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新聞戰線深入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 書寫人間溫情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0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精彩故事述説人間溫情,細膩筆觸展現人的精神,聚焦百姓回應社會關切,真情實意凝聚發展動力——

  今年1月以來,全國新聞戰線廣泛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廣大新聞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走邊疆、進哨所,訪老區、赴災區,到廠礦、入農家,把鏡頭話筒對準普通群眾,讓新聞報道聚焦平凡人物,記錄城鄉基層的可喜變化,展示各族人民的嶄新風貌,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願望,集中推出了一批來自一線的鮮活生動報道,引起廣泛共鳴。

  “字裏行間‘帶著露珠’、‘冒著熱氣’、散發著泥土的芬芳,聞得見汗水的味道,傳遞出百姓的熱切期盼,解決了群眾的實際困難,這樣的新聞老百姓願意看,這樣的新聞工作者值得尊重。”一位讀者對“新春走基層”報道這樣評價。

  佳節歡聚之時 記者“在路上”

  “看了《新聞聯播》播出的‘楊立學討薪記’,我哭了。希望這個報道不僅解決楊立學的問題,更能幫到和他一樣的打工者。”“感謝新聞工作者深入一線,深入基層,報道群眾的實際困難,將百姓的聲音傳遞出去。”“楊立學討薪記”播出後,網友們紛紛留言。

  1月12日起,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播出了記者雷飚採訪製作的7集連續報道“蹲點日記:楊立學討薪記”,並從1月14日起在《新聞聯播》連續播出,輿論廣泛關注,引發人們對農民工工資保障機制的思考與討論。

  這組鮮活的親歷式報道,是新聞戰線廣泛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縮影。

  今年是全國新聞戰線連續第二年開展“新春走基層”活動,也是自去年8月全國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繼續和深化。

  活動開始後,中央和地方新聞單位迅速制定報道方案。報刊、通訊社、電臺、電視臺結合自身定位,紛紛開設“新春走基層”專欄、專題、專版,迅即組織編輯記者進一步深入基層。

  其間,人民日報組織了18個採訪組、近200多名記者奔赴全國各地,回鄉探親的記者,也從家鄉發回報道;新華社記者兵分70多路,兼顧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群體,深入全國31個省區市和港澳臺地區采寫基層鮮活新聞;經濟日報“新春走基層回家”系列報道,用一個個生動事例全景展現“中國式過年”;中央電視臺組織160余路記者和主持人深入一線,採訪各地區各行業普通百姓的工作和生活……

  中央新聞單位負責人率先深入基層,廣大新聞工作者分期分批奔赴全國各地,與基層幹部群眾同吃同住共度春節,深入挖掘新鮮故事、感人事跡,推出了一批來自基層、原汁原味、鮮活生動的精品佳作。

  為增強活動的時效性、廣泛性,各地黨委宣傳部門積極動員,印發宣傳報道活動方案,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詳細報道方案,確保了活動順利開展和報道有聲有色。

  通達社情民意 新聞“在基層”

  “春運”“討薪”“物價”“安全”……“新春走基層”活動中,編輯記者深入一線抓“活魚”的同時,及時了解群眾所思所盼,反映基層所求所願,把百姓呼聲作為重要選題,突出報道各地惠民生、解民憂、辦好事、辦實事的生動景象。

  人民至上,這是新聞工作者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情感。“新春走基層”的報道通達社情民意,讓人們感受人間溫情——

  2011年,河南淅川縣周溝村205戶924位村民揮別生活多年的故土,移民到50多公里外的鄧州市白牛鄉。春節前夕,人民日報記者來到“新周溝”村,親身感受鄉親們在新家鄉的新生活,用事實説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移民新村“搬得進、穩得住、能致富”。

  春節前夕,新華社記者奔赴各地,采寫出《濃濃牽掛暖心懷——全國各地保障農民工工資兌付追蹤》一稿,客觀反映農民工工資兌付的不易,以及各地保障農民工工資的務實舉措;中央電視臺《回家的禮物》《邵全傑的回家路》等報道,聚焦普通百姓過年回家時攜帶的“春節禮物”,在觀眾中引起強烈反響;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則把關注的重點定格在各地的喜慶氛圍、百姓生活和假日經濟等。

  為民解憂,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新春走基層”的報道,把對群眾的真摯情感轉化為深入基層的熱情、服務群眾的激情——

