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四川城鄉環境綜合整治 讓千家萬戶生活安康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4日 02:5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年踏訪四川城鄉,處處新美如畫。向西,都江堰依山傍水建青城,青磚灰瓦環綠樹;向東,涪江環境綜合治理工程讓遂寧城鄉亮麗轉身,形成了城依水、水映城的“西部水都”;向南,雅安十里長街,茶文化公園、漢代文化公園、茶馬古道公園,文化與生態融于一體。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素有“天府之國”的四川,對創造清潔優美城鄉環境的願望更加強烈。

  2008年開始,四川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先後經歷災區先行、11市試點、全面推進、優化提升等階段,取得顯著成效:城鄉容貌改觀了,環境管理有序了,城鎮品位提升了,人居環境改善了。

  綜合治理,讓千家萬戶生活安康

  “一個地方的‘臟亂差’不是小事,事關群眾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事關群眾的安全和健康。”四川省委書記劉奇葆在深入基層調研時,深感城鄉環境綜合治理迫在眉睫。

  2009年,在抗震救災和災後重建任務十分繁重的情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堅持把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擺在突出位置,納入全局工作統籌安排,先後出臺了《關於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決議》、《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使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實現了從行政管理到依法管理的轉變。

  集中整治街道——

  綿陽投鉅資對40多條背街小巷和100多條人行道、車行道進行整治改造;拆除了2萬多個不規範廣告牌,代之以亮麗的電子屏幕廣告牌;對城區12萬塊街麵店鋪牌匾進行規範設置;新增或更換了1萬多個果屑箱和垃圾桶,新購、改造了100多輛清掃車、垃圾車,亂貼亂畫等城市“牛皮癬”一掃而光。

  集中整治交通沿線——

  橋下喂牛,橋旁種菜,以前的成都成雅立交橋下是臟亂差“聚點”。在四川開展的公路水路沿線環境治理專項行動中,成都市拆除了成雅立交橋下約7000平方米的違章建築,清理垃圾和建渣,疏通邊溝,投入200萬元實施綠化景觀建設,綠化面積達1.5萬平方米,三環路到機場路的道路也進行了拓寬改造,面貌煥然一新。

  遂寧市精心編制75公里繞城高速區域內300余平方公里發展規劃,對湖泊、濕地、森林、綠道建設進行專項規劃,樹立“生態基礎設施”理念,著眼于綠色經濟發展,讓百姓共享綠色生活。

  集中整治鄉容村貌——

  “戶定點、組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的農村垃圾生態處理新模式在羅江縣率先推出。在羅江,80%的垃圾用作生態堆肥,2%—5%就近填埋,3%—5%回收利用,只集中處理10%—15%的垃圾,農村垃圾量大面廣收集難徹底改觀。統計顯示,2010年,四川新建垃圾中轉站和處理站10417個,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提前實現了2015年達到80%的目標要求。

  宜賓市長寧縣的碧玉溪曾是一條“臭水溝”,經過整治,溪水變清澈,河岸變身居民休閒漫步的“河濱公園”。

  市場環境也在專項治理中得到改觀。瀘州市制定了主城區夜市規範和遊攤入市以及城區農貿市場整治和改造升級方案;內江市明確提出,通過規劃新建一批、升級改造一批、堅決取締一批,3年內農貿市場全部達標。

  科學規劃,讓城鄉建設更具魅力

  長期以來,四川各地城鄉建設規劃普遍滯後,缺乏特色和風格。如何提升形象品位,讓城鄉建設形成獨特魅力,是城鄉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大難點。

  四川抓住災後恢復重建機遇,轉變規劃理念,突出地域特色,處理好功能與品位、現代與傳統、人文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明確城市風貌定位。通過“三打破,三提高”,找到村鎮規劃提升的新路徑。

  ——打破“夾皮溝”,提高村莊佈局水平。“夾皮溝”是群眾對農村多年來沿交通要道夾道建房的戲稱。這種佈局,既堵塞交通,又污染環境,還存在不安全隱患。四川規定:新建公路兩側嚴格禁止夾道修房。新建的民居和村莊,要離開公路一定距離。

  ——打破“軍營式”,提高村落規划水平。過去,村莊房屋一味追求橫成排、豎成行,呆板無生氣,也不適用。如今,各地村落規劃依山就勢,錯落有致,體現出山水田園風光和自然和諧之美。

