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龍江鎘污染公益訴訟將啟動 養殖戶損失慘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07: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法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因鎘污染,羅山村養殖戶的魚大量死亡。 馬勇攝

  本報記者郄建榮

  “中華環保聯合會通過調查初步查實了廣西龍江鎘污染受害者所遭受的損失,我們將配合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啟動環境公益訴訟。”2月2日,中華環保聯合會環境法律中心督查訴訟部部長馬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如果當地有關政府部門感到困難或者出於其他原因不能啟動環境公益訴訟,我們聯合會將啟動環境公益訴訟。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喬世明2月2日告訴《法制日報》記者,“50年前,因鎘污染導致日本人疼痛不已的疾病,如今在我們國家也露出了危險的跡象。”

  13日就開始出現大量魚死亡

  此次廣西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媒體報道多是集中在河池市宜州縣境內的拉浪水電站。但是,據中華環保聯合會的調查,在宜州市懷遠鎮的羅山村是最早遭受污染的地區之一。馬勇説,羅山村發生魚大量死亡時間是1月13日,比拉浪水電站發現的死魚時間整整提前了兩天。

  2月1日一大早,馬勇趕到了羅山村。他向《法制日報》記者描述了他們在羅山村的所見所聞。

  馬勇説,在羅山村他們走訪了20多戶受害養殖戶。養殖戶説,1月13日,羅山村就發生了死魚情況。當地村民當時就給鎮政府領導打電話反映死魚情況,鎮政府領導又打電話給環保局,當天,環保局即開始調查。環保部門有關人士告訴他們,縣環保局雖然沒有監測設備,但是環保局調查人員通過查看死魚現場及魚的死亡情況當時就作出判斷,魚死亡不是因為水裏缺氧導致。

  馬勇説,縣環保局意識到,由於懷遠鎮位於宜河與河池交界處,所處地理位置非常敏感,宜州環保局將死魚消息通報給了河池市環保局。河池市環保局即派人到懷遠調取水樣。15日檢測結果出來,並證實是鎘污染導致羅山村魚大量死亡。也就是從15日起,河池市開始逐級上報。

  馬勇表示,據他們調查,拉浪水庫死魚並沒有懷遠鎮多。

  鎘污染導致養殖戶損失慘重

  到2月1日,距離1月13日最初發現死魚時間已經過去了近20天,馬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他們在現場調查了25家養殖戶,目前仍能見到大量死亡的魚,同時,羅山村村民告訴他們,就是這幾天仍不斷地有魚死亡。

  據羅山村村民介紹,羅山村村民祖輩就在這裡養魚,目前有40多戶養殖戶。

  “羅山村養殖戶絕大部分養殖的是竹魚,一般是3年的養殖期,一條魚苗大概就3塊錢。調查的養殖戶絕大部分人已經養了一到兩年,已經有些成魚將要上市。”馬勇説:“在現場,據初步估算,40多戶損失至少在400萬至500萬元之間。” 

  他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養殖戶中也有養名貴魚種的。比如丁桂魚,這種魚僅魚苗就要8塊錢一條。包括這些名貴魚在內,最終可能都會死亡。他説,據村民反映,眼下活著的魚也已經中毒,這些活著的魚沒人敢吃,更沒人敢買,村民們連自家的貓都不敢喂。養殖戶損失慘重。

  當地人告訴馬勇,這麼多年,羅山村沒有發生過如此嚴重的污染事件。

  希望建立污染損害賠償基金

  據羅山村村民反映,死魚事件發生後,有關政府部門曾到羅山村調查。但是,能不能得到賠付,他們心裏也沒底。

  馬勇告訴《法制日報》記者,當地村民將死亡的魚或倒入河中,或掩埋處理,並沒有採取措施予以保留。在羅山村啟動調查後,他們已告訴養殖戶如何保留證據。同時,中華聯合會也開始蒐集並保留證據。

  “一但事件平息下來後,中華環保聯合會將協助地方政府有關部門啟動環境公益訴訟。”馬勇説,環境公益訴訟的目的主要是想建立鎘污染損害賠償基金。因為鎘污染發生後,人或動物的中毒症狀有一個潛伏期,要真正發病可能要經過漫長的時間過程,建立基金就是為了日後對污染受害人進行救治以及對河道的生態環境進行修復。

  專家擔心存在“痛痛病”危險

  廣西龍江鎘污染問題引起專家的高度警覺。2月2日,中央民族大學喬世明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了她的擔心。她認為,鎘對土壤的污染主要有氣型和水型兩種。其中水型污染主要是鉛鋅礦的選礦廢水和有關工業(電鍍、鹼性電池等)廢水排入地面水或滲入地下水引起的。

  喬世明説,當環境受到鎘污染後,超過標準含量的鎘大量進入生物體內,可在生物體內富集,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引起慢性中毒。她告訴《法制日報》記者,鎘中毒早期僅表現為周身關節疼痛,經休息後疼痛可以緩解或者消失。但幾年之後疼痛就會遍及全身,運動嚴重受限,任何輕微的活動都可以引起全身多處骨折,甚至深呼吸都會感到疼痛難忍。最後,鎘中毒者臥床不起,呼吸困難,無法飲水進食,只能在極度疼痛中死去。正是由於此病疼痛難忍,所以最初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痛痛病”。

  “這種痛上加痛的疾病,首先發生在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據她介紹,日本發生的“痛痛病”也是源於當地一座煉鋅廠的污染。“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讓日本人在50年前疼痛不已的疾病,如今在我們國家也露出了危險的跡象。”喬世明説。

  對於污染的發生,喬世明分析很可能是污染轉移的結果。

  喬世明認為,造成鎘污染的企業以往主要集中在我國東南部的一些區域,而近些年來,一些東部地區的高能耗、高污染項目開始往中西部省份轉移,使原本重金屬污染只是零星分佈的西北地區也開始面臨著嚴重的威脅。加之西部省份急於發展經濟,對環境的監管水平和力度相對不足或主動放鬆,導致中西部地區的污染事故也頻頻發生。

  “環境污染性疾病往往都有很長的潛伏期,有的甚至幾十年。潛伏期內,被污染者可以沒有任何異常表現,但過了潛伏期,很多臨床症狀和體徵都會相繼出現。”喬世明説。

熱詞:

  • 養殖戶
  • 污染轉移
  • 煉鋅廠
  • 公益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