  “春節回家路上,有我們與您溫暖相伴。”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國之聲《溫暖回家路》節目,聯合鐵道部及北京、上海、成都、武漢、鄭州鐵路局,與上海、成都等多家廣播電臺聯手,將直播車開進火車站,實時播報春運客流動態。節目還邀請火車站負責人做客直播間,回答聽眾提出的問題,或答疑解惑,或服務提示,或解決問題,受到廣泛好評。

  《讓成片的村莊“天青青水藍藍”》《棉花市場冷 傷了棉農心》……這些報道是安徽日報記者深入農戶、田頭,與農民朋友拉家常後的發現和思考,稿件刊發後,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幫助農民解決了實際困難;福建日報記者正月初五來到閩浙交界的福鼎市羅唇村養路站,跟隨養路工人破冰除雪,了解到工人們“希望能有像北方養路隊那樣的防護衣服”,報道發出後,引起當地主管部門重視。

  聚焦百姓,是新聞工作者的不變追求。“新春走基層”深入報道節日期間黨員幹部、窗口服務行業的堅守崗位、辛勤付出——

  人民日報刊發《巡線工的大年初一》《急修班長的年夜飯》等報道,介紹鮮為人知的普通勞動者通過緊張忙碌的工作,確保千家萬戶平安祥和過年。

  除夕當天,新華社播發《除夕,他們依然堅守在600米礦井下》《敬禮,向佳節中堅守的身影》等各種體裁報道35篇,大量體驗式報道,全景展現了節日堅守工作崗位的感人身影。

  光明日報“走基層來自一線的核心報道”欄目刊發通訊《寫在大山深處的青春》,詳細介紹在烏蒙山區進行頁巖氣勘探項目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在大山深處承受孤獨、辛勤工作的故事。

  中央電視臺“在崗位”欄目播出《新疆:鐵路橋架設者馬潤月的一天》《吉林通化:民警“送貨郎”》等;中國日報刊發《“有怨無悔”的洪澤湖區抄表員》《為烈士祠看守30餘年的八旬老人陳光聚》等人物特寫;中國青年報刊發《南昆路上的“洞中人”》介紹昆明鐵路局職工長期在鐵路隧道中黑暗的避車洞裏工作生活的感人事跡;中新社播發《春節,我們在亞丁灣護航》,講述除夕夜中國海軍第十批護航編隊在亞丁灣海域為商船護航的故事……

  文風生動樸實 報道“在現場”

  “你們不要在記者面前寒磣我了,村裏像我這樣的人多的是,去年村裏評‘十佳’,我排名靠後著呢。”

  “以前一聽到徵地心裏就發慌,怕沒了地以後吃飯都成問題。但這回上邊要求一年內搬遷,結果全村不出兩個月就搬完了。你説為啥?城市發展了唄!家門口也有掙不完的錢,腦筋自然就轉過彎來了……”

  鄉音“土”得親切,方言“土”得活潑。這樣鮮活的語言不時地出現在“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中。

  群眾語言來自生活,發自肺腑,行諸口舌,是民生甘苦、喜怒哀樂的直接表達。活動中,新聞工作者結合報道選題的類型、問題的針對性、讀者的需要、寫作風格的多樣性,選擇適當的方式用好用活群眾語言,力求開掘“深”一點,講理“透”一點,説得“軟”一點,寫得“美”一點,使稿件樸實、可親,簡明易懂。

  人民日報推出“2011新生活”整版報道,反映老百姓2011年的住房新生活、打工新生活、學校新生活、移民新生活、災區新生活、藏區新生活、網購新生活,每篇報道五六百字,主題突出,文筆清新,現場感強;

  新華社開展“學用群眾語言”活動,號召廣大編輯記者以實際行動活學活用群眾語言。其間,播發的《太行山上的“團聚”——記春節期間堅守中南鐵路通道的建設者》《生命沒有綵排,平安才最精彩——一個煤礦工人的井下實錄》《“天下第一糧倉”種糧大戶的炕頭年話》等稿件,都是一個個現場實錄;

  《光明日報》“新春走基層”系列報道以1000字以內的短文為主,多擷取老百姓生動的話語直接做標題,如《湯飯近了,家近了》《給鄉親們唱一齣好戲》《家,就在前方》等,標題看了就讓人眼前一亮,內容讀了更讓人感觸良多;

  《經濟日報》“新春走基層”的報道也多是“千字文”,以樸實生動的文字展現百姓的精神風貌,《他們就像親人一樣》《“咱閨女能在北京上學就好了”》《一樣溫暖兩處家》等説的都是百姓想説的心裏話、實在話……