  ——打破“火柴盒”,提高民居設計水平。“火柴盒”式的農村民居,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出務工農民從沿海地區帶回來的樣式,已經普遍不受群眾喜歡。四川規劃和建設部門根據各地實際,幫助設計民居供農民選擇。新民居將地域、民族文化、傳統民居特點融為一體,外觀突出特色,內部優化功能,讓農民群眾享受現代生活。

  前瞻性的規劃,已植入四川一個個大小城區。

  綿陽,三江抱城,碧水粼粼。走進大街小巷,滿眼整潔和清新。一處處文明新景,詮釋著“科技城”、“文明城”、“宜居城”;眉山,深入挖掘詩書文化,全力打造“中國詩書城”,設計藍圖正在變成現實;安縣,統一打造灰瓦、白墻、木窗框的川西民居風格建築群,居住環境令人讚嘆不已。

  “沒有優美舒適的環境,肯定沒這麼好的生意。”綿竹市遵道鎮棚花村老謝家開起了農家樂,他家地震前年收入不到3萬元,2011年收入20多萬元,環境治理讓他嘗到了甜頭。

  全民參與,讓綜合治理呈常態化

  “環境優美路無塵,農家歡樂民生輝”,達州市渠南鄉2社村民王瑜的家門上,貼著這樣一副對聯。王瑜每天起床後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掃帚掃去院壩裏的落葉,將袋裝垃圾送到不遠處的垃圾桶裏。

  在樂山市沙灣區嘉農鎮再生資源回收站,記者看到回收的廢鐵、廢書、廢塑料等被分類整齊碼放等待裝運。該區供銷社主任彭超告訴記者:“有了回收站助推居民清理垃圾的積極性,連那些衛生死角的垃圾也經常有人清除。”

  “一庭不掃,何以掃天下!”2009年7月17日,劉奇葆在四川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強調,黨員幹部要&&拿掃帚,躬身做清潔。四川城鄉,全民參與環境綜合治理的熱情被激發出來。

  成都市郫縣三道堰鎮成立了以黨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的創建工作班子,鎮村社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實施分管領導包村、部門及村社幹部包戶的工作機制及責任倒查機制。

  達州市渠縣中灘鄉天山村黨支部書記雍飛,經常和他的團隊召開村民會,向村民積極宣傳“衛生搞得好、疾病被攆跑”、“要想身體好、環境大家搞”。

  按照“專群結合、廣泛動員、形成合力”的原則,四川各地陸續建立起職能化的管理隊伍、專業化的技術隊伍和市場化的日常保潔維護隊伍,並引入競爭機制,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和環境綜合治理水平。到2010年底,全省村級保潔員隊伍超過了13萬人,每個村的保潔人員在3名以上。同時,四川省政府每年專門拿出1億元資金,用於購置和配發環衛設備。

  與此同時,“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社區、進村社、進景區、進家庭”的“七進”活動,也顯露成效:成都首次公開招聘50歲左右的“媽媽文明勸導員”,全面啟動“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對亂丟垃圾、亂吐痰、亂丟煙蒂的“三亂”行為進行處罰;農業、民政等部門&&,應用生態村及文明社區建設等平臺,推動治理工作“進村社”、“進社區”,營造濃厚的治理氛圍;全省教育系統1個月內投入2700萬元,清理校園垃圾4200多噸、建渣近1.6萬噸。

  “從每次開會邀請環衛工人到前排就座,到組織優秀環衛工人赴港澳考察學習,政府對環衛工人的尊重,讓我們更投入地為城市美容做貢獻。”成都市龍泉驛區環衛工人陳紀平説。

  羅江縣通過村民“一事一議”的辦法,每戶農民每月需出1元錢,作為自家垃圾的處理費。如今,羅江縣每3至5戶農戶建1個垃圾定點收集池,每個組建1至2個生態垃圾處理池,每個鎮建一個垃圾中轉站,縣城建一個垃圾處理場,形成了縣、鎮、村、組、戶垃圾生態收集處理設施體系。“羅江模式”得到四川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評價,並在全省推廣。

  環境變化改變著人們的衛生習慣和審美觀念,也讓城鄉居民“修煉”出一連串新習慣:發現亂丟的,有人提示;車輛亂停的,有人投訴;破壞公共設施的,有人制止;門前綠化,家家動手……

  四川省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組織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群眾對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各項指標的滿意度評價在65%—78%之間,城鄉居民對政府開展環境綜合治理的支持率達99.5%。

熱詞:

  • 入畫
  • 城鄉居民
  • 夾皮溝
  • 火柴盒
  • 進社區
  • 嘉農鎮
  • 搜索更多入畫 城鄉居民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