團聚。

    楊立學是記者雷飆無意中發現的採訪對象,在最初接觸的兩天裏,雷飚發現老楊似乎並不太願意跟他説些什麼,兩個人也談不到一起去,採訪很不順利。

    “最後我發現問題是出在我身上,不是楊立學身上,”雷飚説,“楊立學為母親的病情發愁,然後生活又是這種狀態,我站在邊上,他坐著,我站著,然後我站著問他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我是為了拍節目,所以我在問自己感興趣的或者説我節目需要的問題,楊立學的回答肯定是心不在焉。”

    意識到問題所在之後,雷飚決定把採訪的事情放到一邊,先跟楊立學成為朋友。 從那兒以後,雷飚和楊立學一起去擠公交、一起去派出所、一起去找包工頭,幾乎是朝夕相處。

    雷飚説,“慢慢他人就放鬆了,放鬆以後你就會發現他能夠比較隨心跟你説他的遭遇,説他的窘迫,説他自己的家庭情況,甚至他會把自己覺得特別得意的事拿出來跟你一起分享。”楊立學告訴雷飚,説他汶川大地震的時候捐了500元。這讓雷飚很詫異:“為什麼呢?他幹的是建築行業裏面最苦最累,也是工錢最便宜的混凝土澆築這個工作。從那時候我覺得他已經完全把我當朋友看了,他所跟我們表達的、流露的都是最真實的。”

    幾經波折,楊立學終於在過年前拿到了拖欠半年之久的工資。

    雷飚回憶説,“楊立學也教會我很多東西,普通老百姓身上那種閃光點太多了,你真正跟他們打成一片的時候,你會從他們身上吸取很多養分。”

    “自己感動,才能感動別人”

    只有記者真正沉下去,作品才能浮上來。《邵全傑的回家路》講述的是在北京打工的安徽人邵全傑一家春運期間買火車票的故事。因為心疼年幼的孩子,邵全傑一心想買兩張回安徽老家的座票,連著三個晚上在北京西客站徹夜排隊。這幾天,正是北京最寒冷的時候。

    記者熊傳剛在拍攝時,確實看不下去了,所以就輪流替他排隊。“那天晚上也是我們幾個記者感受最深的,那個時候才知道很多旅客為去買一張票,他們到底有多辛苦,所以那個時候我們在稿子裏面寫了一句話,也是那個時候我們才知道北京的寒夜到底有多冷。只有真正去體會他們那種感受,你才能寫出那個時候心裏想要説的東西。”

    熊傳剛説,以前做春運直播報道,更多地關注的是客流的情況,真正很少去關注這樣一個個體。“雖然説他是一個個體,但是他代表是農民工群體這樣一個形象,那個時候走進他們的時候,能夠看見他們那種打工的生活,能夠了解他們為買一張車票到底有多難。這才是真實的一種狀態,比原來那個時候我們光用空洞的數字來説現在春運,今天發送了多少人,那個更能有感染力。你只有讓自己感動的時候,你寫出的東西才能夠感動別人,才能讓別人能夠理解這樣一種生活,一種狀態,才能更理解我們這個社會。”

    “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裏去”

    記者只有深入基層,才能被真實的社會生活感動。《救助西藏先心病患兒》關注的就是在世界屋脊上生活的孩子。因為生活在高海拔地區,一些孩子患上了先天性心臟病。可由於家庭條件困難,沒有錢做手術。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下,這些孩子被送到北京,免費進行手術。節目中有一個小主人公叫白瑪央金,她好學、懂事,還有一雙會説話的大眼睛。

    “我感覺就是一個字——愛,”中央電視臺記者朱興建説,“這種愛,感動了我們,我們就想儘量把節目做好,讓這種愛能夠感動更多的人,感動全社會,他們最後來幫助的就不僅僅是小央金一個人,而是所有藏區先心病的患兒。”

    這組節目播出後,引發了社會的巨大反響,全國已經有包括北京武警總醫院、廣州軍區總醫院、西藏軍區總醫院在內的多家醫院和社會團體表示願意募捐,幫助這些先心病患兒實施免費手術。

    朱興建説,“電視新聞工作者就是把自己的節目真正做到老百姓心坎裏去,真正做到感人,真正做到能夠打動人,我想會引起社會的共鳴,會形成輿論的焦點,也會促成很多事情的解決,我想這就是意義吧。”

    一位記者在做完新春走基層的報道後講過一句話,只有走出自己心裏的那堵墻,才能走進老百姓的那扇窗。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我們就是應該永遠“在路上、在基層、在現場”,在路上心裏才會有時代,在基層心裏才會有群眾,在現場心裏才會有感動。

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