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中國圖文 >

維族青年熱合曼戈壁相伴古石窟 18載對1600年的堅守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3:2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閱讀提示】

  18年來,為了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茫茫戈壁,在這曾經的四大文明交匯點,他不懼環境惡劣,默默忍受孤獨,一個人守護著有1600多年曆史的石窟。他就是新疆龜茲研究院克孜爾尕哈石窟護理員熱合曼阿木提。

  見到熱合曼阿木提(上圖。本報記者韓立群攝),怎麼也和想象中的守石窟人對不上號。1.75米的個子,中等胖瘦,人挺精神。頭髮烏黑,略顯淩亂。一問,1972年出生的。他獨自守護新疆庫車縣境內的克孜爾尕哈石窟已18年。

  紮根

  出庫車縣城,向西北方前行,滿眼是戈壁大漠。走了約12公里,便來到了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克孜爾尕哈石窟。隨行的新疆龜茲研究人員告訴記者,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遺址。

  石窟建在一片風蝕地貌上。一條山谷分了幾個岔,山丘高高低低,到處寸草不生。陣風吹過,黃土撲面而來。崖壁上錯落鑲嵌著54個洞窟。熱合曼拿著一串鑰匙,帶我們看洞。他話很少,走在溝溝坎坎上,如履平地。18年來,熱合曼每天要走一兩遍,逐一檢查每把門鎖是否鎖好,查看是否有陌生的腳印,掃一下門前的沙土,遠眺是否有人、車的蹤跡。一趟下來,要兩三個小時。

  熱合曼是第四任看護員。有一個前任,只幹了3個月,就説啥也不幹了。

  1993年9月,龜茲研究院找到了村民眼中老實可靠的熱合曼。那時,他剛高中畢業。世代務農的父親也為兒子感到高興:“那是國家的工作啊!”雖然每月工資只有220元,且要24小時值班,沒有節假日,但青春年華的他覺得,努力會改變一切。

  熱合曼住的房間十分簡陋。兩間房,進門一張木床,床上有一個收音機、幾張報紙。裏間一個火爐子,一隻儲水桶。墻角砌了個水泥池,也是用來儲水的。窗臺上放著一盞老式的煤油燈。一個人的生活太寂寞,他有時會伴著收音機播放的音樂在黑夜獨自舞動。

  逐綠

  克孜爾尕哈無水、無電。石窟入口有兩棵榆樹,這是方圓幾公里內唯一的綠色。弟弟熱西提每星期用毛驢車送一次水。熱合曼自己儘量少用一點,剩餘的全部用於澆灌榆樹。

  南疆人祖祖輩輩逐綠地而生。“我要讓這裡長出果園!”一天,他向父親和弟弟認真地建議。

  於是,父子三人開始用鐵锨和十字鎬挖井,零下20多攝氏度的天氣,他們只穿一件棉衫,還直掉汗。越往下挖,夾雜著石礫的砂土越難啃。十字鎬、鐵锨沒幾天就得換一把。近半年過去了,井越挖越深,已經有31米,需要把三個長木梯綁在一起才能到底。但始終沒有任何出水的跡象。打井無奈放棄,但他們用打井挖出的砂土和石子,鋪出了一條石子路。門前多了一塊平地,車輛來時攪起的漫天黃沙少多了。

  “逐綠”的夢就這樣破滅了嗎?熱合曼開始挖坑種樹,並規劃出澆水的溝渠。父親和弟弟用毛驢車拉了上百棵桑樹、桃樹和榆樹,精心地種下,然後從幾公里外一車車地拉水澆樹。功夫不負有心人。樹枝慢慢吐出了綠芽。一天清晨竟來了一群黃羊,競相啃食這難得的美食。熱合曼開心地笑了。因為這是“稀客”,除了不多的老鷹和蛇,很難見到別的動物。

  然而,夏天一來,氣溫達到46攝氏度,地上像冒火。一車車水澆到樹坑裏,眨眼就沒了。不久,所有的樹苗漸漸乾枯。熱合曼喂養的30隻小雞也陸續夭折。怕哥哥太寂寞,弟弟從村裏牽來一條狗。誰知狗也呆不下去,一天晚上,掙開鏈子逃跑了。

  熱合曼第一次流下了淚水。荒漠裏,又只剩下了熱合曼和兩棵樹。

  真愛

  “克孜爾尕哈”是維吾爾語,意思是“姑娘留下來”。但是,沒有水的克孜爾尕哈,是個留不住姑娘的地方。熱合曼1997年結婚,4年後,女人便帶著孩子離開了他。村裏人常常嘲笑他:“戈壁灘上的土疙瘩,沒水沒電,守在那兒真是傻子!”

  熱合曼也曾經有過離開的想法。“我不懂佛學,但是看到洞窟100多年前被人偷割的痕跡,和今天一批又一批國內外學者到這裡考察、臨摹,我懂得了,它們是國家的寶貝。我的職責就是把它們照看好。”他説。

  庫車,是古龜茲國的中心。國學大師季羨林説過,龜茲是古印度、希臘—羅馬、波斯、漢唐文明在世界上唯一的交匯地方。熱合曼慢慢喜歡上了這裡。他喜歡石窟壁畫中的飛天,他能説出每一個飛天造型的特點。具有極高藝術和研究價值的30號洞窟中的托花奏樂飛天是他的最愛。有人來參觀,他就跟在後面聽、看。“土疙瘩”在熱合曼心中越發寶貴。他明白了起甲、空鼓、酥鹼等一些專業術語,還能通過敲擊洞窟墻壁發出聲音的不同來判斷壁畫是否受損。他學了漢語,甚至也懂幾句日語。

  2007年的一個深夜,狂風大作。熱合曼隱隱聽到洞窟門鎖的聲音。他趕緊上崖巡查,不想一腳踩空,重重摔下,腿骨折,在醫院躺了整整3個月。年近古稀的父親替他在洞窟裏守了整整3個月。

  2008年,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將“薪火相傳——中國文化遺産保護年度傑出人物”獎頒發給了熱合曼。又一件高興事降臨。一位叫艾比拜木的小學女教師成了他的新娘,他們是在熱合曼腿傷住院期間認識的,克孜爾尕哈終於有姑娘留下了。2012年,石窟將接上電,安裝監控設備。陪伴熱合曼18年的煤油燈將退出歷史,他的勞動強度也將降低。

  “洞窟在我眼裏是活的,飛天也是活的,有靈魂呢,在陪著我説話,我不感到寂寞。這裡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小塊壁畫、文字,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哪怕損失一點點,都不完整了。沒人保護,怎麼把它傳給子孫後代?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會是最後一份!”熱合曼望著遠方説。

熱詞:

  • 熱合
  • 風蝕地貌
  • 洞窟
  • 土疙瘩
  • 稀客
  • 石窟壁畫
  • 龜茲國