  清新樸實的文風受到廣大群眾喜愛。山東膠州市讀者杜聲武表示,“新春走基層”活動帶著冬日裏溫馨的氣息向我們走來,報道讓我有強烈的閱讀欲。遼寧省朝陽市讀者孫龍祥説,“新春走基層”是一道美麗的新聞風景線。這樣的報道,讀者都愛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讀者齊光瑞説,“新春走基層”的報道很鮮活,現場感強的文字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好多文章題目都很親切。

  “‘新春走基層’活動是生活和讀者之間多姿多彩的橋梁。因為其真,我們信任,我們感到親切;因為其善,我們感動,我們內心溫暖;因為其美,我們欣賞,我們充滿期盼。”廣大群眾對“新春走基層”活動的好評,也反映了新聞報道帶給讀者的生活感悟。

  書寫時代篇章 力量“在人民”

  走進基層,向群眾學習,一直是黨的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一代代黨的新聞工作者植根人民,獻身使命,在波瀾壯闊的時代畫卷上寫下了燦爛篇章。

  回首過往,一代代傑出的新聞前輩為我們樹立了榜樣。范長江在抗日戰爭中是活躍在戰區的戰地記者,在解放戰爭中跟隨部隊轉戰大江南北,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跟隨解放軍先頭部隊進入北平,終成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一代名記者穆青牢記“人民至上”的莊嚴承諾,足跡遍佈大江南北,寫出了《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等新聞名篇。

  基層和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精神之魂。新聞事業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走基層,關鍵是要走出心裏的那堵墻,走進老百姓的那扇窗。走基層,就要做到記者百姓親如一家、心如一人。”中央電視臺記者雷飚説,“楊立學討薪記”播出後,很多網友在微博上用“追看”二字來形容觀感,讓人受到莫大鼓舞。

  “實踐證明,做一名優秀新聞工作者最根本的是要解決好‘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問題,這樣才能深刻理解新聞工作者的根基所在、價值所在,更好地肩負起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使命。”中國傳媒大學教授丁俊傑説。

  新華社記者黃冠1月20日至29日期間,採訪了討薪農民工、賣畫姑娘、門衛、敬老院“五保戶”、返鄉創業者等10多位“小人物”,10天發稿12篇,還配發了4篇小言論和12張照片。談起繁忙中度過的春節,黃冠深有感觸地説:“此次經歷,最大的感受就是,每一位基層小人物身上都有閃光點,從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

  經濟日報記者王晉和張忱跟隨在京農民工李凡一家祖孫三代坐了18個小時火車,再轉長途汽車,來到他們位於湖北咸寧市嘉魚縣官橋鎮跑馬嶺村的老家。對此,他們認為,“走基層”的走,是和採訪對象一起走,和老百姓走在一起。和採訪對象走在一起,才能想在一處。腳上有泥,才能看到真實,才能寫出好作品。

  “同樣一個新聞題材,有的記者寫得有聲有色,有的記者卻寫得枯燥乏味,原因在於是否真正深入百姓,傾聽百姓的訴説、挖掘新春背後的故事,原汁原味記錄基層普通群眾喜迎新春的場景和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這是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所在,也是其喜悅所在。”這是中國新聞社廣東分社年輕網絡采編人員李君的感悟。

  河北日報記者董立龍寫下了“我的鞋子會變色”的走基層故事:為了報道礦工節日堅守崗位,我下到了開灤集團唐山礦千米以下的礦井採訪,礦井裏邊的水把我的鞋子浸成了黑色。節後采寫“透過乾旱看水利”的報道,欒城縣麥田裏的幹土給鞋子染了色,鞋子變成黃灰色。正月初八,在深州市貢家臺村的地頭,和村民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著,濺到腳背上的白雪來不及化去,鞋子變白了。正月初九,在冀州市龐家莊村的麥田裏,村民正在澆地。難得的場景,想多拍幾張照片。不知不覺,雙腳已踏入了剛澆過水的田地……

  基層是新聞工作的廣闊天地,實踐是新聞報道的源頭活水,群眾是新聞工作者的真正老師。“新春走基層”讓廣大新聞工作者找到了新聞報道生生不息的動力和源泉,那就是必須紮根群眾,深入生活。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這項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的新聞工作實踐只有開始,沒有結束。“新聞永遠在路上”,廣大新聞工作者行走的腳步不會停歇,他們將繼續為人民放歌,書寫時代篇章。

  (“新春走基層”特別報道《最美的風景在基層 最深的感悟在基層》見第六、七版)

熱詞:

  • 新春走基層
  • 新聞工作者
  • 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